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10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全不一樣的,因爲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建築在語言上,建築到符號上,建築在信息上的,所以這地方提到“多聞熏習所依”,那我們前頭第叁品裏頭所講的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這都是我們現在的所謂的“多聞熏習的所依”,所依就是種子,現在應該說是,什麼叫我們現在的多聞熏習所依呢?就是我們前頭講的什麼是圓成實性,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圓成實性呢?必須是你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不再增益我跟常的東西,也就是不再增益可樂的、不再增益汙染的問題,不再增益不甯靜的東西,就是煩擾惱亂的東西。

  要想在我們自己不再增益這些東西,那比較難。因爲什麼難呢?我們現在剛學習什麼是叁性,說是遍計所執性根本沒有,你不要再增益了,才是真如,我們所謂的真如,不是這樣子把無我無常當作真如,我們是有我有常的真如,不但那個,這依他起性是什麼?我們認爲,非有能常一不變的東西,絕對獨立的東西才能作因,可是實際上阿賴耶識它是相似相續的,本身就是不能常一不變的,它要是常一不變的東西,它根本沒有受熏的問題,也沒有能夠執受種子問題,也沒有能夠生起現行的問題。所以這跟我們的想象不一致。

  那麼現在是是不屬于我們過去的那種熏習成我們阿賴耶識裏頭的那個種子,可是還用受熏的方法,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去,這是我們現在講的那個什麼是圓成實性,什麼是依他起性,這些個言論,這些正確的多聞,這些正確的聽聞的資料,也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去,也是跟這過去的有我有常的熏習一個樣,現在是無我無常,這個熏習就當然也就有了真正能理解無我無常的熏習,這個也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生起如理思惟了,當然現在也可以生起,也可以不生起,因爲什麼呢?那還是受你過去的阿賴耶識受熏的種子的影響很大。

  我們簡單剛聽聽無著講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講的既有阿賴耶識種子,也非是真正的能遍計,這才是依他起,是有種子,是有能遍計,但這個能遍計不是我們過去那個有所遍計的能遍計,是非真正能遍計,非真正能遍計跟真正的能遍計有什麼不同呢?跟過去熏習到我們阿賴耶識裏頭的那個能遍計有什麼不同呢?那就要是非真正的能遍計它是一種特別的存在,就是我們正聞熏習的那個存在,那個存在它本身是“于中所取能取無”,這裏必須它沒有根本所謂獨立存在的問題,這裏頭根本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所以它真正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它還是不屬于阿賴耶識,不但不屬于阿賴耶識,還要挖阿賴耶識的牆角。這我們將來要轉化、淨化我們的人生、世界,淨化我們的雜染世界,還依靠這個現在我們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的那個非真正的能遍計。

  這就是前頭無著菩薩也提到,那時候跟鵝,在水裏頭把奶吸收了,給吃了,它不喝水,這水裏有奶,它只喝那個奶,(錯過?)水,那也就是我們現在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的那個種子,那種非真正能遍計的種子,這個種子慢慢就要抵製真正的能遍計的種子,有所遍計的那個能遍計的種子,慢慢抵消。就跟鵝呀,或者鴨子喝水裏頭的奶,它不喝水那樣,把那奶都喝了,把它雜染的種子都給抵消了。所以這就造成了,好象有一個所取的事體,裏頭好象有一個所取的事體,其實沒有所取的事體,就是熏習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如理思惟的生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現在多聞熏習的所依的問題。這個所依也就是一種象所取的事體,象所取的事體,可不是所取的事體,因爲什麼?我們阿賴耶識過去的阿賴耶識,是我們每個人的一個將來最依靠的一個東西,離不開的一個東西,我們都受我們過去的起惑造業的影響,怎麼生這個起惑造業呢?就因爲我們阿賴耶識受的雜染熏習,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雜染熏習,而這個雜染熏習都脫不開那種有所取能取的那種能遍計,也就是不離開所取能取的那個所遍計的能遍計,總是想法執著這種能取所取,怎麼想法執著人我跟法我。

  你別看我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學習非真正能遍計,這非真正能遍計裏我們不再有所取能取的這種所遍計,在不再有這種所遍計的所取能取,于是乎就這樣子跟空性、跟真如相應不離了,而空性也離不開我們這種非真正能遍計,就是也離不開我們現在真正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的那種新的種子,那種新的種子最主要的就是離開的所取能取,就是離開了所遍計,正是離開了遍計所執性,你能離開這個本身就是真如。

  那麼由底下的文字我們也看出來,這種能夠生起如理思惟,而且能夠“生起顯現爲法跟義”,能夠顯現成爲法跟義這種诠說的方式,也就是這種熏習的方式,熏習成阿賴耶識種子的方式,也就是成爲這種“意識中的诠說的”方式,也就是能形成法跟義,顯現成爲法跟義的道理。這個能熏習阿賴耶識新的種子,也就是多聞熏習,多聞熏習的所依,這個所依,就是具有原由。然後再生起正聞熏習,有能看見的這樣的方面,把所看見的方面,也就是所根據的方面,所依據的方面,也就是原由。能看見的方面,也就是你如理思惟,那種如理思惟的,也就是能顯現出義,顯現爲法和義,顯現爲義,顯現爲根本沒有所取能取。這個顯現爲沒有真正能取所取的義,那也就是由于你過去我們自個學習,或者我們理解無著的論的意思,所謂那個依他起,就是具有阿賴耶識,同時具有非真正的能遍計。

  除了阿賴耶識種子,除了非真正能遍計之外,並沒有一個所取能取,並沒有一個是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我和常,因爲這個根本不存在。我們前頭講過多次,說唯識無義,唯有你這個非真正能遍計這個識,這個了別識,並沒有你所遍計的那常一不變的、那獨立存在的東西。所以,這個這樣造成的意識中的诠說,好象這意識中的诠說也有一個法跟義,那個法就有點象我們多聞熏習的就是具有原由,義呢,就是有能看見。所以實際上就是具有原由,具有能看見,具有這兩種“具有”,沒有真正原由的那個質點,也沒有真正能看見的那個質點,沒有真正的所取的那個支點,支柱,也沒有能取的、能看見的這個支柱,都是依他起性,而且不能分成兩個。

  可以這麼說,爲什麼真谛跟玄奘把具有原由和具有能看見把它理解爲一個相分,一個見分,是不是這樣子造成了還有二,真正的講起來,我們無明的住地的這種有情,就是無明所盲的有情,他離不開凡夫“心二性”,離不開二性,“內外一切分”,有內有外,很確實地分出內外,有二,決不是不能分成二。“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這個話說得,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爲無明所盲,老認爲有個能取,有個所取,有個主觀世界,有個客觀世界,非分不可。這個見種種差別,這個能取所取裏頭,這個二纏裏頭,可以種種差別,有巨大的,有細小的,有容易分別的,有不容易分別的,種種的差別。

  所以我們所謂這個對真如還在纏,被能取所取纏繞,那就是于是乎真如那個名字也叫做如來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頭它叫如來藏,真如叫如來藏。所以我們現在多聞熏習所依,跟如理思惟,這個所顯現的,所見到的,那就是都是具有原由,或具有依據,具有能看見,並沒有一個所取能取。這個就是我們在意識中的一個诠說的,跟世間的诠說,世間的語言跟認爲有個真實那诠說,不一樣,不同的地方。(休息)

  剛才談到你怎麼看能悟入所知能相,咱們提到無論從意識中诠說,無論從由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就是不損減圓成實性,也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圓成實性。因爲圓成實性也不再損減圓成實性,也就是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所以證真如的問題,也是由于悟入叁性的問題,悟入所知能相的問題。再來,我們再說它這個依他起性,不但悟入圓成實性,希望能夠理解叁性,理解所知能相,你理解圓成實性是這樣子,能理解依他起性也是必須由悟入所知能相來悟入,所以也就是真正悟入叁種所知能相,也就是不但悟入真如,悟入依他起,也是離不開的。主要它是你能理解遍計所執性根本不存在,是你增益的,人類增益的,無明增益出來的,這點非常重要。所以你要了解什麼是真如,必須理解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也就是不再增益自性跟常一不變,這是決定又決定的。

  不但理解真如是這樣,你理解依他起性,什麼叫緣起,也跟這一般的緣起不一樣,真緣起法必須是它這個相似相續的,又不是……又需要互相依存的這樣才叫依他起,並且還必須是生起的時候必須有原因,那就是必須有種子才能生起,必須有現行才能熏種子,這生起必須有原因。再一個問題就是,你滅的時候必須沒有原因,必須一生起就滅,這是緣起法的一種真實的……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的情況。不象我們認爲一切事情都是生起時候也許沒有什麼原因,那就是物質不滅,它根本不滅嘛,沒有生起的問題。再來,認爲所有的東西必須有滅的原因,滅,它必須有原因。可是真正的緣起法,真正的依他起性的法,必須是滅不待因,當生就滅。

  所以這跟我們一般的想象中的依他起的法也不一樣,那就說是上次咱們也提到,你說阿賴耶識它要在世間法上來講,它必須是好象是絕對存在的,常一不變的,世界的生起都依賴它,那它本身還……不依靠旁的,它是絕對的東西,是不是?它的絕對的東西就生起就不待因了。說是宇宙最初的是個大爆炸,這個大爆炸有原因沒有?他認爲就是沒原因了。有原因就不是最初的東西了。可是在佛教講,沒有生起沒有原因的,生起必須有原因,那原因還必須是相似相續的,不是絕對不變的,這你說這,這是初起的時候,最初有個大爆炸,而最後說有個最小的誇克,最初的誇克,那最初的誇克是不是還有個最初的?最小的?這都是問題。總之呢,世間人所找的那原因都是絕對的,絕對的存在,可是這個絕對的存在,在真正的問題,真正的依他起性上根本沒有。所以阿賴耶識也不象一般所想的是絕對的一個存在,它是相似相續,它就依靠前…

《攝大乘論 第1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