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一天、每時每刻受的影響也是在根身、器界上,限製我們,總覺得有一個能對的東西,也有個所對的東西,有能取,也有所取,時時刻刻離不開。所以怎麼能夠認識唯識的問題,怎麼安立唯識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
所以你拿儒家、道家,前頭咱們也講了,一個是“有無相生”,一個是“喜怒未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上天的運行,自然的運行,不是有色法,有聲音,象這類的問題,你都是沒有辦法離開“唯識無義”,只有能了別識,沒有所辨別的義。所以這些問題,在我們一般凡夫,尤其對于叁性的問題弄不清,就都在這上頭。叁性問題,慈氏學裏頭最主要的問題,提出來,我們怎麼理解?怎麼認識?爲什麼提出這樣一個叁個自性?這都是可以說是,在我們來說是很難推測的,也很難理解。所以一般人根本就不理解,也不願意理解。那也跟對唯識有關系,因爲唯識本身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宇宙、人生所以能夠接續下去,就因爲有種子、有現行,有熏習。
熏習是存儲的問題,你看現在音響的存儲,信息的存儲,金融、勞動力的存儲,這些個都是一種邊緣問題,真正的問題就是種子的存儲,要沒有種子存儲那就乾坤幾乎戲矣!所以儒家、道家它認爲有天,天的運行,實際上是不是就是阿賴耶識的運行。所以大家應該很用心、很努力把這些問題都弄清楚,那就這21世紀也可能在文化上我們中華民族要走在前頭。不只是我們科技方面、現代化所謂能夠到彼岸,也可能叫這世界的有希望的人能夠慢慢也走上彼岸。那麼這個我們一定要想法把慈氏學先要弄通,然後要把儒家、道家的東西也要是給它解釋,叫人能夠理解。這個跟叁教合一的說法完全不一樣,因爲現在還有人搞叁教合一,把佛教世間化,是不是這個問題先把它很好地考慮。
所以咱們說它都有可學的東西,可修習的東西,有新東西,那也就是在先聖先賢方面,有的是走在人的前頭,所以這些古人無愧于今人,而今人卻有愧于古人,所以不能只拿古今來……。我們很幸運,能碰到慈氏學的原典,這些原典存在在藏文翻譯裏頭,這也是給我們一個門徑,現在就看……就剛才說的,這看法的問題非要先解決不可,然後才是想法,才有做法。
現在有人喜歡密宗,好象可以捷足先登,可是無論它什麼佛教,要沒有大乘的理論,那都等于瞎子,它因爲什麼?首先它就不知道這看法裏頭有許多顛倒的東西,都帶有一種(無?)顛倒(無明的顛倒?),我們一舉一動都是顛倒的。所以你認爲用顛之倒之的這一套還繼續下去,那你走在什麼地方去了?你有無都弄不清楚,保持了無明,不如理思惟,無明觸,觸跟無明相應,你作意也跟無明相應,顛倒的,那你怎麼能走到解脫的道路上?現在都想省事,一下子我就成佛了,一下子就怎麼怎麼樣了。無始以來造作的業跟煩惱,當然在修的過程裏頭,不能把煩惱跟作業當成真的東西,當成實的,當成遍計所執性的東西,也不能把能對治當成一個遍計所執性的東西,可是我們凡夫無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是要(當)作一個所取,一個能取,有能對治,也有所對治。
所以這個虛妄分別,就是不如實的這種態度,你沒法避免,就是你能遍計能夠了解佛所謂的能對治跟所對治,都跟所取能取要分開,那就是這所取能取就是所相。我們這個能遍計裏頭,能了別識裏頭,就是都是能,沒有所,沒有所取能取,都是化成唯識,都化成了依他起,都化成了緣起,所以我們不怕說是講有我、有義,有色,但你看這個色、義,所對的真實的東西,到底它是有、還是沒有?根本它沒有,就是唯識而已,就是了別識而已。
所以最近我們把修習的方便,寫作四有四無,什麼叫四有四無?跟我們最初的寫法有些不同,大家記一下:“只有互相依存,沒有獨立存在”,第二“只有相似相續,沒有同一不變”,第叁,最近我們作爲“只有能了別識,沒有所辨別義”,第四“只有一隱一現,沒有真正所現”。原來我們把叁性寫進去了,看起來叁性是最根本的問題,因爲這個平列還不大好,所以現在寫成這樣的四有四無。也把所辨別義、所辨別色,還這個能了別識放進去,那這個所有的不是依他起性、不是緣起法的這個所有的東西都彙成了能了別識,說是只有能,沒有所相,只有能相,沒有所相。
所謂叁解脫門裏頭,今天我把叁解脫門的解脫門的忘得一幹二淨,怎麼也想不起來,前一段還提到這個叁解脫門,叁解脫門就是什麼呢?裏頭?一個是空性,不象過去翻的就是個空字;第二,無有所相,不能只是翻作無有相,無相;第叁是沒有希願,就是不想有後有的意思。這個裏頭都是根據《辨別中邊頌》跟安慧的解釋來講的。所以大家對于《總攝大乘綱領論》要仔細地、反複地把它讀懂,將來我們一步一步地,把慈氏學的五個著作,都把它弄清楚。下一次我們就想法子作一個攻堅戰吧,就是要把《辨別中邊頌》咱們講出來,什麼是中,什麼是邊。(休息)
正是兩會(人大、政協)開完了,我們慈氏學應該怎麼做法?對于下個世紀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個希望大家都好好想一想。我們是能夠遇到慈氏學太不容易了,每個人都應該覺得是幸運的,而感覺自個有責任開發。怎麼開發?希望大家都好好想一想,這不是我們幾個人的問題,而整體人類的問題。我們怎麼對21世紀有一個展望,我們這裏頭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要想想怎麼不容易遇到的慈氏學,每個人將來怎麼做法,這關涉大家的問題,也關涉每個人的問題,前途,這個前途是夠廣闊的一次旅行。
今天我趁著無著菩薩正在講有無平等的問題,(換錄音帶,憑記憶補充:有無中道,無邊,只有圓成實性。)今天我們還要把“有無不能引動”另外的一個修習的方法,咱們前頭講過幾次就是看法、想法跟做法,爲什麼現在叁番五次就著這個有無平等、有無中道多跟大家談一談,現在又想把《辨別中邊論》裏頭講的有無不能引動的問題,有不能引動,無也不能引動,現在就是由無著菩薩講到這有無平等的問題,同時有這個、沒那個,這個對修習的方面,對我們過去的看法、想法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希望大家在這個問題上要多用點腦筋,無論是理論上,無論是實踐上,爲什麼無著菩薩這麼說?
而且在只有能了別識、沒有所辨別義這種意思上,那就是具有原由和能見,能看見,這個見很重要,這見就是我們說的看法。對什麼問題我們都有一個看法,怎麼看?所以現行的這方面,除了阿賴耶識的提供原由、提供所以(然),那就是看法。我們怎麼看世界、人生?怎麼看我們每天的生活?每時每刻的生活?都是……都是跟顛倒不顛倒、中道跟邊緣有關系。因爲我們雖然劃清什麼是能對治,什麼是所對治,前頭講過,有十種的對治能動,散動,這散動是我們生活的內容,顛倒也是我們生活的內容,我們用什麼來對治我們這個所對治,就是所對治的煩惱、作業?
因爲我們現在,所以有現在的結果,異熟果,都跟顛倒的起惑造業有關系,而現在我們雖然修的時候還離不開這個窩臼,還有能對治、所對治、所取能取,即便我們現在是修,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必須把我們的修,跟能達到頭裏我們講的能了別識,或者非真正的能遍計,還離不開這個非真正的能了別識,因爲我們還不能夠離開所取能取的邊緣,每件事情我們都是有些問題的,有非真正的,即便你不顛倒,也成爲是虛妄的。
所以我們大家都共同開發慈氏學的正確理論,同時也要開發我們怎麼樣的修,怎麼形成這個有無平等?怎麼能形成中道?每時每刻都……,但是你每時每刻即便是……,你還離不開這非真正的能遍計,還有非真正的,裏頭還包含著原由跟能見,能看見,還包括所取能取的邊緣。我們所以能夠形成一個能遍計或者能了別識,那就是把所謂不真正、虛妄的東西慢慢都化成依他起,都化成沒有所取能取,沒有所相,沒有義,只有識,只有了別識,這問題就關涉我們怎麼認識正確認識看法問題、想法問題、以至于怎麼做法。
所以爲什麼在這個階段講得時間比較多,也是這……。那麼現在就是介紹一個新的做法,這個做法跟看法、想法都有密切關系,那麼也就是現在所謂禅宗、或者淨土宗、或者是密宗,它們的看法、想法、做法是有本質上的分別的。所以必須我們首先就是佛爲什麼要說法?說什麼法?他就是證的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法叫我們明白。但是前頭我們也講了,就是怎麼樣弄明白,這問題不簡單。你要拿世間的東西,還是拿著所取能取、補特伽羅我跟法我,以至貪嗔癡這些東西,邊見,所有的惡見,你還都保留著,你修,修什麼?修,不過是更增加後有,增加後頭輪回的准備輪回那個東西。都說是即身成佛,當下就成佛,太僥幸了。所以咱們剛才講的,現在的人以至後來的人,就是曆史上所有的學道家、學儒家、學佛家的東西,他都給它庸俗化,都給它(重返?)化,給它僥幸化,這太普通了。
所以當前有許多退化,也是人造的,老想僥幸,我不費力氣,一下就得到龐大、最大的結果,哪兒有那麼好的事呀。沒有明白佛教就能夠成佛,有這麼好的事兒嗎?佛教是什麼呀?(現在一種邪論?)它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我們還拿著我們最汙濁的河流裏邊東西,最髒、最臭、最無聊的東西來代替它。你說正正是走了相反的路,老想做商業,下點兒小資本,要賺大錢,那就是形成現在人的墮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都想少費力氣,多得到利益。連西方的科技的問題他都不想著,總想我造點兒假冒低劣,到儒家、道家、佛陀學這裏頭也搞這些東西,也搞假冒低劣,你說搞得了嗎?而過去竟然大批的人來搞,不懂真如是什麼,就“真如能受熏”,不懂真如是什麼,就“真如能緣起世界”,不懂真如是什麼,他就說“我們能夠即身成佛”,哪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現在又是迷信密宗,它有…
《攝大乘論 第9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