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99讲

  第99讲:关于修习问题

  (1998年3月22日)  

  接着讲上次没讲完的问题。上次讲到混沌到底是已然还是未然,这“混沌”后来也都有些考虑一下,应该怎么认识?混沌好象后来讲对它的质量跟数量都不可理解,跟一般的东西的质量跟数量可以理解形成了对照。所谓不可理解就是没有什么秩序,无序。那么世间的东西有些东西叫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对他已经理解的东西比较起来它成为不能分清的东西,确定它是跟这已经能够分清的东西成为不能分清的东西,在这方面来说还是挺难的。

  在佛教里头讲真正因果,善恶业感生的问题,现在我们所有的人生跟世界,都是由过去业力所感的。因为讲业力所感的异熟无记果,阿赖耶识它是一切种子识,也是异熟果识。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能够有结果,有因有果的问题,跟阿赖耶识、熏习特别有关系,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因果可言。可是过去我们积累的善恶业所感生的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就这个异熟果,真正无始以来的起惑造业能感生的现在这样一个果,有时候很复杂,不可思议。所以在这果的方面不可思议,也可以叫一般人理解不了也是很有(原因?)的。所以我们无论如何,我们一般地来讲,这都是有已然的方面,因为未然的积累的善恶业很多,现在还没感生,虽然复杂,还没现前,就这现前的方面来说,它是很难理解、不可思议的。

  无记,异熟无记,善恶之间有个无记,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也好好考虑一下。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它才能受熏,才能受善恶业的熏习,它要是有记的话,就不能受熏,是善就不能接受恶的熏习,是恶它就不能接受善的熏习,所以阿赖耶识它本身就是一个异熟识,是业力所感的。好象有个三分法,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无记,这个一般在中国的文化里头、思想里头很少讲到三分法,无记。所以无记问题,大家也应该注意,阿赖耶识为什么能受熏,跟它无记性有关系,它所以是无记性也跟它业力所感有关系。而业力感生的果,象我们现在人身……整个的果,那很复杂,很难叫一般人理解,除非是佛才能完全理解。

  所以在这方面,什么叫混沌?弄不清到底它是怎么回事,是黑是白,分不开,有关系。老子也说“玄之又玄”,这玄色,就是又是黑、又是白,又不是黑、又不是白,这叫什么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个是无记性,我们怎么理解?这无记性又是果、又是因,主要是无记它能够受熏,只要它有记就不能受熏,无记受熏以后才能作原因,可是阿赖耶识本身是果,是一切种子异熟果识。

  混沌的问题,我们暂且就说它还是以前的是世间人对有些事情有的分得很清楚,有的不能分清,而在两者之间呢,构成了一个所谓的混沌状态。对这个问题也很……,因为佛教里头讲无量,无量有无可比量的意思,无可比量就是用现有的其它的东西不能比量;还有无有能量,在人想象不到的地方,那个数量不能想象,没有能量。大家看佛典,经常有无量,无量有一个无可比量、无可推测的意思,还一个无量就是没有能量,你怎么想法量也没法量。的确,宇宙之大,事物之繁,是叫一般凡夫很难理解的。

  那么这里头又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暂且把混沌放到以前的,而且是我们一般人的认识。再来,就是咱们上次讲的,儒家、道家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以至于自然科学,它这个看法的问题,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想,就是我们都讲进化,怎么有的古人反倒比我们今人进步,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就拿我们孔子讲的以前的禹汤文武,以至老庄讲的,跟现在人讲的有好些不同,有好些新鲜东西。马克思也在伦敦图书馆里40年,他也对资本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也算是西方的一个圣贤吧。后来的列宁,以至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大钊,这些人他都跟过去文化……就是文化修养,虽然不是全面,但是也相当深。为什么过去有所圣贤,他讲的东西,有些个一般人讲不出来,他的看法很全面,说人生……。这是为什么?怎么一般人现在是退化了还是什么……,大家是不是也想一想有这问题。除了科学还有些进步的地方,技术方面,可是一般的来说,整个人生、宇宙的看法都有退化,(并不先进?)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有这样问题?好象对这个人所说的、所做的,都很有叫我们敬仰、羡慕、学习……,尤其佛教的圣贤,这到底怎么回事?

  好象是在战国以前,春秋左右的时候,出了许多特别的人物,当然现在咱们是往后望,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也有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原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大钊,本来是对中国的文化都有一定的……那么又能接受外国的圣贤,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接受佛教,这也是不简单的,对佛教很崇拜,觉得佛教很了不起,都有一个不分国家、国界对人生有特别的贡献,这样一个……,据咱们后人的推测,如果有这种现象,为什么现在人有地方反倒退化了,反倒不如前贤,还要学习,以前旧的东西当成新的东西来学,这是怎么回事?尤其佛教,它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粗粗地分析,第一个是它跟许多现在人目标不一致,第二个就是学习的精进、刻苦差了,另外他个人的修养都有一个修身的问题,修养,他这个修养是人生一般共同应该有的事物,那就是尤其他离不开群众,那也就是他的目标非常之广大。

  你说现在还讲这个特异功能,他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恐怕他的学习的勤奋跟造诣那不只是有点儿特异功能,因为特异功能在真正讲起来,是一般禽兽里头也有,不是人的动物。而且有些特异功能,尤其现在讲它是很狭隘的,只是解决健康问题或什么问题,它的目标很狭小,不是把整个的人生、宇宙包括在内。

  你就拿儒家的、道家的它的格物、至知,格什么物,就格……至也,就是道家“到”(道?)的意思,实际上“格物”跟道家“齐物”可以相提并论,也可以跟现在说“实事求是”,全面地对于宇宙、人生都理解,而且非常地深入,所以不只是解决一点儿生理现象的问题,所以这个非常广博。所以这地方我今天也劝大家,要把慈氏学学好,也要把老子、庄子跟《中庸》、《大学》、《四书》、《论语》等等也好好看一看,因为这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固有的、原来的一种圣贤的想法,它也有个特点,可是有时候不容易理解,尤其我们现在跟它疏远的时间很长了,又繁体字。

  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为要未来的21世纪中国的文化整个在世界上发展,当然首先要把慈氏学真正弄明白,如果不把慈氏学真正弄明白,那你对于孔学、老学也是没法子真正理解。我这儿讲不是说是三教合一,我们现在就有……现在有许多……从明朝以来,讲三教合一,后来也有人讲……王船山、黄离舟什么……,这些以至后来把《中庸》、《大学》也当成跟佛教经典等量齐观,这个我觉得就不大合适,因为它不一样。

  可是,你要真正把这孔老的学问能弄清、能弄通,我觉得你非要把慈氏学先弄通。这个里头首先是有唯识学,象阿赖耶识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前六识世间人还容易理解,第七识、第八识就很难理解,尤其这“识”它是“能识”。所以真正讲起来,在我们来说很难把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认识清,因为好象色法我们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你这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有法你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你怎么知道它有?

  当然现在心理学也能猜测一些东西,但真正讲起来,唯识(实际讲)第八识的存在,月称、佛护、还一个宗喀巴他都否定,根本他不理解,他怎么能认识第八识?这也是好比说是不是有特异功能,是多年研究的结果呢?因为它就是个能取方面,不是所的方面,你所还有一个行相可言,能相那东西,你不能拿它当成所相,又不象一般人迷信所谓灵魂,魂儿,它那儿也有个中有的问题,这个东西到底你怎么认识?是不是有它?所以现在一般对唯识学不理解,有的也要把它(归?)成灵魂学去,这非常错误的。

  怎么建立、安立唯识?那就得特殊的认识能力,所以它一般人认识不了他就是否定。本来这个是依他起性,又是能的方面,不是所的方面,是很难认识,所以必须象慈氏、或者佛陀、或者其他的人真正有认识能力的人才能认识。……(换录音带面:猜测应有:第八识?)心所、心所有法,就是整个能够造成宇宙、世界的一种根本,比那个色法重要得多,尤其阿赖耶识,要没有阿赖耶识相似相续、受熏能够成种子,那你怎么讲这因果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心所有法它能独立存在的,不是哪一个识它能独立存在的,必须跟阿赖耶识互相依存,它又是能的方面,不能拿所的看法来看,不能认为有个所相,所以这是这些事情,跟我们也形成一个很大的距离。所以这里头也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特别的功能,或者就说有点儿简单的功能,当然我们现在也能推测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因为你拿什么东西作为原因,作为本因,你都没法子说得圆,因为常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它根本不能作因,所以按说建立阿赖耶识、安立阿赖耶识真是不是简单的问题。而且我们每个人,这第七识在那儿起作用,有四种我见,那就是造成我们现在对宇宙、人生以为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我”,根本没有的东西它是支点,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要修呢,也是不但要转阿赖耶识,也要转第七识,以至于前六识。因为前六识还有这样问题,咱们已经谈过,它就是我们所谓一个是根,一个是器,根身、器界,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这个,都受这限制,因为有一个所取、有一个能取,就因为有这个有根身、有器界。所以为什么世亲认为所谓根身、器界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就是前六识的种子。所以为什么说前六识还有不彻底的地方?不是唯识的地方?那也就是还认为内有内色、外有外色,就是我们要是证真如的话,这内色、外色都是我们的障碍。而我…

《摄大乘论 第9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