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講:有無平等問題
(1998年2月22日)
叁月五號是周恩來總理百年誕辰,周總理這人影響很大,他主要感人的力量就是他把個人的益利跟他人的益利,我們現在翻作自益利跟他益利,在這(再者)爲了解放人類的受剝削、受壓迫,爲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那麼這樣把自益利跟他益利打成爲一片,就爲解放人類。我們這個佛陀學,就是爲了叫大家都能夠解脫,都能覺悟,也就是都能成佛,生起菩提心,那就爲了大家一起能解脫,能成佛,這樣把自益利跟他益利也打成一片。都是打成一片,但就是我們有一點兒不同的地方,就是爲了所有的動物都能覺悟,爲這個宏願,很難完成,可爲了要成……把自己徹底解脫,徹底能覺悟,那你必須要考慮到其它動物的一切問題,所以我們這個事業更是長遠的,不過象我們中國共産黨裏頭都有一些,也是爲了解放,不惜個人的犧牲,尤其呢,人格的力量也很大。
我們這講慈氏學,就是慈愛衆生。所以世間的善,有的也是我們應該吸收的,而且象周總理這樣的人,是不是一點兒根器沒有?也很難說。所以我們一定要向許多人學習,尤其象周恩來同志這樣的典範,值得我們參考。
再來呢,我們今天還繼續講一下,就是在依他起性上,同時沒有了遍計所執性,同時就有了圓成實性,一個可得,一個不可得,一個不可得,一個可得,是同時間的。上兩次咱們也講了,今天還不厭其煩地要講這個問題,因爲這個問題是一個我們解脫、覺悟一個中心的問題,也是我們轉依,轉染依成淨依,從無明、解脫到真正能覺悟,這一個很長的貢獻(?),一個很關重要的問題。因爲我們無始時來的無明所染汙,到現在習慣的勢力還很強大,能夠在叁無數劫裏頭,第一個叁無數劫裏頭積累了一點解脫……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那麼現在能夠真正聽到慈氏對我們的親口講的話,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前頭無著也談到了,就是佛的從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教法,尤其大乘教法,大乘是“整個”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而不象小乘教法是部分清淨法界……,而在這個無著菩薩又把慈氏所講的大乘整體道理,在《總攝大乘綱領論》講得是非常徹底。我們以前也慢慢知道了,什麼叫遍計所執性,什麼叫依他起性,什麼叫圓成實性,現在就是碰到同時在依他起上,我們就……叫“有無平等”,可得、不可得同時交替,這個問題是我們一個出無明、來到覺悟最關重要的問題,說我們無明就是不理解真實的情況,而那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正是表達了跟遍計所執性完全不同,而我們也慢慢從《總攝大乘綱領論》慢慢理解到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這件事情是在我們過去生活裏頭可以說是沒有的。
所以今天我們要是講,怎麼能夠真正覺悟、解脫,這問題,最最關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認識真實,跟破除顛倒,破除無明,而無著菩薩又給我們指出來了,就在依他起性上,同時一有一無,一個可得、一個不可得,那個不可得、那個沒有,就是真實的有,這一點在我們過去來說沒有這樣理解到。
尤其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唯識學裏頭,有八識,有五十幾種、五十叁種心所有法,這個實際上把我們整個人生、整個世界的內容都揭發出來了,現在就是我們怎麼應該認識什麼叫遍計所執性,什麼叫依他起性,什麼叫圓成實性,假設我們要不認識依他起性的話,那在依他起性上,我們能夠抵消了遍計所執性,得到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的有,實際上就是它這個增益執,增益執本身就是損減執,就是損減圓成實性,而得到圓成實呢,就是解除了遍計所執性才有的,所以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最緊要的問題。因爲我們無始時來就是無明的一個熏習,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圓成實,就是一貫地是增益、又損減,損減又增益。
而無著呢,把慈氏學裏頭的問題,說我們怎麼樣認識真實,就在于破除虛妄。有依他起,在我們這裏好象應該理解什麼叫依他起?我們怎麼在依他起上能認識沒有遍計所執性,而只有圓成實性?這個問題看起來好象簡單,而且又是同時的問題,真正有無同時,可得、不可得也同時。
我們聽了《總攝大乘綱領論》到今天,對叁性已經有若幹的理解,那麼我要提出來所謂的唯識學的八個識、五十叁種心所有法,這個就是已經是把我們的生活的全個內容都表現出來了,所以現在要是特別提出來,我們對叁性問題理解到什麼程度?那就是要按我們怎麼修行、修習大乘的佛法,就離不開信勤念定慧,所謂信勤念定慧的信,也是心所有法,勤也是心所有法,這五個都是心所有法,我們把這叁性都分別得清楚了,這個信,就是有個決定的,就是已經抵消了那種懷疑了,我們知道十大煩惱裏頭有個“疑”,這個疑就是不相信真實,相信顛倒,那也就是,它這個裏頭也就是迷信,所謂真正沒有弄清楚的話,就信的話,這裏頭就包括著懷疑,包括著疑問。把叁性問題弄得清楚了以後,沒有懷疑的,這時候才是一個清淨的信仰,才是決定的,這信裏有決定的意思,跟懷疑相反。
還一個勝解心所有法,勝解,就是對叁性的問題,叁性的意義的問題弄得很清楚,得到勝解,決定,不但決定,認爲這個一點兒問題沒有的,那就對真實不真實的問題,弄得非常清楚。
我們本身這個淨信、這個勝解,就是一種心理的活動,就是一種修習,跟我們磕頭、打坐那種活動好象有些不一樣,但是真正講起來,這些活動比那些身業還要重要。所以八識和五十幾種心所有法,這是我們在生活裏頭、在世界上離不開的。前頭剛才咱們講的,所有世間的東西都離不開熏習、種子,就是所有的現行,都是從種子生起的,都是由八識裏的種子生起的,再由現行熏成種子,只能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互相緣起,互相依存,只能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才有了我們整個人生,整個世界。這是我們可以說是決定又決定的,一點兒不懷疑的,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這課堂裏講這個……,認爲常一不變的東西能夠有獨立自性的,根本不能做原因,這是不是我們決定的?而形成了一個勝解。所以我們要心理上有所動作的話,跟這個有關系。我們還要所謂盲目地相信的話,那已經是裏頭還有什麼懷疑,沒有接(受?解決?堅定?),還有許多不能夠真正認定、認清楚的。
現在就是我們經過我們共同學習《總攝大乘綱領論》,到現在,我覺得我們慢慢已經勝解的心……,跟淨信這個心所有法,大概已經可以成立了。那就是,爲什麼成立?跟它這個境界有關,跟所緣……。在我們這個順解脫分,我們頂多是在順解脫分,順解脫分這個地位,能達到順解脫分這個地位已經是經過了第一個無數劫的很長時間的磨煉了,很長時間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積累的,這樣的結果我們才能夠對于大乘佛法,就是叁性跟唯識、唯了別識的問題能夠有些(了解?),能夠有些決定。
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要這麼講,就是我們要把自個審查一下,是不是對,什麼叫在依他起性上,抵消了遍計所執性,同時就是顯現了圓成實性?而過去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只得到了遍計所執性,抵消了圓成實性。過去所有的生活,可以斷定,都是一個可得、一個不可得,一個有、一個無,今天我們翻過來,另外一個可得、另外一個不可得,另外一個有、另外一個無,怎麼翻它?要按這個講起來,我們要從真正我們現在已經達到了順解脫分,到順抉擇分,然後證見道、修習道、究竟道,一直到成佛,這麼一個長期覆行的征程,那就是都把我們過去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所有的所對治分,也就是所有的雜染的……叁種雜染,一種煩惱雜染,一種業雜染,再有一種就是世代雜染,也叫生雜染。
我們長期染汙的生活,能變成了清淨,這個是一個很長的時期。所以我們過去也引李白的詞裏頭,就是“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所以我們要真正現在已經能夠坐上大乘的車子,或乘上大乘的船,開始向對岸起行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這時候就看我們一個是淨信,對這個尤其是叁性問題、唯識問題,我們淨信的程度如何?是不是還有懷疑?勝解程度如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不清楚的地方?這都跟我們一起心、一動念都有關系,我們一起心、一動念就是修習,這比你這個,特別想跪下、特別想盤腿坐下,比那個還更現實、更重要。
我們過去每時每刻都在顛倒、錯亂、不如實中,都是離不開真實,今天我們慢慢能夠轉向、要轉染成淨了,轉無明而能覺悟了,我們應該怎麼做?特別是現在我們學習無著菩薩的慈氏學的概論,他就給我們提示出來這個問題,跟同一時間、同一處所,有這個就沒那個,有那個就沒這個,可以說現在是一個大轉向,真是這不是一個隨便說的。你必須把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圓成實性弄得一清二楚。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子,你迷就不是悟,而悟呢,就是不是迷。無著菩薩就給我們指出來,說“有無平等”,你拿我們過去講五綱十修,那十修是什麼?五綱是什麼?那小乘裏頭四谛是什麼?空宗裏頭什麼是有的、什麼是沒有的?這都有一個更有一個綱的問題,有個谛實的問題。
你象常樂我淨是我們迷惑時候的認爲的東西,小乘呢,苦、空、無常、無我,那才是真實的。所以小乘也有一個能對治跟所對治,也有一個綱,有幾個修。空宗的,象咱們就提龍樹,不提其他,龍樹,你說他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這是他的一個綱領。“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生的那個東西是空,但是“因緣”本身怎麼樣,這個頌子沒有太講得太清楚。你這“中道”怎麼樣?“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亦名爲假名”,什麼地方叫假名?什麼叫中道義?也沒有講特別清楚。
他講這個“八不”,這是很有名的。“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好象很有名,實際上“八不”還是…
《攝大乘論 第9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