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講:第叁品(第13頁15行-14頁第5行)
(1997年12月28日)
今天開始的時候,打算補充上次講的四點,上次講得不夠,或者以前還應該補的,一共四點。
第一點,要補充的就是前面無著菩薩也講到四個清淨問題,四清淨就是自性清淨、離穢垢清淨、第叁是道清淨、第四是所緣清淨。前面雖然講過了,但是最近發現安慧解釋《辨別中邊頌》的時候,在第叁品,就是真實義、真實品,他就曾經引《阿毗達磨大乘經》兩個頌子,這兩個頌子似乎在我們漢文所譯的經論裏頭沒有引過,這兩個頌子可以證明無著這四清淨就是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兩個頌子。
還那個……圓成實性,在安慧講的時候,也是一方面指它這個根本真實,一方面指它這個無顛倒,所以四清淨裏頭不只是無爲法,也有有爲法,也有依他起性,它這依他起性就指的沒有顛倒的問題。所以圓成實性也包括一部分清淨的依他起,就是無顛倒的依他起。我們現在補充的第一點就是,我們知道過去大乘經裏頭談叁性的,不只是前頭我們已經舉出來的,還有呢《阿毗達磨大乘經》。我們這個四清淨的問題,實際有根據。
第二點補充,就是佛說的法,跟我們所用的語言不一致的,他完全是解決依他起性的問題。不但前頭無著菩薩講正聞熏習的時候,也提到佛是證最清淨法界,從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是佛所說的法。所以前頭咱們已經講到,緣起法、緣起能相,跟標舉、跟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大乘經裏頭略文跟詳文的關系,這叁方面非常重要的,尤其緣起法的能相問題。所以佛所說的法,有很多跟我們所用的語言不同的地方,前面說的四清淨,也就代表佛說法的內容。
佛說的法,雖然也是用語言,他用語言的方法跟我們很不相同,他都是依他起對依他起,並不是兩個依他起成爲一個的時候,變成語言的對向,變成義。
我們前頭說的大乘經,實際上大乘經裏所講的,都是跟叁性有關系,尤其管叁性叫做“根本真實”,其它的真實都是集中在“根本真實”裏頭。所以佛所說的法很不同,而且有許多過去的人,都追求佛所說的法,想明白佛所說的什麼意思,這個追求過去是很積極的。過去也有許多的譬喻,叁界有很大的火坑似的,有火坑我們也要跳過去來尋求佛法。這種譬喻,安慧也提到了。所以這第二點是“求法之難”,理解佛所說的東西,不容易。
第叁點,就是上次咱們講的這個地方,就是七轉識跟阿賴耶識互相依存,這個問題提出來是很重要,在第二品裏頭,《所知依分》裏頭,那就完全講的七轉識,七個轉起識,跟阿賴耶識互相構成的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地方提到了,前頭還提了一個“此等即彼”,很簡略的活,表示了前七識跟阿賴耶識互相依存的關系。這個互相依存的關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講因果都是講有獨立存在自性的東西,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才能作因果,而佛教就正正相反,必須是沒有單獨自己成立的東西,必須是不是常一不變的東西才能作因果,否則它不會作因果,它一個死東西,它常一不變、有自己獨立自性,那跟旁的關系拉不到一起。所以真正要講因果,必須按照佛教講的相似相續的東西,才能成爲因果,就是無常的東西才能講因果,常一不變的東西沒法講因果,沒有因果可言。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把前七識跟阿賴耶識的關系提出來,前頭還一個“此等即彼”,後邊沒有很……有一大■問題。
七種轉識而把七種轉識,又提到一個頌子,這個頌子我感覺也非常重要。所以現在來說,現在講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很關鍵的一部分,不能隨便讀過去,就認爲能明白了。
互相依存,尤其前七識跟阿賴耶識互相依存,這個問題恐怕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也就是世間所以有因果,必須通過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可以這麼說。所以跟世間所有的哲學、所有的科學都形成不同,所以你要不承認阿賴耶識,這問題就麻煩了,是不是還有因果可言,要有因果的話,必須是相似相續,必須是它自己沒有獨立自性的東西,必須是跟其它的來互相支持、互相依存,必須是它本身是不是常一不變的,必須是這樣。這可以說是一個規律性的、根本的東西,假設離開這個,是不是有因果?
所以佛教講無明、煩惱,跟善惡行,這種因最重要,這也跟阿賴耶識跟前七識互相熏習,前七識熏習第八識,要沒有熏習,要沒有種子,恐怕我們這個世界是沒法繼續下去,也不會有因果可言,這一點非常重要。
七種轉識跟轉識的能相,又談到轉識的能相,從轉識能相後頭又講叁性的叁能相、叁自性的能相,都是兩句的頌文,這個我也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兩句頌文跟底下那兩句頌文爲什麼那麼相同?這裏頭有很大的問題所在。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唯識,按著玄奘法師來講,就是唯辨別識,就是唯八識,而在一系列無著跟世親的著作裏頭,所謂唯識者,都是唯了別識,不是唯辨別識。所以在這兩個頌裏頭,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互相依存的裏頭的前七識,前七識跟了別識是什麼關系?有什麼不同?這問題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今天我們講唯識,一方面要把玄奘法師搞的那一套總結一下,要開一條真正唯識的道路。就從前七識來講,前七識與
“此等轉識能相之法即以具有原由與能見之了別識爲自性”。這個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就問,辨別識跟了別識分別在什麼地方?爲什麼玄奘把兩個混同起來?這個地方就找到答案了。說前七識必須以既有原由、又有能見,我過去還翻作“能照見”,具有這種的了別識爲自性,它本身表面表示好象是必須是有內變根身、外顯現境界,就是根境的問題,當然根境的問題都離不開阿賴耶識的種子,境是所謂的色法,必須是時時刻刻離不開阿賴耶識的種子,跟現行。
就六根來說,就是我們整個的身體吧,連上腦子都算在內,這個色法在佛教看來,就是阿賴耶識不但變現了根器,還執受根器,如果沒有它執受的話,也沒有感覺。所以淨有現行還不成,還有執受,這個種子生現行,再有執受,還是個原由問題。可以說,一切事物離不開熏習,離不開種子,種子就是一切現行的一個根據,一個原由。
我們外六境、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觸是所觸,這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內處,可能這腦子有人就認爲是意識的根。這個裏頭在細分析起來,第六意識的根還就是第七識,這腦子的問題就是身根。這身根很重要,就是眼耳鼻舌,這些都離不開身。我們要按佛教的分析方法,這個腦子應該分到身根上,因爲意識它是以第七識爲根,它不能以色法爲根。色法,你雖然腦子有多少億細胞,但是它是色法。我們第六意識它上天入地,它能夠隨隨便便的,它那想的東西不是能有些現量,能跟物質能相平衡的。
所以,真正講起來,身根很重要,因爲其它的四根都有在它身上,而且腦子也很重要,這腦子過去有人就認爲它是第六意識的根,其實我們在佛教裏講,這腦子就是身根,不能做第六意識的根,第六意識太千變萬化了,任何物質跟不上,跟不上它的步驟,跟不上它所想的那個上天入地求之變那種。
所以這地方就是我們講,前六識,前七識,也包括身識,它都是以了別識爲自性,爲體的樣子,那意思就是前七識還是個表面現象,它雖然是離不開根跟境,但是根和境,要真正講起來離不開種子,離不開熏習,離不開緣起,它每一分的現行,要沒有種子、習氣做它的支持的話,它就沒法子生存下去。這是還它一個依他起性跟緣起法的本來的面目,緣起法它本來面目,就是沒法自己脫離其它的互相依存的種種條件,尤其沒法脫離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這是佛教講因果、講原由、講緣起一個最主要的東西。
而世間所以認爲有個色法是個最後支持,那也實際上追究到底呢,也還就是阿賴耶識種子這麼一點兒原由、這麼點兒根據在最後發揮作用,因爲什麼?的確就是我們現在任何東西,你沒法說它是常一不變的,你沒法認爲它是離開了互相依存以後,自個能夠獨立存在,是不是這樣?所以唯識還不能就是唯前七識,或者八識,真正講起緣起來,根跟境的問題,腦子跟身體的問題,也是離不開種子、習氣,沒有種子、習氣,你這東西怎麼能有?
我們一般所謂世俗的學問,或者哲學,它都認爲是有最後的心的支持,或者最後有物的支持,有最後一個存在的東西支持種種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有沒有?能找到嗎?是不是人類一種迷信、設想?根本人,就根本沒有是一個有獨立自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可是人從無始無明以來,就認爲有,你沒有我認爲有,這就是顛倒,最大的顛倒。你說誰能指出來,真正有一個東西常一不變?真正有一個人能指出有一個東西能獨立存在,不依靠其它東西?我看這很難有答案。所以要講真正的因果,講真正的依據或原由,那還得找阿賴耶識,它能受熏,而且這阿賴耶識絕對不能是常一不變的,常一不變它就不能受熏,它怎麼能受熏?
所以這地方我們講什麼叫了別識?什麼叫前七轉識的辨別識?這個也就是咱們現在要講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要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什麼是唯識?不是象玄奘法師所想的,就是前七識,就是阿賴耶識,唯識就是唯了別識,唯了別識是什麼?就是唯有緣起性的識,就是它本身包含了原由跟照見,或能見,它這個能見跟原由不能夠分開,而(西方)有的人就把見分跟相分一定要分開。這個問題就是跟無著、世親所講的唯識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今天講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也就是講整個慈氏學的理論,也就是把什麼叫真正的唯識學來表示出來。過去玄奘法師搞的那一套,我們也要給它一個適宜的位置,但是他違背了無著、世親的看法,那就是很大的問題。而且唯識來說,跟世間所有的哲學、唯心論,以至于科學、心理學,它完全不一樣。爲什麼?因爲前七識跟阿賴耶識都互相依存的…
《攝大乘論 第9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