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95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個不能獨立存在的,而我們講物理學、講生理學、講心理學就是叁學都是承認它有自性,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常一不變的東西。而佛教主要是無我,跟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涅磐寂靜就是真如,就是證真如,再來“有漏皆苦”,不合乎這四法印的就不是佛教。

  也就這地方他講前七識,就是以了別識爲自性,也就是以徹底的緣起法——依他起性爲體,爲自性,不能你淨看它表面上它有根、有境,你承認有根、有境很容易象世間認爲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因爲色法是給我們能夠,給我們一個真正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真正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這麼一個印象,可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根本它離不開緣起,根本離不開種子、熏習。

  所以真正講因果的問題,有講心心所裏頭內容它相信什麼?也有個因果,叁寶問題。因果是什麼?緣起是什麼?是怎麼回事?這個我們念了半天佛教、《總攝大乘綱領論》,還認爲這個依他起性都是離不開遍計所執,都是還有自性,還有常一不變的東西,那就大錯特錯了。還認爲這阿賴耶識也應該空,那也就是宗喀巴之流,阿賴耶識也空了,你還有什麼因果?這依他起性,它不是遍計所執性,你認爲它是遍計所執性,那是你的錯誤。

  所以這個地方,兩句頌,跟底下又有兩句頌,實際這裏頭,這兩句頌實際是講的了別識,了別識一個最主要的就是它離不開依他起,就是它就是本身就是緣起法,它那緣起法呢,就是根本來講就是唯識無義,唯這個了別識,就沒有你所對的那個實實在在、常一不變的東西,也沒有你認爲用語言所表示的那個有獨立自性的東西,沒有,那你是增益的。

  所以這個地方用叁性來分析問題那是最徹底,因爲叁性在《辨別中邊頌》裏頭,他講真實的時候是“根本真實”,咱們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也說得很清楚,一切大乘法,雖然沒用叁性這個詞兒,實際上它是指的叁性。以後我們還要把安慧的解釋《辨別中邊論》也要跟大家談,那就更清楚。所以這地方爲什麼我們還是重複地跟大家交待,那就是你不能隨便放過去。

  尤其底下,這個了別識就是前七識的自性,是緣起的自性,是依他起的自性。所以我們要念《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地方都是最關鍵的。跟玄奘法師講的唯識,爲什麼有不同的地方?這地方就顯出來了。(休息)

  

  “此等亦爲所依之能相、遍計所執之能相、及法性之能相。”

  前邊已經把了別識兩句頌子談過了,底下就提到所依的能相問題。所依的能相,就是遍計所執性之能相,也就是法性之能相,法性、法界都是跟真如同樣一個意思。遍計所執性,你看起來它根本是一點兒東西沒有,它可是是一個所依的能相,它本身不是能相,沒有一點兒能夠給它能夠表示出來的什麼樣子,它本身沒有能相,以沒有能相爲能相。

  遍計所執性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性,一個模式,就是仗著我們無始無明支持。這個法性、法界這個……非常重要,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由證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所有的法都是從證的最清淨法界,還有不大清淨的法界,那就是阿羅漢,獨覺,獨自佛陀。所以證法界、法性,這是我們能夠解脫、能夠不被我們無始無明來操縱的一條道路。

  你就象我們這個宇宙這麼大,其實就是無始無明積累的,根本沒有那麼回事,楞要弄成這麼回事,那跟無明、煩惱、業、業力特別有關系。它就是所依,你看它遍計所執性,另外開這麼一個模式,好象存在的模式。這個根本沒有那麼回事,它是可是它影響很大,可以說我們整個的生死輪回、整個的一切命運,操在它的手裏頭。講起所依來,你還不能把它丟掉。

  底下又來了兩句頌,

  

  “由此者、即是顯示以叁自性爲能相”,這能相兩個字,意義是很豐富的,我們一時還沒有體會到。象整個《瑜伽師地論》它就是講能相,講一切都是能相。這所相是已經劃出來的,能相是能設計的,所有一切事物,一切法,都離不開它的構成,這真正的構成還在能相方面,不在所相。想心所它就是能設計,能構劃。

  這個能相,叁性的能相,就是依他起。叁性本來叫叁自性,或者叁能相。就是有許多事物要通過叁能相才能把它弄得更清楚,這能相的作用比所相的作用還大,而要不提出叁自性、叁能相來,你沒法把所有的事物的真實的結構、構成弄清楚,提出叁自性、叁能相來,就把一切一切的法到底怎麼構成,怎麼回事,怎麼構劃的,都可以一下子弄清楚。所以這能相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這兒提到叁自性的能相,怎麼能夠把它很好地顯示出來?它這又提到兩個頌子:

  

  “如說:“依具有原由、能見、當知此等叁能相””,

  能見,我有時候翻作“能照見”,或是“照見”。這又把剛才提到了別識的地方,它重複到現在了,而且提得那麼高,叁能相,就是叁自性的能相,又提得這麼高。所以我這第四點呢,剛才咱們說要談四點,這是第叁點,就是這兩個兩句頌,其中有一句就是完全相同,這裏頭到底是怎麼理解?那麼同時我們講到前頭,這一品開始的時候,他就講依他起,就講能遍計,就講了別識,這些主要就是依他起,還它依他起,就是緣起的本來樣子。

  可是這地方又提到,又具有原由,還有見,在這地方玄奘法師就很容易用他自個的看法解釋,那就是見分、相分,就是護法所說的見分相分,他講四分、講叁分都很隨便,又有可以分,又不可分,很自由的。可是這地方這個了別識裏頭的原由跟能見,不是兩回事,它就是緣起法本身,就是依他起性本身,那也就是阿賴耶識種子顯現,你熏習的時候也這個兩個沒法分開,有點原由、有點根據的,跟能理解、能見、能看見,這不是兩方面,尤其不是象護法那麼想的,見分相分可以,見分也能成爲非量,你把這個自證分、證自證分講得,可以說是還可以跟了別識想法融合,但是你見分相分互相之間,都可以形成非量,你說這個怎麼解釋?

  所以真正的唯了別識,是唯能無所的。說得很清楚,就是能分別,沒有所分別。在《叁十頌》裏頭有一句話就■得很清楚,玄奘法師也翻了,但就是翻得比較簡略,那句話就是“只有能分別,沒有所分別”,玄奘法師那個句子也是“只有能分別,沒有所分別”,但是他沒有指出,這是指的是了別識,他兩個識體是不分的。

  所以這裏頭連叁性的能相,能表現,能表示出來,那麼跟這個前頭咱們引到《辨別中邊頌》第一個頌子的時候,就提到能遍計,那麼原來玄奘法師是“虛妄分別有”,咱們翻的是“虛妄能遍計爲有”。所以就有的人講“虛妄分別無”,應該是無,他跟慈氏說的正相反。所以這個《辨別中邊頌》裏頭第一句話,就是“虛妄能遍計爲有”,虛妄能遍計跟現在這個了別識,跟這本身就具有原由跟能見,這個了別識就能夠表現叁性,那跟《辨別中邊頌》第一個頌子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我們講唯識無義,唯了別識,唯辨別識,唯虛妄能遍計,這些個到底是什麼意思?它爲什麼能表示叁性?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關重要的問題。這不是說我們楞要說是這是非常重要,是我們通過世親作的《二十頌》,也作了《叁十頌》,都是根據這個來的,而且世親解釋自己作的《二十頌》,也是根據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玄奘法師爲什麼兩種識不分開、混同?我們現在找不出原因來。

  這地方說得很重要,象這種能遍計,這種了別識,它能表示叁性,叁性裏頭最主要的也可以說依他起性,底下咱們也要講,在依他起性上或者有遍計所執性,或者沒有,或者有圓成實性,或者沒有圓成實性,底下講的第四,這第叁點呢,爲什麼我們非把它提出來不可?那麼前頭講的了別識是怎麼講的?現在來講叁性的能相,能表示出來,也是有同樣一句話,這什麼意思?這不能就隨便就放過去。

  它就是唯了別識,講的時候就是唯識無義,根本唯能無所,這能分別、能遍計,本來沒有所分別、所遍計,說得是很清楚的,那麼它本身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性,跟遍計所執性不能夠融合的。而我們凡愚最習慣的是把依他起性跟遍計所執性拉到一起,你哪兒能說沒有遍計所執性的依他起性,我理解不了,咱們這裏頭你說誰理解的了?它分不開呀。所以我們是世間人,是從無始以來的無明傳下來的東西。

  所以它根本就是緣起法,依他起性本身它就是有能無所,你說這個識的顯現,“顯現”這兩個字,《成唯識論》有時候說“變現”,“變爲”,識能“變爲”,能“變現”,還“變似”、“顯似”,這玄奘法師常用的,這問題,真正講起來,識只有顯現,只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沒有識它能夠變化一切的,“變似”什麼,“變似義”,這些詞兒我覺得都有點不合唯識學的要求,所有的東西只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沒有說這個東西能“變爲”其它東西的,或者“變似”什麼東西,“變似”、“變爲”這個“變”字,實際上就有這個有個常一不變的東西變爲其它東西,有這個嫌疑,大家可以考慮,是不是阿賴耶識能變化成什麼,變似什麼?那就跟這世間的唯心論有相近的地方。

  這依他起性的東西,決不是說是有一個東西能變化,這有一個東西就是有所,它那個識剛一現行就是顯現,顯現本身並沒一個所顯現的東西,就是前頭我們講的,依他起性它就不能保持它到第二刹那,事物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地方我理解,具有原由跟能見,決不是象我們漢族翻譯裏頭,作爲“見分、相分”來翻,連真谛好象也是,開始用“相分”兩個字,玄奘法師根據陳那、護法更是變本加厲,這都是跟這個緣起法、跟依他起性法不相合的,緣起法跟依他起性法,一下子生,一下子就滅,滅不待因,生一定要有原因。現在還有人書裏頭講,生也要有原因,滅也要有原因,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

  所以我們講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講慈…

《攝大乘論 第9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96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