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93講

  第93講:第叁品(第13頁10行-14行)

  (1997年11月30日)  

  我們講的第叁品快到最後了,第叁品呢,可以說非常重要,講理論,就是講叁性。上邊我們慢慢知道,佛陀教,教嘛,本來是言教,gsuograb,佛就是說話。這問題咱們慢慢就理解,佛怎麼、說什麼話,是怎麼說。底下就把佛說的法,有意趣的問題,他有用意,這用意就是跟我們利用語言說話的時候不一樣,最主要的不一樣就是叁性問題,曲折的、隱曲的意趣。

  底下我們就該講,隱曲意趣講完了,進行到  

  “由欲解說大乘法故”,解說,藏文裏頭對這個說法的“說”,有bstanpa,顯示,有bshadpa,就是解說的意思,還有vchadpa,我最近把它跟bshadpa分開,就是宣說的意思,這是對于法,有時候顯示,有時候解說,有時候宣說。那麼還有說,聖者講的話,其他人的解釋,vbyedpa,就是解釋的意思。

  跟底下呢,怎麼說,跟說的是什麼,這問題跟我們的一般凡愚說的話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凡愚說的話總是有個義的問題,就是言說總有好象有叁個方面,一個是名,名言;一個事,事體;再來就是義,所诠的這個義。這個義的問題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這個義,我們講得很多了,所對向,所面向的,尤其我們凡愚所面向的“實際”,都是義。

  最近我聽到廣播,就是對守護國旗那個堅定的那個守護,把國旗看作非常重要,代表了國家,代表了黨、國家,整個的。在對外戰爭的時候也是保衛這個旗幟,可以舍生忘死。過去,爲國的話,有些忠臣、義士都是他豁出生命來爲要保衛祖國。但是祖國,尤其紅旗,代表著什麼?這是個大問題。他的面向是什麼?是個大的、抽象的東西,又非常具體。

  所以我們現在研究這個義,每天護衛隊,對著國旗行禮,那麼尊重,就如同在眼前一樣,“祖國”,也是好象跟母親一樣地看待,非常尊重,非常愛戴,這樣一個對向。所謂過去有大義滅親,小義呢,就親了,大義跟小義的分別。象我們這個香港回歸的時候,那個典禮,也是一個英國國旗落下去,一個我們的國旗升起來,所以這個呢,好象是一個國旗的問題,簡單的物質問題,可是裏頭代表了很重要的問題,觀念上,概念上,種種的,把我們怎麼看國旗,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我就想到,我們凡夫所對的小義,這個我見、常見的這個義,語言所诠表的實體,這個義,跟我們這個真如,對于遍計所執抵消這個,用這個最真實的義來抵消那個最虛妄、最顛倒的東西,那也是義的一個問題,尤其是真實跟顛倒方面。

  所以這個義我們應當好好理解,我的意思,好象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又是很實在的東西,好象很具體的東西。尤其佛教這個真實跟虛妄、顛倒,成爲不可同日而語的東西,成爲我們所謂凡愚的無始無明,跟佛教、佛陀法很大的不同的地方,所以這裏頭義成了一個……我們可以說是,真實的義,象真如了,無所相,等等吧,這個義,其實也可以作義,但是這個義,跟我們凡夫、凡愚所面對的那個真實、那個義完全不一樣。所以所說的法,到底是佛陀所說的法,跟我們所講的道理有什麼分別呢?這也是大問題。

  今天看《辨別中邊頌》裏頭,慈氏也是對這個義,首先提出來,但是都是在辨別識上,辨別識的根、境、跟第七識的果,跟前七識、跟了別,這些東西都有義,都有所對的所緣,前七識可以說都是有它顯現的那個所緣,這個所緣實際上就是我們面對的那個對向,根境識的根、跟境的問題。所以辨別識跟了別識不同的地方在哪兒?我們底下也要多講,就是在所緣方面,就是在色法的問題上。也就是在所緣的義方面,所對的現實。

  這地方底下就說,前頭講了很多了,大乘的理論,現在說我們要是想要解說大乘的法,解說,就跟我們所說的就不一樣了,跟所說的法更不一樣。前頭我們已經稍微提了一點,就是了別識根本沒有所,沒有所對的東西,沒有所緣,所緣就是它自己所顯的問題,還不是它顯現的所緣,就是它本身所顯的問題,所顯的,所緣就是它本身。所以這地方底下大夥都可以看出來,解說大乘,怎麼個解說法,大乘法,這法是什麼法。這慢慢無著底下就談到了,他這法跟我們要講的東西,很不一樣。他提到,

  

  “若總攝者,則由叁行相故、當解說:”,行相這個詞,也非常獨特,跟前頭那個能相不一樣。要“解說”,這個解說字樣也很重要,是所謂佛陀跟菩薩說法都用解說,解說真實的道理,或者說vchadpa,就是宣說真實的道理。這個說的這個法,完全不是象我們如名言指義的言說的對向,那是遍計所執性,一點東西沒有,那就是所謂我、法的問題。人我、跟法我,這東西根本沒有,一點兒形相沒有。所謂我們平常說話所對的東西,跟大乘佛法,這個法不一樣,底下咱們就可以證明。這叁行相是什麼?

  

  “第一、顯示緣起”,顯示緣起實際上就是顯示依他起,不是顯示任何的其它的東西。而依他起,這個論裏頭講得也很多。那麼底下還要多講,大乘所有的,無論經、論,實際上它講的都是依他起。所以前頭《瑜伽師地論》,大家都知道,很大的一個論,那麼它講的法是什麼法?那也就是緣起,再加上底下,

  

  “第二、顯示諸緣起法之能相”,這兒用顯示兩個字,就是bstanpa,顯示跟解說,顯示這個詞很普通的,解說就比較詳細,還有bstanpa有時候可以翻作“標示”。所以這些詞都很重要。那麼,緣起法的能相是什麼?主要就是叁自性、叁能相。底下要講的。

  第叁也很重要,第叁玄奘法師翻的很簡單,就四個字吧(“由說語義”——整理者注)。第叁是什麼呢?

  

  “第叁、由標舉已解說之義故當解說”,我現在翻成“標舉”,也是bstanpa,標舉,這是舉上重要的題目,好象是標題,好象是這樣子,標舉出來,然後再詳細解說。所以這翻譯有時候也是很成問題,到底用什麼漢文詞,能把原來的意思……。原來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它理論的整體性,你不能破壞。它這個語言诠表顯示真實,特別是跟顛倒、虛妄、跟真實有特別關系。底下要講這個問題。

  “標舉已解說之義故當解說”,已經說的語句,以後特別講這個,已經說的語句,跟要說的語句,這有密切關系。已經表示出來的語句、意思,跟沒有把這意思說完的那個語句,構成一種關系。這個關系,一個是在以功德爲增上緣(力),或者以義、意義爲增上力。所以在解說的方面,由略到詳,略是已經說出來的,詳是未說出來的。還有把以前說的意思,把它總略一下,那也是個略的問題,所以有說略,有說廣。

  已經說的法,跟要說的法,構成什麼一種關系?那麼都是以,看起來,都是以功德詳細地發揮,或者義理上邊需要詳細發揮。前頭這個句子說了,是已經把要說的意思談了,但是沒有談的,正是底下的句子,其余的句子。這已說的語句,跟未說的語句的關系,這個關系也是根據它這個依他起方面的問題,一個就是功德問題,一個就是意義上的問題。

  所以說底下這個舉了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就是佛的十九功德,說佛主要是“極清淨慧”,玄奘法師(翻)“極清淨覺”,這個覺跟那個“名前覺無”那個覺一樣,在藏文就是blo,志懿法師可以看,梵文裏頭這兩個字是什麼字。blo,玄奘法師一般他都翻成“覺”,這個在藏文裏時常也用,普通指菩薩,叫bloldan,我翻叫“具慧”,具有這慧,簡單指最初發心的菩薩叫bloldan。佛是最清淨的慧,他翻的最清淨覺,極清淨覺,我們翻的極清淨慧,就這一個字,用慧還是用覺是小事。底下呢,很多地方就是講佛的極清淨慧,所指的是什麼?這些個對我們都是陌生的,但是怎麼翻得正確,我們理解的更合適,這問題很大。

  這叁方面,叁個行相,就概括了所有的大乘的經論,都是這叁方面。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當然小乘的是《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當然小乘也有它的法,它的法雖然不完備,它還是對補特伽羅無我,這方面它還是很注意的,對于煩惱障也特別注意。所以佛也說小乘法,說小乘是爲要對小乘的根機,小乘的種姓,所以那個也是一種意趣問題,佛說話的意趣,你不能象後來中文的佛教裏頭,把佛說的話分成叁六九等,什麼最高的、什麼最低的,佛說話他只是爲了人的了解不同,才有說話的用意在。

  由略而廣,由廣而略,這也是說話的一種方式。他有所根據,有些根據就是根據這個功德方面,或者根據意思、義理方面,需要補充。這個需要補充的正是他這個簡略的東西已經包含的東西,需要再詳細說一下,所以有的時候略而廣,有的時候廣而略,這廣略之間他有一定的原因,也就是有一定的用意,有一定的緣起、因緣的問題。

  我們現在就是要把佛所說的話,整個地怎麼理解,必須弄得一清二楚。那麼主要的,這叁方面,叁個行相,可以說把所有的大乘經、大乘論都能包括在內,假如不合乎這叁方面,那就不是大乘。

  所以大乘法,(佛)所說的法,到底什麼意思?現在我們可以弄清楚,必須是依他起性,必須是緣起法,必須是緣起法的能相,必須是緣起法的簡略跟廣博,略跟廣,廣跟略。而且爲什麼略裏頭有廣,那就也有許多因緣,也有許多緣起的問題。而且佛說的簡單的話,實際上就包含很深的、很廣大的道理。

  所以這叁種行相,可以總結了大乘。當然大乘法,過去象《楞伽經》,跟《瑜伽師地論》,也都談到過就是“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大乘法裏包括這個。“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實際上跟叁行相完全是一致的。所以說,大乘要不包括這個,要不談這個,談的內容不是這個,那是不是大乘法就有問題了。

  底下又把這叁行相簡單解釋一下。

  

  “此中顯示緣起法者:謂諸法依言…

《攝大乘論 第9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94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