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89講

  第89講:第叁品(第11頁2行-第11頁16行)

  (1997年10月12日)  

  今天講正文以前,想談叁個問題。這叁個問題跟我們的課程有特別關系。每一個問題就是競賽意識的問題。因爲咱們現在又碰到一個運動會開始的時候,在上海,第八次運動會。當然這個運動會是一個競技的問題,技術競爭、競賽問題,因此,咱們在這個時間開一次課,正碰到十五大開過以後,全國生氣勃勃,再加上有全國的運動會開始,因此我想到了競賽意識的問題。

  我們作爲真正學習佛陀學的人,最主要的是也有一個競賽意識。競賽意識,可以這麼說,象善心所裏頭的慚、愧等這些心所都包括在內,作意呀,正解呀,精進呀這些都包括在內,最主要的表現在,象我們一個真正要是想把慈氏學開發好的,必須有這個意識。象這個慚愧咱們以後還可以多談,我們對于應該做到的問題沒有做到,感覺非常羞慚,或者做得不好,也感覺到愧對,感覺遺憾,象這裏頭都有一個競賽的問題。我們認爲真正法寶,真正的解脫,那我們就應該努力地想法子把它學好,把它做好,做不到的話心裏頭有點不甘心,這種意識,在我們想真正地做一個菩提薩垛,必須想法子所有不能明白的道理應該明白,而自個還沒明白,就感覺慚愧,自個不對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不夠的地方,也感覺非常遺憾,這就是一個競賽的意識。

  當然我們如果覺悟了,那是忘不了所有的一切衆生,但是我們對一切衆生呢,還是要想法走在前頭,你走在前頭才能真正幫助他,所以這些問題都有一個競賽意識的問題,有一個整個的善心所——慚愧的問題。我們認爲對的事情,沒有做到,真正佛教重要的道理還有弄明白,明白了以後還沒能做到,這都是我們的缺陷,這就是我們的競賽意識,跟競技都是個競賽,但是內容是不一樣的。尤其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像法時期,真正的佛教很稀微的,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想法子把我們不足的地方補足,錯的地方能改正,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想要往前走的話,想要真正做一個菩提薩垛的話,應該具有這樣勇悍的雄心大志。菩薩呢,就是一個覺悟,一個勇悍,一個菩提,一個勇心。所以我們認爲對的地方,就全力要想法實現,這也就是一個競賽意識問題,我們差一點兒的地方,我們都不能自個原諒自個,這就是有慚有愧。

  所以第一點,我們覺得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競賽意識,自個認爲對的,還做得還好象不夠,或者還有做錯的地方,那就想法子補足、改正,這個心我覺得就有點競賽的意思。我希望我們在座的人都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借今天這個日子,我們也談一談這個問題。

  第二點,就是有一天吳非同志到我那兒去,他提到出世間法跟世間法的橋梁問題,能不能相通的問題。那天這問題也談到了,但是沒有把它明確這是一個增上緣的問題,互相增上。象我們這個小的學習班,那就是互教互學,並不是我有什麼特別長處,也不是大家有特別的短處,因爲要是彼此互助,互相增上,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所以我曆來都是提倡互教互學,教學相長。互相增上的問題,也就是互相依存的問題,也就是沒有自性的問題,沒有單獨存在的問題,我們實現這種……在本身就實現了抵製遍計所執性。

  所以這互相增上的問題,我們對世間法我們也可以有增上的地方,不是直接就叫它都跟著我們一塊兒走,也對它有一種幫助,世間的事情對我們也有一定幫助,所以這個互相溝通的問題是很重要的。上次我們談到世間的問題,象香港回歸問題,十五大問題,第八次運動會問題,我們都可以說、也應該互相影響。

  而我們怎麼樣能夠真正影響世間?這問題還是大問題。我們的人的力量還是很薄弱,而且開發慈氏學也沒有多長時間,真正地認清佛陀教,還是時間並不長,可是這幾千年的問題是多的,而且展望將來更是長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互教互學的問題那怎麼辦?這是大問題。回顧過去,展望將來,尤其感覺我們人力雖然不多,但是,責任、使命非常重大,這不是說大話。

  第叁件事,就是我們對于慈氏的五個頌子,以前注重的有幾個,想法翻譯,但是因爲《辨別中邊頌》,有尤其世親的釋,有真谛的翻譯,也有玄奘的翻譯,我以爲可以稍微緩一緩。可是最近,我們發現唯了別識的問題以後,感覺這個問題不是只是《總攝大乘綱領論》的問題,只是擴大到《叁十頌》、《二十頌》,我們現在更擴大到慈氏學裏頭一個重要的頌子,就是《辨別中邊頌》。這個問題也是最近自己努力地學習了一下,就是想把《辨別中邊頌》跟兩個論,一個是世親解釋,一個是安慧的解釋,都應該想法快點翻譯出來。

  因爲什麼?這個跟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所知能相分”這一分特別有關系。以前我們說過,無著作這個論,實際上就是宏揚慈氏學,我們現在更感覺到,所謂“所知能相分”跟《辨別中邊頌》裏的第一品,第一品按說應當叫做“能相品”,這個名字一聽就知道跟咱們現在的這一分有什麼樣的關系。所以最近又重新看藏文裏的世親釋,那就是根本講的跟無著講的是一回事情。無著跟世親根本秉承的就是慈氏所講的,所以慈氏的這個“能相品”,跟現在這個“所知能相分”是不可分的關系。而因爲過去的譯師理解的有問題,所以弄成的互相隔礙,要真正講起來,那就是第一個頌子我們今天跟大家談一談,就是能相品的第一個頌子,過去玄奘法師翻作“虛妄分別有”那個頌子,現在我們重翻了,呆會兒把它記一下,我們以後對這個頌子還要長期注意。

  西藏的有些頑空論者,實際上就是不承認“虛妄分別有”,而是虛妄分別無。真正這個頌子什麼意思?大家以後共同地想法繼續學習、分析。今天我們就這個機會把第一個頌子我自個的看法,先別說是翻譯定了,大概其把這意思跟大家表示一下,第一句呢,就是“非真正能遍計有”,七個字,這個“非真正”也可以翻成“虛妄”,“虛妄能遍計爲有”。第二句是“于中二取義都無”,在這裏頭主要是二取,慈氏提到二取,我加了個“義”字,來表示這“二取”跟這個“義”有特別關系,“于中二取義都無”。第叁句呢,“于其中即有空性”,于其中就有了空性。第四句呢,“于空性中亦有彼”,于空性中也有能遍計,非真正的能遍計。

  現在提出這樣一個頌子,我們大家以後還要長期要注意,爲什麼要長期注意呢?那就是這個“非真正能遍計”的問題,那也就是什麼是了別識的問題。那麼現在這裏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什麼是了別識的問題。了別識跟非真正能遍計有特別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不同的一個說法(?)

  這個問題我們現在爲什麼要對大家特別提出來?而且就拿自個的理解把這頌子翻譯出來,而且加了個“義”字。這個問題都是非常嚴重的,跟我們的解脫有著直接的關系,跟唯識學的理論也是密不可分的,那麼以後我們對玄奘法師傳達的這個“唯辨別識學”要予以糾正,那我們是有根據的,不是亂說的。所以這個翻譯的人應該負責任,我們最近覺得,西藏的譯師跟印度來的譯師合夥作的這個翻譯,那是質量是高得多的,越感覺咱們是要很慚愧。

  所以現在我們就著開發慈氏學的問題,一定把這些問題把它弄清楚,這是我們怎麼樣能夠真正弘揚佛陀教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爲翻譯就是直接表示的佛教的事情,佛陀學的事情,所以我們對翻譯的人,不能姑息,而我們自己也更要警惕,所以我們要使我們的中華佛教有個新局面,我覺得現在唯有一個辦法,就是學藏文,把丹珠爾好好地學習、整理、翻譯,舍此我覺得恐怕沒有好的道路。

  所以今天在我們這個很少數的同志裏頭,能夠發現這問題,能在我們互教互學的班上,能夠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提出來,這是一個最大的光榮,一個使命。我們並不是說大話,這的確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好好看看慈氏所作的五個頌子到底是怎麼說的,我們不能麻虎一點兒,這關系人類的整個的解脫問題,不能隨便,隨自意解那是不成的。所以我們要堅決地把這個翻譯出來的東西進行比較,那些是合乎道理的,那些是不合乎覺悟的問題。

  我們這個班已經開了好幾年了,好象挺慢,實際上我感覺我們對幾千年來說,我們並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我們正在走在前頭。這不是我們汙蔑先賢,是補助先賢。而象玄奘法師、真谛法師都有一定的成績,我們也不能夠隨便抹殺,但是,對于聖教的理論問題那決不能麻虎一點兒。

  今天在我們這個互教互學小班兒上,我就希望大家一同投入這個戰鬥,每個人都發下一個宏願,立一個大心,把開發慈氏學的問題要擔負起來。所以說這個問題,不是虛無飄渺的,現在原典都俱在,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趕緊學藏文,這是唯一了解慈氏學的一個出路,也是糾正舊的佛教的錯誤的一個必由的辦法,我對玄奘法師的東西,一輩子沒有說過一點兒話,就是在九零年以後,慢慢地對他是不客氣了,對他不客氣並不是我們就感覺他個人的問題,是我們佛教整個的問題,這個大損失怎麼彌補?不是他一個人能夠解決得了的,也不是我們少數人能解決得了的,但是,非要立下一個宏願,把慈氏學特別要把它開發出來,雖然我的身體不如從前了,而且一年也老似一年,但是出了醫院以後,感覺得更不能夠麻虎一點兒了,我們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把這個問題認清楚,到底是不是個了不起的問題,你要是認爲真正是了不起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就應該想法自己不夠的地方是什麼,做錯的地方是什麼,趕緊改正,發下一個宏願,就是我們要真正做一個菩提薩垛,做菩提薩垛,我們底下也談得很多了,那就是一個是饒益安樂其他有情,所有的有情,怎麼饒益?怎麼安樂?最主要的是叫他明白真正的道理。

  《辨別中邊頌》第一品“能相品”,玄奘法師就翻作“變相品”,所相、能相不分,這能相品實際上…

《攝大乘論 第8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9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