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89讲

  第89讲:第三品(第11页2行-第11页16行)

  (1997年10月12日)  

  今天讲正文以前,想谈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跟我们的课程有特别关系。每一个问题就是竞赛意识的问题。因为咱们现在又碰到一个运动会开始的时候,在上海,第八次运动会。当然这个运动会是一个竞技的问题,技术竞争、竞赛问题,因此,咱们在这个时间开一次课,正碰到十五大开过以后,全国生气勃勃,再加上有全国的运动会开始,因此我想到了竞赛意识的问题。

  我们作为真正学习佛陀学的人,最主要的是也有一个竞赛意识。竞赛意识,可以这么说,象善心所里头的惭、愧等这些心所都包括在内,作意呀,正解呀,精进呀这些都包括在内,最主要的表现在,象我们一个真正要是想把慈氏学开发好的,必须有这个意识。象这个惭愧咱们以后还可以多谈,我们对于应该做到的问题没有做到,感觉非常羞惭,或者做得不好,也感觉到愧对,感觉遗憾,象这里头都有一个竞赛的问题。我们认为真正法宝,真正的解脱,那我们就应该努力地想法子把它学好,把它做好,做不到的话心里头有点不甘心,这种意识,在我们想真正地做一个菩提萨垛,必须想法子所有不能明白的道理应该明白,而自个还没明白,就感觉惭愧,自个不对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不够的地方,也感觉非常遗憾,这就是一个竞赛的意识。

  当然我们如果觉悟了,那是忘不了所有的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对一切众生呢,还是要想法走在前头,你走在前头才能真正帮助他,所以这些问题都有一个竞赛意识的问题,有一个整个的善心所——惭愧的问题。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没有做到,真正佛教重要的道理还有弄明白,明白了以后还没能做到,这都是我们的缺陷,这就是我们的竞赛意识,跟竞技都是个竞赛,但是内容是不一样的。尤其我们现在处在末法时期、像法时期,真正的佛教很稀微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想法子把我们不足的地方补足,错的地方能改正,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往前走的话,想要真正做一个菩提萨垛的话,应该具有这样勇悍的雄心大志。菩萨呢,就是一个觉悟,一个勇悍,一个菩提,一个勇心。所以我们认为对的地方,就全力要想法实现,这也就是一个竞赛意识问题,我们差一点儿的地方,我们都不能自个原谅自个,这就是有惭有愧。

  所以第一点,我们觉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竞赛意识,自个认为对的,还做得还好象不够,或者还有做错的地方,那就想法子补足、改正,这个心我觉得就有点竞赛的意思。我希望我们在座的人都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借今天这个日子,我们也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二点,就是有一天吴非同志到我那儿去,他提到出世间法跟世间法的桥梁问题,能不能相通的问题。那天这问题也谈到了,但是没有把它明确这是一个增上缘的问题,互相增上。象我们这个小的学习班,那就是互教互学,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别长处,也不是大家有特别的短处,因为要是彼此互助,互相增上,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所以我历来都是提倡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互相增上的问题,也就是互相依存的问题,也就是没有自性的问题,没有单独存在的问题,我们实现这种……在本身就实现了抵制遍计所执性。

  所以这互相增上的问题,我们对世间法我们也可以有增上的地方,不是直接就叫它都跟着我们一块儿走,也对它有一种帮助,世间的事情对我们也有一定帮助,所以这个互相沟通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上次我们谈到世间的问题,象香港回归问题,十五大问题,第八次运动会问题,我们都可以说、也应该互相影响。

  而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影响世间?这问题还是大问题。我们的人的力量还是很薄弱,而且开发慈氏学也没有多长时间,真正地认清佛陀教,还是时间并不长,可是这几千年的问题是多的,而且展望将来更是长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互教互学的问题那怎么办?这是大问题。回顾过去,展望将来,尤其感觉我们人力虽然不多,但是,责任、使命非常重大,这不是说大话。

  第三件事,就是我们对于慈氏的五个颂子,以前注重的有几个,想法翻译,但是因为《辨别中边颂》,有尤其世亲的释,有真谛的翻译,也有玄奘的翻译,我以为可以稍微缓一缓。可是最近,我们发现唯了别识的问题以后,感觉这个问题不是只是《总摄大乘纲领论》的问题,只是扩大到《三十颂》、《二十颂》,我们现在更扩大到慈氏学里头一个重要的颂子,就是《辨别中边颂》。这个问题也是最近自己努力地学习了一下,就是想把《辨别中边颂》跟两个论,一个是世亲解释,一个是安慧的解释,都应该想法快点翻译出来。

  因为什么?这个跟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所知能相分”这一分特别有关系。以前我们说过,无著作这个论,实际上就是宏扬慈氏学,我们现在更感觉到,所谓“所知能相分”跟《辨别中边颂》里的第一品,第一品按说应当叫做“能相品”,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跟咱们现在的这一分有什么样的关系。所以最近又重新看藏文里的世亲释,那就是根本讲的跟无著讲的是一回事情。无著跟世亲根本秉承的就是慈氏所讲的,所以慈氏的这个“能相品”,跟现在这个“所知能相分”是不可分的关系。而因为过去的译师理解的有问题,所以弄成的互相隔碍,要真正讲起来,那就是第一个颂子我们今天跟大家谈一谈,就是能相品的第一个颂子,过去玄奘法师翻作“虚妄分别有”那个颂子,现在我们重翻了,呆会儿把它记一下,我们以后对这个颂子还要长期注意。

  西藏的有些顽空论者,实际上就是不承认“虚妄分别有”,而是虚妄分别无。真正这个颂子什么意思?大家以后共同地想法继续学习、分析。今天我们就这个机会把第一个颂子我自个的看法,先别说是翻译定了,大概其把这意思跟大家表示一下,第一句呢,就是“非真正能遍计有”,七个字,这个“非真正”也可以翻成“虚妄”,“虚妄能遍计为有”。第二句是“于中二取义都无”,在这里头主要是二取,慈氏提到二取,我加了个“义”字,来表示这“二取”跟这个“义”有特别关系,“于中二取义都无”。第三句呢,“于其中即有空性”,于其中就有了空性。第四句呢,“于空性中亦有彼”,于空性中也有能遍计,非真正的能遍计。

  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颂子,我们大家以后还要长期要注意,为什么要长期注意呢?那就是这个“非真正能遍计”的问题,那也就是什么是了别识的问题。那么现在这里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了别识的问题。了别识跟非真正能遍计有特别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不同的一个说法(?)

  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对大家特别提出来?而且就拿自个的理解把这颂子翻译出来,而且加了个“义”字。这个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跟我们的解脱有着直接的关系,跟唯识学的理论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以后我们对玄奘法师传达的这个“唯辨别识学”要予以纠正,那我们是有根据的,不是乱说的。所以这个翻译的人应该负责任,我们最近觉得,西藏的译师跟印度来的译师合伙作的这个翻译,那是质量是高得多的,越感觉咱们是要很惭愧。

  所以现在我们就着开发慈氏学的问题,一定把这些问题把它弄清楚,这是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弘扬佛陀教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翻译就是直接表示的佛教的事情,佛陀学的事情,所以我们对翻译的人,不能姑息,而我们自己也更要警惕,所以我们要使我们的中华佛教有个新局面,我觉得现在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学藏文,把丹珠尔好好地学习、整理、翻译,舍此我觉得恐怕没有好的道路。

  所以今天在我们这个很少数的同志里头,能够发现这问题,能在我们互教互学的班上,能够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提出来,这是一个最大的光荣,一个使命。我们并不是说大话,这的确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好好看看慈氏所作的五个颂子到底是怎么说的,我们不能麻虎一点儿,这关系人类的整个的解脱问题,不能随便,随自意解那是不成的。所以我们要坚决地把这个翻译出来的东西进行比较,那些是合乎道理的,那些是不合乎觉悟的问题。

  我们这个班已经开了好几年了,好象挺慢,实际上我感觉我们对几千年来说,我们并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我们正在走在前头。这不是我们污蔑先贤,是补助先贤。而象玄奘法师、真谛法师都有一定的成绩,我们也不能够随便抹杀,但是,对于圣教的理论问题那决不能麻虎一点儿。

  今天在我们这个互教互学小班儿上,我就希望大家一同投入这个战斗,每个人都发下一个宏愿,立一个大心,把开发慈氏学的问题要担负起来。所以说这个问题,不是虚无飘渺的,现在原典都俱在,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赶紧学藏文,这是唯一了解慈氏学的一个出路,也是纠正旧的佛教的错误的一个必由的办法,我对玄奘法师的东西,一辈子没有说过一点儿话,就是在九零年以后,慢慢地对他是不客气了,对他不客气并不是我们就感觉他个人的问题,是我们佛教整个的问题,这个大损失怎么弥补?不是他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也不是我们少数人能解决得了的,但是,非要立下一个宏愿,把慈氏学特别要把它开发出来,虽然我的身体不如从前了,而且一年也老似一年,但是出了医院以后,感觉得更不能够麻虎一点儿了,我们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把这个问题认清楚,到底是不是个了不起的问题,你要是认为真正是了不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就应该想法自己不够的地方是什么,做错的地方是什么,赶紧改正,发下一个宏愿,就是我们要真正做一个菩提萨垛,做菩提萨垛,我们底下也谈得很多了,那就是一个是饶益安乐其他有情,所有的有情,怎么饶益?怎么安乐?最主要的是叫他明白真正的道理。

  《辨别中边颂》第一品“能相品”,玄奘法师就翻作“变相品”,所相、能相不分,这能相品实际上…

《摄大乘论 第8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