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89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无著、世亲所讲的道理的根源,所以我们今天特别把这个颂子提出来,也就是特别希望大家,不但我们要好好地《总摄大乘纲领论》真正理解好,正确地理解,还进一步慈氏五个颂子,尤其这个《辨别中边颂》将来也要正确地理解。

  

  上次我们讲到《梵问经》里佛所说的问题,看起来三自性的问题,也就是能相的问题,也就是所知能相问题,这是佛陀教发展的最后提出来一个总结性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要按慈氏学内部来说,它有一个整体性,就是五个颂子跟《瑜伽师地论》,跟无著写的《总摄大乘纲领论》、《集论》《杂集论》都是一致的。所以它这里头讲的“唯识无义”,或者“所依能现”,这个都是它一个中心的课题,要真正来说,只有能,没有所,只有唯识,没有义,只有了别识,没有义,也没有所取能取,没有二我,我们要证真如必须破除所取能取的分别,我们在加行位里就是要做这个准备,一步一步地,既破所取,也破能取,那才能证真如。

  哪儿象现在这种讲佛学的人,不讲破所取能取,不讲证真如,那是不是佛教?所以我们现在就一定要按照四法印来鉴别,哪是佛教,哪不是佛教。所谓涅磐的问题,就是离不开证真如的问题,如果讲佛学你不讲证真如,你讲什么?你不讲破能取所取,你讲什么?所以破二取,跟唯识无义,这无义无的什么?

  现在都讲空,空的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大家不要忘记一个就是没有单独的自性的东西,一个是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两个问题还是那个所谓唯识无义的所谓的义,能取所取跟这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大家要长期地注意什么是非真正的能遍计,什么是义,什么是了别识,什么是补特伽罗我跟法我,这些问题都是中心的问题,都是我们要想法解脱离不开的问题。而慈氏学正是佛陀学发展的最后的阶段提出的一个最完整的三自性问题,能相问题,这点我希望大家特别特别注意到。

  而且我们现在人并不多,也要有点竞赛意识。现在我们这里头真正为慈氏学开发的工作人员很少了,甚至剩了单独的人了,尤其我这一病啊,病走了些个人,所以这个增上缘的问题,这里头能出几个人,吕新国同志这样的人,是很需要的,大家也看到我这个缺点,就是身体差了,写东西也容易出问题,说话也是颠三倒四的,这些个只是靠大家的原谅和支持,主要的就是我们互教互学,大家一齐感觉有一个太重要的任务了,所以我们屡次借着世间的节日,发表议论、看法,尤其我们要真正懂了一点儿无著所讲的东西,那觉得现在佛陀学真是大问题。我想咱们真正要再用两三年时间把《总摄大乘纲领论》真正搞完,同时也还插(擦?)入慈氏学的理论,尤其大家都要把藏文学好,我们一起把这个任务担负起来,我看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所以我不厌其烦地把自己一点儿很不成熟的意见,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参考。

  我们现在底下书归正传,也不是正传,刚才谈的也跟这个有关系。上次咱们讲到三自性的问题在其它的大乘佛教里头怎么讲的?虽然它没直接提出三自性,但实际上它是讲三自性的,这个问题我们是不容忽视的,是以后看其它经论的时候都跟这个有密切关系。

  

  “薄伽梵依何意趣于《梵问经》中显示如来生死既不可得,涅磐亦不可得耶?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是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自性故,通过依生死与涅磐无有差别意趣显示。如是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故生死,由圆成实分故涅磐。”

  上次讲的这个《梵问经》里头,为什么佛说生死不可得,而涅磐也不可得?佛教的理论问题是特别的,跟一般的世间理论都不一样,象这个遍计所执性的问题,这就是世间学里头不能分开的问题,而其它的呢,一个圆成实性,一个依他起性,这个都是一般学问里头接触不到的,顶多接触一些因缘(所生)的问题,那就是条件凑齐了才能生起,这问题也好象世间也注意,这是找原因的问题,但是找原因都找到那个常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它才能原因,而(世间学里)没有人能就世间找那个变化的东西、相似相续的东西作为原因。那阿赖耶识呢,它就是相似相续的,决不是前后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的,跟色法一样,所以我们世间迷信色法也是这样子,那色法好象前后很一致,也就是常一不变。

  所以咱们提出怎么理解了别识?怎么理解非真正的能遍计?这个还希望我们共同来想法研究、分析,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梵问经》里头,佛说生死不可得,涅磐也不可得,所以看这经典有些地方跟这世间学差得太远了,很奇怪,怎么生死又不可得,怎么涅磐也不可得?生死跟涅磐这是两个相反的东西,都不可得,一个得了那个不可得,生死得了涅磐不可得,涅磐得了你生死不可得,你怎么俩儿都不可得?象这些地方跟我们世间所想的问题很不一样。

  尤其大家应该注意,就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的分别问题,这个一般的人都分不出来,所谓讲的依他起就是里头要包含着遍计所执,而讲到遍计所执一定要包含着依他起。所以藏传佛教里头就把这两个东西分不开,分不清。象中国佛教里,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绝四句,无百非,这些问题,百非、四句,言语都道断了,心行处都灭了,这些话听起来定而又定的,很决定的,但是里头是不是有问题?

  言语是有问题,但你说“言语道断”,而心行也是有问题的,心行也没有义,也没有你对的那个真正的实际,你说“心行处灭”,说得很痛快,这些问题,这些话恐怕跟这个圣教所说的都有所不同。

  所以最近我对《成唯识论》作些个考察,里头就有很多的感觉,象我们凡夫,根本没有证真如的人,他有时候对于圣教的理解是很难正确的,有好多问题。而你就拿这《成唯识论》,以前我极端崇拜、敬仰,现在拿起来看有许多地方有很多问题,都是凡夫的想法,跟圣言量有很大的距离。

  所以今天我们(破出)有十年的功夫,我们把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真正的理解,我觉得时间并不长,因为我们脱离凡夫的见地那是很困难的,有好多他念了半天佛教的经典,实际上他意识还没有出离生死。而慈氏在他快成佛以前,把他经验总起来告诉我们,这东西太珍贵了,而且说得也非常实际,实实在在的,好象出语不惊人,他说话里头又是很活动,又是很决定。所以这些地方我觉得我们要真正由《总摄大乘纲领论》进而来学习五个颂子,那是意义太大了。

  就拿现在说,其它的经书里头讲的东西,为什么他这么讲?他什么用意?用意何在?那只有根据三性的问题才能透视,而世间的学问里头,就是把圆成实性根本不理解,真如根本不提,提起真如也把真如破坏了,“真如受熏”,“真如可以生起一切万法”,所以圆成实性是什么甭说,没法理解。

  什么是依他起?什么能够作为缘起的法?也是不理解。所以你提出缘起法——阿赖耶识,慈氏里讲得很清楚,有许多人就根本不顾……,要没有阿赖耶识,你世间的因果怎么讲法?是不是还有杂染、清净可言?无著就在前头讲,也不承认依他起,也不承认圆成实,但是你这个杂染、清净你承认不承认?你能否认吗?所以大乘佛教里头什么都没有,连阿赖耶识也没有。那也就是什么杂染、什么清净也没有,不承认,你没法承认哪,你不承认阿赖耶识熏习的问题,你怎么有这个杂染、清净?这些在慈氏学里很浅显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个所谓圣贤的人竟然不懂?这个很奇怪。其实并不奇怪,这些都是凡夫,都是无始无明一点儿没破坏,他净自个封自个是圣贤。(休息)

  《梵问经》里佛说的这个话应该怎么理解?既然这生死……涅磐也是佛教里很重要的东西,怎么样这也不可得、那也不可得?就好象没头绪似的。其实这里头有个用意的问题,在无著菩萨看呢,这讲的就是依他起性。所以真正的大乘佛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也就是他自个无明的习染太深,没法了解什么叫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是强加上去的。这个问题虽然讲了好几年了,这问题还是个大问题。

  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涅磐?佛教里头没有不承认有生死、涅磐,有生死和解脱的,为什么《梵问经》里头佛说“生死既不可得,涅磐亦不可得”?说这个话什么用意?怎么解释?这里头好象有一个曲折度,有隐曲,说不清楚的问题,没有直接表达的问题。在无著菩萨看这就是讲的依他起性,二者都不可取,那就是有的单承认,单不承认,有双承认,双不承认。单肯定,单不肯定,双肯定,双不肯定,四句百非。谁都讲得很多,但是非的非,是的是,到底这非、是说的是什么意思?是,是是什么?非,非是什么?可以说,在慈氏学里找答案,就是讲的依他起性。依他起是既双非,也双是。

  可是三性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多少年真懂吗?也是问题。翻译者都对这个问题都没有看得清楚。你象慈氏里头,《辨别中边颂》,它第一品就叫作“能相品”,就是讲三性,就是讲唯识无义,为什么有些翻译的人都弄得不太清楚?更甭说来研究它,学习它。所以我今天是劝大家赶紧学藏文,这不是一个只是文字上的问题,是整个佛教能够真正了解、理解的问题。

  象《梵问经》,我们要解释什么经论,这里头谈的两者不可得,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就应该按照三性,你要用旁的方面没法解决。要么就认为二者不可得,就是讲百非,心行处灭,拉在一起,说没有二取,他也不知道什么叫有二取。……生死不可得,就是指遍计所执性,涅磐不可得,就是指圆成实性。

  

  “《阿毗达磨经》中依何意趣薄伽梵说法有三、即杂染、清净、及属俱分?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有遍计所执自性者、属于杂染分。有圆成实自性者、属于清净分。即此依他起者、属于俱分。通过意趣于此而教示。”

  这是又一部经典里头,《阿毗达磨大乘经》就是前头讲的唯识六经十一论里头的六经之一,还一个前头咱们讲的《总摄大乘纲领论…

《摄大乘论 第8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