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而只想獲得安樂。
但安樂不是來自外面。
安樂的主因(善的種子)在于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正面、善良、利他、容忍、出離的心、
少欲知足、不貪不嗔不癡的心。
30.
我們每日生活中,爲了保護自己不遭受痛苦而做的那些日常事務,
吃、喝、穿衣、工作,全部都是暫時的方法,
沒有一樣是能夠徹底止息苦的究竟方法。
幾千年來,苦難的增長遠大于和平。
這清楚的顯示,
外在的、物質的發展不是究竟的解決問題之道,
因爲它們並未影響到這些問題的肇因。
31.
痛苦的真正原因並非外緣。
如果你了解這一點,就了解了佛法的精華。
爲什麼外在的方法無法減少一切苦難及其肇因呢?
因爲苦難的因不在外緣,
而在內心、在每一位衆生心中。
因此,我們無法藉由跑到地底下或飛到月球上去,
來逃避身或心的苦難。
32.
佛法,梵文"達磨",
意思是指引或救護我們的心免于痛苦,
是能消除一切苦及苦因的內在方法。
能完全止息所有身體及心理的苦難,永不複發。
這是任何暫時的方法都比不上的。
33.
透過修持佛法這一項單獨的行爲,
數百千萬種不同的苦及其肇因都可以全部被摧滅。
無論你修學佛法多久,你永遠受益。
你的身、語、意變得更清淨,而且永遠不會危害你的身心。
34.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保護,保護自己不受生死苦。
一個差一點從山崖摔下的人,你可以用繩索來救他。
佛法就是不讓衆生墜入惡趣苦的繩索。
個人的善業(佛法)保護他不被真正的苦與苦因所害。
輪回
40.
無始輪回以來,直到現在,
我們不斷地經曆輪回苦,連一秒鍾都沒有中斷過。
在滅盡業和煩惱,斬斷輪回相續之前,
我們還會一直受輪回苦。
41.
輪回,意思是有漏,
漏的意思是煩惱。
如果一個人有煩惱,就會再度在輪回中轉生,
從輪回落入輪回,
尤其是墮入惡趣,這是煩惱的作用。
42.
身心和合的諸蘊,是業和煩惱的染汙種子造成的,
本質是苦,成爲未來輪回的肇因。
輪回是一直轉動、循環的現象。
諸蘊的輪回,沒有開端,無始相續,
這是輪回的基本苦。
43.
在輪回中,財産、人際關系始終不定,
尤其是人際關系,
友、敵、陌生人,一直在變化。
這是數數不定之苦。
44.
在輪回中,
沒有新鮮的享樂、也沒有新鮮的苦難、問題,
以前沒有經曆過。
無始以來,所有輪回的一切受用、享樂,
一個人都經曆過無數次。
這是不滿足之苦。
45.
我們無數次獲得人身,然後去世。
我們得到過的一一人身,所有的骸骨堆積起來的話,
會遍滿虛空,毫無間隙。
這是數數舍身之苦。
46.
《菩提道次第》中說,累世母親不可計數,
今生獲得這個人身,看起來很潔淨,我們非常愛惜它。
原先它是沿自父親的精子及母親的卵、血。
再往上推,得自父親的精子,又是來自父親的父親……,
卵、血也一樣,推溯起來,是得自母親的母親……。
不妨把這個身體,觀想成馬桶或化糞池,
裝滿臭味強烈的糞尿排泄物,裏面爬滿了蟲。
這是數數受身之苦。
47.
"崇高,終必墮落,積聚,終必消散,
會合,終必別離,生,終必死。"
在輪回中,享盡高位,必定墮落。
不管積聚多少財富,最後必定是消散殆盡。
和親友等人會合,最後難免要別離。
不管喜不喜歡,事情必然這麼發生,
因爲這是輪回的本質。
這是數數高下之苦。
48.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獨自來投生,
死時,也孤伶伶地走,
沒有人會陪伴自己墮地獄,無人會來聞問。
不管有幾十億個朋友,到時候一個都帶不走。
在地獄受苦,沒有人會來分擔。
這是無友伴之苦。
49.
不管身處何處,它都是苦的地方;
無論有什麼愉快的事物,不過是苦的飨宴;
無論有什麼伴侶,也只不過是苦的伴侶。
禅思過輪回的過患之後,應該下結論:
輪回的一切,本質是苦,
沒有什麼值得執取,也沒有什麼好嗔恨。
50.
執著自己的身體、環境、財産,沒有任何利益。
我們最重的病就是不知足。
享樂的目的在獲得滿足。
但我們越是跟著欲望跑、追求生死裏的快樂,
就越不能獲得滿足,卻在輪回裏長期受種種苦。
後果只是如此而已。
51.
苦是輪回唯一的本質,絲毫不值得執取。
因此,務必盡量利用這個人身,爲解脫輪回作准備。
即使今生達不到解脫輪回、涅槃的境界,
起碼要盡力修行道次第,盡量預作准備,趨近解脫的境地。
52.
問題只是我們看不到過去世,我們不記得。
假設能記得所有過去世、所有經曆的痛苦,
那麼一刹那不解脫,就會讓你受不了。確實是這樣子。
沒有解脫,你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連一刹那都無法忍受還繼續留在生死中。
念死無常
53.
思惟無常和死亡本身不算什麼,
但如果是爲死後隨之而來的事而思惟,就很重要。
只要有惡業,死後就會墮入無比痛苦的惡趣,
而這是可以馬上阻止的。
藉由憶念無常和死亡、業和受苦的惡趣,
趨使我們的心去修學因應之道:佛法。
很快的,心爲死亡做准備。
很快的,它將淨除使人落入惡道的沈重惡業。
54.
通常人們只以世間的想法生活,
特別是貪著,執著此生。
他們將整個人生、整個暇滿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只用來造更多墮入惡趣的因。
這正是每日生活中發生的事。
55.
終其一生,人們的所作就像飛蛾撲火,
完全是幻覺、完全受欺騙,
不知道火焰將焚燒自己,
和顯現的樣子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它們被焚燒,當它們仍然有力氣飛舞的時候,
仍將繼續飛向火焰。
56.
我們所做的全部都是在造業,以使輪回越來越長久。
我們贊助輪回苦,作出奉獻,使它越來越長。
然後,當然會遭受叁惡道的苦,難以逃脫。
這和象被捕捉的方式相同,
一只母象被當作誘餌,公象就因欲望而瘋狂,結果被困在一個籠子裏。
一開始的期望是快樂,但最後得到的卻是另一回事,是駭人的事。
57.
是什麼使人生空空洞洞?
雖然修行菩提道,所修的道卻沒有形成成佛的肇因;
雖然修行佛法,卻沒有形成自我解脫之道;
或者甚至沒有辦法修行佛法。
基本上,這都是由于貪執現世、世俗法的惡念在作祟,
而貪執今生的惡念,也是不念死無常使然。
念死無常,使人修行佛法,
撷取今生的菁華,來世安樂、解脫乃至成佛。
58.
禅思死、無常、惡趣苦、因果業報非常要緊。
禅思這些道次第,使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心,
馬上規過向善,轉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爲。
幫助我們開始修行,持續不斷,
乃至達成叁大意義:來世安樂、解脫、成佛。
這都肇自憶念無常和死亡。
也是由于念死無常,我們才能夠約束煩惱。
59.
甚且,念死無常使我們在死亡之際,
抱著滿足、安樂的心死去。
正如帕繃喀仁波切提到的叁種修行人:
上焉者,死的時候,極度喜樂,好像要返鄉或去郊遊。
中焉者,懷著百分之百絕對的信心、歡喜心,
必定會得到良好的轉世,人天身。
下焉者,沒有慌亂、恐懼。
這一切都得力于念死無常。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