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而只想获得安乐。
但安乐不是来自外面。
安乐的主因(善的种子)在于我们自己的心:
我们正面、善良、利他、容忍、出离的心、
少欲知足、不贪不嗔不痴的心。
30.
我们每日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不遭受痛苦而做的那些日常事务,
吃、喝、穿衣、工作,全部都是暂时的方法,
没有一样是能够彻底止息苦的究竟方法。
几千年来,苦难的增长远大于和平。
这清楚的显示,
外在的、物质的发展不是究竟的解决问题之道,
因为它们并未影响到这些问题的肇因。
31.
痛苦的真正原因并非外缘。
如果你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佛法的精华。
为什么外在的方法无法减少一切苦难及其肇因呢?
因为苦难的因不在外缘,
而在内心、在每一位众生心中。
因此,我们无法藉由跑到地底下或飞到月球上去,
来逃避身或心的苦难。
32.
佛法,梵文"达磨",
意思是指引或救护我们的心免于痛苦,
是能消除一切苦及苦因的内在方法。
能完全止息所有身体及心理的苦难,永不复发。
这是任何暂时的方法都比不上的。
33.
透过修持佛法这一项单独的行为,
数百千万种不同的苦及其肇因都可以全部被摧灭。
无论你修学佛法多久,你永远受益。
你的身、语、意变得更清净,而且永远不会危害你的身心。
34.
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保护,保护自己不受生死苦。
一个差一点从山崖摔下的人,你可以用绳索来救他。
佛法就是不让众生坠入恶趣苦的绳索。
个人的善业(佛法)保护他不被真正的苦与苦因所害。
轮回
40.
无始轮回以来,直到现在,
我们不断地经历轮回苦,连一秒钟都没有中断过。
在灭尽业和烦恼,斩断轮回相续之前,
我们还会一直受轮回苦。
41.
轮回,意思是有漏,
漏的意思是烦恼。
如果一个人有烦恼,就会再度在轮回中转生,
从轮回落入轮回,
尤其是堕入恶趣,这是烦恼的作用。
42.
身心和合的诸蕴,是业和烦恼的染污种子造成的,
本质是苦,成为未来轮回的肇因。
轮回是一直转动、循环的现象。
诸蕴的轮回,没有开端,无始相续,
这是轮回的基本苦。
43.
在轮回中,财产、人际关系始终不定,
尤其是人际关系,
友、敌、陌生人,一直在变化。
这是数数不定之苦。
44.
在轮回中,
没有新鲜的享乐、也没有新鲜的苦难、问题,
以前没有经历过。
无始以来,所有轮回的一切受用、享乐,
一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
这是不满足之苦。
45.
我们无数次获得人身,然后去世。
我们得到过的一一人身,所有的骸骨堆积起来的话,
会遍满虚空,毫无间隙。
这是数数舍身之苦。
46.
《菩提道次第》中说,累世母亲不可计数,
今生获得这个人身,看起来很洁净,我们非常爱惜它。
原先它是沿自父亲的精子及母亲的卵、血。
再往上推,得自父亲的精子,又是来自父亲的父亲……,
卵、血也一样,推溯起来,是得自母亲的母亲……。
不妨把这个身体,观想成马桶或化粪池,
装满臭味强烈的粪尿排泄物,里面爬满了虫。
这是数数受身之苦。
47.
"崇高,终必堕落,积聚,终必消散,
会合,终必别离,生,终必死。"
在轮回中,享尽高位,必定堕落。
不管积聚多少财富,最后必定是消散殆尽。
和亲友等人会合,最后难免要别离。
不管喜不喜欢,事情必然这么发生,
因为这是轮回的本质。
这是数数高下之苦。
48.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独自来投生,
死时,也孤伶伶地走,
没有人会陪伴自己堕地狱,无人会来闻问。
不管有几十亿个朋友,到时候一个都带不走。
在地狱受苦,没有人会来分担。
这是无友伴之苦。
49.
不管身处何处,它都是苦的地方;
无论有什么愉快的事物,不过是苦的飨宴;
无论有什么伴侣,也只不过是苦的伴侣。
禅思过轮回的过患之后,应该下结论:
轮回的一切,本质是苦,
没有什么值得执取,也没有什么好嗔恨。
50.
执著自己的身体、环境、财产,没有任何利益。
我们最重的病就是不知足。
享乐的目的在获得满足。
但我们越是跟著欲望跑、追求生死里的快乐,
就越不能获得满足,却在轮回里长期受种种苦。
后果只是如此而已。
51.
苦是轮回唯一的本质,丝毫不值得执取。
因此,务必尽量利用这个人身,为解脱轮回作准备。
即使今生达不到解脱轮回、涅槃的境界,
起码要尽力修行道次第,尽量预作准备,趋近解脱的境地。
52.
问题只是我们看不到过去世,我们不记得。
假设能记得所有过去世、所有经历的痛苦,
那么一刹那不解脱,就会让你受不了。确实是这样子。
没有解脱,你会吃不下饭,睡不著觉。
连一刹那都无法忍受还继续留在生死中。
念死无常
53.
思惟无常和死亡本身不算什么,
但如果是为死后随之而来的事而思惟,就很重要。
只要有恶业,死后就会堕入无比痛苦的恶趣,
而这是可以马上阻止的。
藉由忆念无常和死亡、业和受苦的恶趣,
趋使我们的心去修学因应之道:佛法。
很快的,心为死亡做准备。
很快的,它将净除使人落入恶道的沉重恶业。
54.
通常人们只以世间的想法生活,
特别是贪著,执著此生。
他们将整个人生、整个暇满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只用来造更多堕入恶趣的因。
这正是每日生活中发生的事。
55.
终其一生,人们的所作就像飞蛾扑火,
完全是幻觉、完全受欺骗,
不知道火焰将焚烧自己,
和显现的样子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它们被焚烧,当它们仍然有力气飞舞的时候,
仍将继续飞向火焰。
56.
我们所做的全部都是在造业,以使轮回越来越长久。
我们赞助轮回苦,作出奉献,使它越来越长。
然后,当然会遭受三恶道的苦,难以逃脱。
这和象被捕捉的方式相同,
一只母象被当作诱饵,公象就因欲望而疯狂,结果被困在一个笼子里。
一开始的期望是快乐,但最后得到的却是另一回事,是骇人的事。
57.
是什么使人生空空洞洞?
虽然修行菩提道,所修的道却没有形成成佛的肇因;
虽然修行佛法,却没有形成自我解脱之道;
或者甚至没有办法修行佛法。
基本上,这都是由于贪执现世、世俗法的恶念在作祟,
而贪执今生的恶念,也是不念死无常使然。
念死无常,使人修行佛法,
撷取今生的菁华,来世安乐、解脱乃至成佛。
58.
禅思死、无常、恶趣苦、因果业报非常要紧。
禅思这些道次第,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心,
马上规过向善,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帮助我们开始修行,持续不断,
乃至达成三大意义:来世安乐、解脱、成佛。
这都肇自忆念无常和死亡。
也是由于念死无常,我们才能够约束烦恼。
59.
甚且,念死无常使我们在死亡之际,
抱著满足、安乐的心死去。
正如帕绷喀仁波切提到的三种修行人:
上焉者,死的时候,极度喜乐,好像要返乡或去郊游。
中焉者,怀著百分之百绝对的信心、欢喜心,
必定会得到良好的转世,人天身。
下焉者,没有慌乱、恐惧。
这一切都得力于念死无常。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365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