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365则
爱自己
1.
爱自己,并不违背大乘佛教的内涵,它不是说一个人不应该爱自己。
舍离自我与珍爱他人,和爱自己并不相违。
事实上,修持大乘法、菩提心,
是爱自己、照顾自己的最好方法。
2.
一个人应该爱自己,给自己自由,然而,这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特别是大乘佛教,
爱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揪出所有问题的根源,
它就在你心中:自我、自我爱惜的心。
如果一个人舍下珍爱"自我",
他所经历的情况就变得无关紧要,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3.
一分钟前有那么一个阴郁、像座山一般严重的问题;
但当你放下那个使你觉得:
"我要自杀,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我没办法改变"的问题那一分钟,
问题消失了。
那个人仍旧不爱你、不善待你,对你很坏
──情况依旧──
但是当你舍下自我,就不再当它是问题了。
4.
如果你放下生命中各种问题的根源,
如果你放下那使你心里老是像个婴孩般哭闹著:
"我不快乐,我不快乐,我不快乐。"的"我",
就会找到安乐和满足。
5.
无论你学了多少佛法,只要心永远在哭闹著:"我不快乐!"
"我"、"我","我"就成为人生的焦点。
爱自己的意义,就变成爱执取。
你变成贪执、世间八法这邪思的奴仆。
6.
既然你对爱自己的定义是随顺贪执的意欲而行,
就会沦为它的奴仆。
贪执成为上师,
你听从并依循它所有的教言,
自然永远不会满足,不会快乐。
7.
要转化每一件事为有利的情境,
封锁所有的问题,
整个关键在于你依随哪一种心:
依随烦恼或佛法、自我或菩提心、贪执或自由的心,
一切由你决定!
8.
即使一个人什么学问都没有,
但他的心已解脱情绪化的思绪,
他心中会获得非常深邃的宁静。
因为他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想法,
不再把它捧得像婴孩、像珍宝,
所以没有寂寞或消沉的问题。
像这样放下的人,开启了成佛之门,
开启了个人及每位有情的安乐之门。
9.
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他众生。
大悲观音嘉瓦仁波切常说,
珍爱他人是珍爱自己的最佳方式。
实际上,我们越为他人奉献自己,
自己的安乐就越迅速、容易地生起。
这是安乐的自然发展历程。
10.
要得到快乐、要照顾自己,
最好的方法是修行佛法。
不修行佛法,便没有快乐。
无论何时你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积善业,
业是确定的,善业一定会带来快乐,
不仅是现在乐,还有未来多生多世乐。
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佛法,
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真正爱自己。
心的秘密
11.
苦乐都肇自自己的心,不假外求。
自心既是乐因,也是苦本。
得乐、息苦,都必须在自心之内下功夫。
工作室就在你内心。
12.
心就像一个小婴孩,需要我们注意与照顾,
一会儿的闪失就会为小孩带来危险。
心一有危险,就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了危险。
因为你的生活会被无明控制而陷在业力当中,
不断轮回下去。
13.
就如同捏手中的面团般,
你必定可以随心所欲地扭转自己的心。
你可以这样地修心、转念。
14.
没有心,
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产生的看法,也都不存在。
没有心,
就没有佛果、地狱、涅槃、生死、轮回。
没有心,什么都不存在。
这意思是说,一切都来自心。
15.
我们认为由外在而来的安乐,
实际上来自我们内在、来自我们自心之中。
问题也一样。
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只来自外在。
每件事都取决于你怎么想。
虽然它或许显得是从你的心之外而来,
那些只是问题生起的助缘。
16.
让我们内心不安、不平、忿恨等等的因素,
是因为生活上在刚碰到事情时,我们就贴上负面的标签,
假立名言"糟",进而相信自己安立的标签,
而最后就看到不好的、负面的、不想要的相,
自己变得不开心、忧郁、气愤,甚至去自杀。
男女关系常有这种例子。
17.
所以不管是什么问题,
最初的谬误在于自己的心安上负面的标签。
根本的问题就在此──我们不把事情看成好的,
不会假立名言说:"这不错!"
18.
日常生活上可以这样分析我们心的造作,
看清楚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行为,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伤害,
那是由自己的烦恼引发的问题,
而不是自己慈心、悲心、利他心、
了悟主体、客体、行为实相的智慧所带来的问题。
19.
所以当别人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
完全都是在我们自己心里存在的。
能体会到这一点,是生活上一切安乐的来源,
看清让别人伤害到自己的根本,完全在于自己负面的想法,
这种负面的想法非常地幼稚,
它本身以及它所带来的结果毫无道理。
20.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看看我们对对象生起怎么样的想法,
贴上的标签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依据这个就看到好的或者坏的相,
然后对象的好坏便确立,
而产生负面痛苦或正面安乐的觉受。
21.
日常生活的一切,
就是这样刹那刹那由自己的念头、自己假立的名言来造作。
由此很清楚可以了解,一切都来自自己的心。
因此,要生活上随时远离痛苦、享有安乐、内心平静,
就得平时学习贴正面的标签。
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
──事业上的挫败、身体上的疾病、人际关系的困扰──
要尽可能思惟这些问题的好处,思考它如何利益我们的心。
一切都由动机决定。
22.
我们每日廿四小时的所有行为,
每一项都可以变成成佛的因、解脱的因、
来世安乐的因,或投生于三恶趣的因。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发心。
你的动机决定那项行为是否变成法行、安乐因,或恶业、苦因。
23.
修行与否,
不在于行为的方式:诸如禅修、祈请、诵经,
而是决定于行为的缘由、动机。
24.
贪著今生的动机,
具有干扰内心的负面影响,让心不得安宁。
所以,这种动机与行为本身均归类为不善行。
它们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为果报是苦。
25.
如果一天廿四小时,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菩提心为动机,
就累积了无量功德。
每一项行为都变成不只是你自己成佛的因、安乐的因,
也是其他每位有情安乐的因。
26.
我们众生的痛苦与安乐都来自我们的行为,
而这些业又要看发的是什么心、持的是什么态度。
所以,修行要以发心为首。
27.
最好的发心是要为众生成佛的念头,
接著是想出离生死的念头,
最低限度的清净发心,则指追求来生安乐的心。
行为必须有其中一个动机,才算佛法,
行为的果报才得安乐。
28.
龙树说过,因贪、嗔、痴所造作的业是不善的,
一切痛苦都来自它,
地狱、饿鬼道、畜生道中受苦的众生都来自它;
而所有因无贪、无嗔、无痴而造作的行为是善的,
人间、天界、净土等善趣的众生则都来自它。
为何要修持佛法
29.
我们为何要修持佛法?
因为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都不想遇到苦、难题,…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语365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