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

  愛自己

  

  1.

  

  愛自己,並不違背大乘佛教的內涵,它不是說一個人不應該愛自己。

  

  舍離自我與珍愛他人,和愛自己並不相違。

  

  事實上,修持大乘法、菩提心,

  

  是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最好方法。

  

  

  

  2.

  

  一個人應該愛自己,給自己自由,然而,這是什麼意思?

  

  在佛教中,特別是大乘佛教,

  

  愛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揪出所有問題的根源,

  

  它就在你心中:自我、自我愛惜的心。

  

  如果一個人舍下珍愛"自我",

  

  他所經曆的情況就變得無關緊要,問題也就不複存在了。

  

  

  

  3.

  

  一分鍾前有那麼一個陰郁、像座山一般嚴重的問題;

  

  但當你放下那個使你覺得:

  

  "我要自殺,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我沒辦法改變"的問題那一分鍾,

  

  問題消失了。

  

  那個人仍舊不愛你、不善待你,對你很壞

  

  ──情況依舊──

  

  但是當你舍下自我,就不再當它是問題了。

  

  

  

  4.

  

  如果你放下生命中各種問題的根源,

  

  如果你放下那使你心裏老是像個嬰孩般哭鬧著:

  

  "我不快樂,我不快樂,我不快樂。"的"我",

  

  就會找到安樂和滿足。

  

  

  

  5.

  

  無論你學了多少佛法,只要心永遠在哭鬧著:"我不快樂!"

  

  "我"、"我","我"就成爲人生的焦點。

  

  愛自己的意義,就變成愛執取。

  

  你變成貪執、世間八法這邪思的奴仆。

  

  

  

  6.

  

  既然你對愛自己的定義是隨順貪執的意欲而行,

  

  就會淪爲它的奴仆。

  

  貪執成爲上師,

  

  你聽從並依循它所有的教言,

  

  自然永遠不會滿足,不會快樂。

  

  

  

  7.

  

  要轉化每一件事爲有利的情境,

  

  封鎖所有的問題,

  

  整個關鍵在于你依隨哪一種心:

  

  依隨煩惱或佛法、自我或菩提心、貪執或自由的心,

  

  一切由你決定!

  

  

  

  8.

  

  即使一個人什麼學問都沒有,

  

  但他的心已解脫情緒化的思緒,

  

  他心中會獲得非常深邃的甯靜。

  

  因爲他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想法,

  

  不再把它捧得像嬰孩、像珍寶,

  

  所以沒有寂寞或消沈的問題。

  

  像這樣放下的人,開啓了成佛之門,

  

  開啓了個人及每位有情的安樂之門。

  

  

  

  9.

  

  人生真正的快樂,始于愛惜其他衆生。

  

  大悲觀音嘉瓦仁波切常說,

  

  珍愛他人是珍愛自己的最佳方式。

  

  實際上,我們越爲他人奉獻自己,

  

  自己的安樂就越迅速、容易地生起。

  

  這是安樂的自然發展曆程。

  

  

  

  10.

  

  要得到快樂、要照顧自己,

  

  最好的方法是修行佛法。

  

  不修行佛法,便沒有快樂。

  

  無論何時你修行佛法,都是在累積善業,

  

  業是確定的,善業一定會帶來快樂,

  

  不僅是現在樂,還有未來多生多世樂。

  

  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佛法,

  

  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真正愛自己。

  

  

  

  

  

  心的秘密

  

  

  

  11.

  

  苦樂都肇自自己的心,不假外求。

  

  自心既是樂因,也是苦本。

  

  得樂、息苦,都必須在自心之內下功夫。

  

  工作室就在你內心。

  

  

  

  12.

  

  心就像一個小嬰孩,需要我們注意與照顧,

  

  一會兒的閃失就會爲小孩帶來危險。

  

  心一有危險,就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了危險。

  

  因爲你的生活會被無明控製而陷在業力當中,

  

  不斷輪回下去。

  

  

  

  13.

  

  就如同捏手中的面團般,

  

  你必定可以隨心所欲地扭轉自己的心。

  

  你可以這樣地修心、轉念。

  

  

  

  14.

  

  沒有心,

  

  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産生的看法,也都不存在。

  

  沒有心,

  

  就沒有佛果、地獄、涅槃、生死、輪回。

  

  沒有心,什麼都不存在。

  

  這意思是說,一切都來自心。

  

  

  

  15.

  

  我們認爲由外在而來的安樂,

  

  實際上來自我們內在、來自我們自心之中。

  

  問題也一樣。

  

  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只來自外在。

  

  每件事都取決于你怎麼想。

  

  雖然它或許顯得是從你的心之外而來,

  

  那些只是問題生起的助緣。

  

  

  

  16.

  

  讓我們內心不安、不平、忿恨等等的因素,

  

  是因爲生活上在剛碰到事情時,我們就貼上負面的標簽,

  

  假立名言"糟",進而相信自己安立的標簽,

  

  而最後就看到不好的、負面的、不想要的相,

  

  自己變得不開心、憂郁、氣憤,甚至去自殺。

  

  男女關系常有這種例子。

  

  

  

  17.

  

  所以不管是什麼問題,

  

  

  

  最初的謬誤在于自己的心安上負面的標簽。

  

  根本的問題就在此──我們不把事情看成好的,

  

  不會假立名言說:"這不錯!"

  

  

  

  18.

  

  日常生活上可以這樣分析我們心的造作,

  

  看清楚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行爲,爲什麼會對我們産生傷害,

  

  那是由自己的煩惱引發的問題,

  

  而不是自己慈心、悲心、利他心、

  

  了悟主體、客體、行爲實相的智慧所帶來的問題。

  

  

  

  19.

  

  所以當別人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爲,

  

  完全都是在我們自己心裏存在的。

  

  能體會到這一點,是生活上一切安樂的來源,

  

  看清讓別人傷害到自己的根本,完全在于自己負面的想法,

  

  這種負面的想法非常地幼稚,

  

  它本身以及它所帶來的結果毫無道理。

  

  

  

  20.

  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看看我們對對象生起怎麼樣的想法,

  

  貼上的標簽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

  依據這個就看到好的或者壞的相,

  

  然後對象的好壞便確立,

  

  而産生負面痛苦或正面安樂的覺受。

  

  

  

  21.

  

  日常生活的一切,

  

  就是這樣刹那刹那由自己的念頭、自己假立的名言來造作。

  

  由此很清楚可以了解,一切都來自自己的心。

  

  因此,要生活上隨時遠離痛苦、享有安樂、內心平靜,

  

  就得平時學習貼正面的標簽。

  

  不管遇到多大的災難

  

  ──事業上的挫敗、身體上的疾病、人際關系的困擾──

  

  要盡可能思惟這些問題的好處,思考它如何利益我們的心。

  

  一切都由動機決定。

  

  

  

  22.

  

  我們每日廿四小時的所有行爲,

  

  每一項都可以變成成佛的因、解脫的因、

  

  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于叁惡趣的因。

  

  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發心。

  

  你的動機決定那項行爲是否變成法行、安樂因,或惡業、苦因。

  

  

  

  23.

  

  修行與否,

  

  不在于行爲的方式:諸如禅修、祈請、誦經,

  

  而是決定于行爲的緣由、動機。

  

  

  

  24.

  

  貪著今生的動機,

  

  具有幹擾內心的負面影響,讓心不得安甯。

  

  所以,這種動機與行爲本身均歸類爲不善行。

  

  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爲果報是苦。

  

  

  

  25.

  

  如果一天廿四小時,

  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菩提心爲動機,

  

  就累積了無量功德。

  

  每一項行爲都變成不只是你自己成佛的因、安樂的因,

  

  也是其他每位有情安樂的因。

  

  

  

  26.

  

  我們衆生的痛苦與安樂都來自我們的行爲,

  

  而這些業又要看發的是什麼心、持的是什麼態度。

  

  所以,修行要以發心爲首。

  

  

  

  27.

  

  最好的發心是要爲衆生成佛的念頭,

  

  接著是想出離生死的念頭,

  

  最低限度的清淨發心,則指追求來生安樂的心。

  

  行爲必須有其中一個動機,才算佛法,

  

  行爲的果報才得安樂。

  

  

  

  28.

  

  龍樹說過,因貪、嗔、癡所造作的業是不善的,

  

  一切痛苦都來自它,

  

  地獄、餓鬼道、畜生道中受苦的衆生都來自它;

  

  而所有因無貪、無嗔、無癡而造作的行爲是善的,

  

  人間、天界、淨土等善趣的衆生則都來自它。

  

  

  

  

  

  爲何要修持佛法

  

  

  

  

  

  29.

  

  我們爲何要修持佛法?

  

  因爲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

  都不想遇到苦、難題,…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