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念死無常好像馬鞭。
騎馬的時候,馬如果走錯路,
你會用鞭子打它,讓它扭轉方向重新上路。
同樣,念死無常好比打心的鞭子。
每當煩惱萌生,只要記得念死無常,
煩惱就不至于生起,心就可以不受煩惱的擺布,
不會跟著煩惱跑,而可以安住在佛法上面。
61.
所有這些例子讓我們了解輪回及輪回的美事如何欺騙我們,
它們是不可信賴的。
因此,永遠憶念無常和死亡是如此必要。
思惟無常和死亡使生活非常有意義,
而且迅速有力地摧毀煩腦和習氣。
它非常容易禅思,而且能減少煩惱。
它使一個人起修佛法,持續修學,並圓滿成就。
62.
你是一位修行人,
所以你不必害怕死亡──這很平常,
人出生後就必須死亡。
就像植物生長而後死亡,這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美好的人生
63.
務必明白美好的人生和惡劣的人生差別何在。
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對菩提道次第和業果的了解;
也可以依照貪心、唯我獨尊及自我愛惜,
去诠釋人生的好、壞。
這兩種論釋自然是背道而馳。
貪心認定的好、壞涵意,
尤其和智慧诠釋的內涵南轅北轍。
這正是困惑所在。
64.
一般來說,世間人大都隨順貪心。
對他們來說,美好的人生是以外在的發展來衡量的成功:
積聚更多、更多的財富、朋友、子女等等,
這些外在、看得見,象征繁榮的東西。
依照貪心的認定,就是要過的最好的人生。
其實這種營求的背後是什麼呢?
65.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
如果一生都在造善、不造惡,就是美好的人生。
如果去年造的善業多于惡業,就是一個好年。
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如果積聚的善業能超過惡業,
縱使精疲力盡、乃至修行得差點死掉,
那一天的人生是美好的。
這是一般定義的好、壞人生:善業和惡業相對的比例。
66.
不管你認爲從外在的享樂找到多少快樂、多麼令你興奮,
你還是要自問:這樣的快樂是基于佛法的觀點還是貪心的觀點?
你應該這樣分析自以爲是快樂的經驗,
而且你必須考慮業報。
真正快樂的人生必須具有良善的動機和善報,
那才是快樂的人生。
67.
譬如說,你經年累月,
犧牲現世的大量舒適及享樂,以便過清淨的生活。
假如你還沒有舍離貪心,內心會相當苦。
因爲你的心還沒有清除攀緣今生的貪心,還離不開俗慮,
還沒有健康的心,無法以修行或持戒爲樂。
在我看來,那還是美好的人生。
當你在閉關,服事善友或饒益有情上面遭逢困境,
如果你堅持下去,你還是在確保人生會美好。
道理何在呢?因爲你所造的功德,總會帶來好的果報。
68.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我們何時修行佛法,
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
正如嘉瓦仁波切經常說的,如果你要自私,應當聰明的自私。
意思是說,如果你要快樂,
應當服事其他衆生、利益其他衆生,避免傷害他們。
那才是確保自己的快樂、使人生成功的最佳辦法。
69.
我一直想要講的重點在于,
縱然你發現人生艱困,犧牲了大量舒適、享樂,
內心可能沒有得到快樂或滿足,
修行佛法必定會爲你確保美好的未來。
因爲你所造的善業,果報將是來世樂,
不僅僅一世,而是多生多世。
長遠來說,你會獲得許多快樂,好的轉世,解脫乃至佛果。
所以,即使你感到修行困難,不能樂在其中,請勿喪失勇氣。
慈悲心
70.
佛教的精華是無分別的慈悲心,
並以此爲基礎,不傷害他人,同時利益一切有情。
不僅僅是對友人的慈悲心,還有敵人。
無分別的慈悲心:朋友,敵人,陌生人。
這是整個佛教的內涵。
71.
佛法有很多種法門,
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的修持。
少了慈悲心,沒有任何法門能引導至成佛,
甚至會成爲輪回的因,或墮入惡趣的因。
慈悲、善心的修持極重要。
我們真切地需要慈悲,慈悲是一切安樂之源。
72.
你生命中經曆到的每一種安樂,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種舒適與受用,
以及解脫的常樂、無上正覺的極樂,
都來自菩提心。
菩提心的根源是大悲心。
因此,你所經曆到的一切安樂都源自大悲心。
73.
菩提心是成佛、一切種智及所有大乘成就的根本。
菩提心是入大乘道以達致無上正覺之門。
爲了成就菩提心,你需要其根本──大悲心。
所以,成就大悲心極重要,
爲了成就大悲心,你必須用悲心過生活。
74.
菩提心、悲心、慈心的成就,徹底轉化了你的心。
往昔在你心中,只想到自己的安樂,只爲了自己,
那樣的心相續是無始的。
因爲那樣的心,所以你依然身陷苦難之中,
尚未解脫輪回,對其他有情利益極微。
菩提心的成就能扭轉乾坤。
它給你一種新的態度,一顆嶄新的心,
那種克主傑仁波切談到宗喀巴大師時所提到的心:
每一次呼吸,都帶給一切有情安樂。
75.
就像轉鐵成金,
慈悲的煉金術將你過去的輪回業,
轉變爲不僅僅是你自己安樂、甯靜、成佛的因,
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因。
你的心變成功德財、善業、一切安樂的因。
76.
無論一個法門被認爲是多麼地深奧、高深,
如果不以善心、利益他人的發心來修持,
不僅沒有利益,反而會造成傷害。
這並不是法門的過失,
而是修行人沒有適當的發心,用錯誤的態度去修持。
77.
即使你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和家庭責任所占據,
如果你將最精華的修持
──慈悲心,饒益他人之思──
帶進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中,
它就成爲最好的佛法修持,
成爲你自己以及更重要的一切無量有情安樂和成功之因。
78.
在日常生活中生起悲心還有更立即的利益。
如果你有慈悲心,困難就比較少。
有了慈悲心,你所經曆到的困難,是爲了其他有情的緣故而經曆的,
因而變成成佛之道。
經曆困難變成獲得自他安樂的方法。
以這種方式,你就能轉化困難爲安樂。
79.
慈悲心也幫你爲死亡做准備。
最好的死法就是懷著菩提心,感受對其他有情的大悲心。
懷著慈悲心而死,就不會有恐懼或憂慮。
你正爲他人經曆死亡。
死亡變成只是換個身體,就像爲了新衣換掉舊衣一樣。
80.
因此,懷著慈悲心而活徹底改變了你的生命。
它將凡庸的生活轉變爲超凡。
它提升了你所做的一切。
你的整個生命變得徹底不一樣,極富意義,
你的心是滿溢的。你的心和你的生活皆不空虛。
81.
慈悲心不僅是我自己的安樂之源,
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之源。
它是一切安樂之源,包括成佛。
爲了供養這一切安樂給其他有情,
我自己必須生起慈悲心。
82.
僅僅說"我需要慈悲心"並不夠。
你必須了解如何培養慈悲心的教授。
慈悲心不會從天而降出現在你腦海中,
或在你閱讀它時就出現在你心中。
慈悲心和菩提心必須按部就班地培養,
依循其合乎邏輯的次序,逐步培養前行的體會。
83.
要讓你的生活最有意義、有利益,
就以菩提心──最究竟的善心──過生活。
在一天之中,努力用菩提心來做每件事。
即使你無法修持菩提心,
也要盡量懷著一顆善良、慷慨的心去過生活。
究竟的善心是爲了服務一切衆生而希求佛果的心。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