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P5

  ..續本文上一頁這話非常實在。

  

  有些人只做一些禮拜當前行,就會發現這對他們的心産生功效。

  

  他們的心突然變了,開始生起依止心及強力的悲心或強烈的出離心。

  

  當然這要看惡業和無明障嚴重到什麼程度。

  

  

  

  113.

  

  宗喀巴大師每天睡覺前都持叁十五遍的叁十五佛名。

  

  宗喀巴大師往往說:

  

  "睡覺前持誦叁十五佛名叁十五遍,

  

  我這個比丘就會以舒坦、安樂的心上床睡覺。"

  

  這是指不必挂慮惡業或墮入惡趣。

  

  如果你每晚睡覺前都能念誦叁十五次的叁十五佛名號的話,

  

  你每天都能以很歡喜、輕安的心入睡。

  

  

  

  114.

  

  集體禮拜叁十五佛時,如果只有一個人念誦佛名,

  

  就只有那個人獲得由念誦每尊佛名而淨除好幾劫惡業的利益。

  

  其他人只是禮拜而不持名,便失掉所有除障的部份。

  

  

  

  115.

  

  業由許多人一起造作時更有力量。

  

  如果一百個人集合衆願殺了一只羊,

  

  每個人都得到殺那只羊的惡業。

  

  如果政府決定宣戰,並得到該國群衆的支持,

  

  無論死了多少人,每個人都得到殺了那麼多人的殺業。

  

  

  

  116.

  

  一百個人造佛塔和一個人造佛塔,

  

  功德是相同的,但前者更爲有力。

  

  一個人在房裏唱誦《上師供養》,和大衆在寺院裏共修,

  

  共修更有力量。

  

  越多人參與修行,力量就變得越大。

  

  當業更有力時,成果來得越迅速。

  

  

  

  117.

  

  惡業被淨除的方式有叁:

  

  最好的方式是你永遠不必再經曆最有力的惡業的苦果。

  

  其次是你以今生受他人批評、作惡夢、牙痛、頭痛或其他不適,

  

  來替代多生墮入惡趣多劫受沈重的苦而經曆惡業。

  

  第叁是你還是經曆到惡業,但輕微多了,時間也更短。

  

  

  

  118.

  

  仔細檢視每天的身、口、意叁業,

  

  就會發現即使是最基本的五戒,都極難持守清淨。

  

  不善的念頭像瀑布般奔流,

  

  善念的滋長好比逆流上行,十分困難。

  

  正因爲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利用這寶貴、難得易失的人身,

  

  不可片刻離開佛法,

  

  因爲唯有佛法能帶來真正的利益、究竟的安樂。

  

  

  

  119.

  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這四句偈涵蓋了佛法的核心,

  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牽涉到業的問題。

  

  修行佛法,必須對業盡量深入、廣泛地去了解,

  

  因爲這是佛法的精要。

  

  我們要以業爲主要的修習內容,才能在解脫道上有所進展。

  

  無論是現在的安樂、個人的解脫,

  

  乃至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成就佛果,都是來自行善去惡。

  

  

  

  120.

  

  爲什麼任何的惡業都不應該做呢?

  

  因爲惡業是苦因,而所有的衆生都不願意受苦,

  

  既然如此,就要舍棄惡業。

  

  同樣地,我們應該要造圓滿的善業,

  

  也就是要以清淨的動機行善,

  

  同時必須把行善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

  

  如果能夠這麼做,就是在造樂因,而不造苦因。

  

  

  

  121.

  

  宗喀巴大師說過,

  

  身命就像水流一樣,很快就會趨于壞滅,

  

  死亡隨時可能來臨。

  

  死後我們的善惡業如影隨形,決定我們投生到善趣或惡趣。

  

  祈請佛陀加持我們對此産生定解,

  

  能夠舍棄所有的惡業,即使是最微細的惡業都不去做。

  

  相反地,要以種種善巧方便,不放逸地奉行一切善業,

  

  無論多麼微小的善業都努力去做。

  

  

  

  122.

  

  要確保自己不要隨喜(戰爭或殘殺的新聞)。

  

  那是非常沈重的惡業。

  

  當你一隨喜,

  

  例如你聽到一千個人被殺或被傷害,

  

  你覺得快慰──就得到等同殺一千個人的沈重惡業。

  

  

  

  

  

  菩提心

  

  

  

  123.

  

  在這麼多的修行法門之中,

  

  究竟什麼對盡虛空一切衆生最有益呢?

  

  那就是修習菩提心!

  

  時時持守菩提心,發利他願,愛惜其他衆生。

  

  

  

  124.

  

  宗喀巴大師曾經說,菩提心就像樹的主幹,

  

  有了菩提心才能生出枝葉花果。

  

  菩提心是菩薩行六度的主要原動力,

  

  也是得到智慧和方便的基礎,

  

  因此菩薩都以珍貴的菩提心當做主要的修行法門,

  

  宗喀巴大師也是如此,

  

  同時也勸請佛教的修行者這麼做。

  

  

  

  125.

  

  在修習菩提心之前,必須先修平等心和大慈悲心。

  

  亦即,觀一切衆生平等,

  

  不管是喜歡我或討厭我的人,

  

  都不要生起貪愛或厭惡的分別心,

  

  經過這樣的觀修,

  

  會覺得與所有衆生都很親近,

  

  有如朋友般關愛他們,而生起慈悲心。

  

  

  

  126.

  

  接著可以修二種發展菩提心的方法。

  

  其一是自他相換法。

  

  思惟所有衆生都和自己一樣希求快樂,不喜受苦,

  

  所以我沒有任何理由特別愛惜自己,而不愛惜別人。

  

  既然自己深知輪回之苦猶如身處火中而希求解脫,

  

  所以同樣也無法忍受其他衆生受輪回之苦,

  

  而想救拔他們解脫輪回,

  

  這是菩提心的根本。

  

  

  

  127.

  

  另一種是七支因果觀修法。

  

  首先觀一切衆生都如同我們的母親,

  

  憶念他們的恩惠,生起大慈、大悲心,

  

  進而發起一份殊勝的利他心,

  

  堅定地以引導一切衆生得到安樂,

  

  尤其是證得無上正覺的究竟樂爲自己的責任,

  

  亦即生起爲了利他而欲證佛果的菩提心。

  

  

  

  128.

  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菩提心,

  

  是修學佛法最好的方式。

  

  佛法是爲了解決我們的問題,

  

  讓我們遠離苦及苦因,造樂因。

  

  如果內心不守護菩提心,

  

  所做所爲就不可能變成佛法,

  

  心中就沒有歸依處。

  

  

  

  129.

  

  反之,雖然生活忙碌,

  

  沒有時間修行其他法門,

  

  只要把全部心力放在菩提心的修持上,

  

  無論遭遇多少障礙、困難,

  

  從菩提心就可以生起無窮的利益,

  

  帶來現世及來世的安樂,

  

  是成就利他事業、引導一切衆生成就圓滿佛果最殊勝的因。

  

  

  

  130.

  

  每天早晨一醒來,必須思惟:

  

  我的人生目的就在于令所有衆生離苦得樂,尤其是得到究竟的安樂。

  

  要強烈地感覺這是我的責任,

  

  若我對一切衆生具有慈悲心,就不能傷害任一衆生,

  

  他們就不再因我而受苦,這一切全操之在我。

  

  我必須對所有衆生的安樂負起責任,

  

  持守菩提心,

  

  因爲這是衆生安樂、成功、得到無上正覺的根本。

  

  

  

  131.

  

  無始以來,我所遭遇的一切問題、失敗、不如意、

  

  修行不能成就等等,都來自于自我中心的愛執,

  

  因此直接或間接傷害了其他衆生。

  

  只要自我愛執還存在,就無處容納菩提心;

  

  沒有菩提心,就不能證悟,得一切種智;

  

  欠缺一切種智,就無法依每一衆生的根性,

  

  以善巧方便度化所有衆生。

  

  

  

  132.

  

  穿衣服的時候,思惟:

  

  我的人生意義在于服務所有衆生,帶給他們安樂,

  

  爲此,我必須保護身體,所以要穿著衣服。

  

  飲食的時候,思惟人生的意義在利益衆生,

  

  飲食是爲了延續生命,以服務衆生。

  

  

  

  133.

  

  睡眠之前,思惟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是自己的責任,

  

  爲了善盡這份責任,必須維持生命,保持健康,

  

  而睡眠猶如藥品,可以治療身心疲勞。

  

  

  

  134.

  

  總之,所有的日常生活各種活動

  

  ──食、衣、住、行、工作、休息,

  

  都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出發點,怨親平等;

  

  即使是每一呼吸都不是爲了自己。

  

  這樣逐步把愛惜自己的心轉變爲最純淨的菩提心,

  

  愛惜其他衆生,

  

  每一件事情都會變成非常有意義的菩薩行。

  

  

  

  135.

  

  我們每天都必須修持菩提心的態度。

  

  人們看不見你的心,

  

  只看得到你身、語行爲中顯現出來的態度。

  

  時時注意你的態度,

  

  守護它如同你是警察,或照顧小孩的女傭,

  

  像保镳,或者你是上師而你的心是你的弟子。

  

  

  

  136.

  

  修持佛法,尤其如果你是受菩薩戒的,

  …

《梭巴仁波切甘露法語365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