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彼生之滅,故彼滅即非有。複次:
有生性應常,無者定成斷,有生墮二失,是故不應許。
若有生性應墮常過,至無生時定有斷滅之失。以說有生性犯上二過,故不應許有彼生也。問:
相續故無過,法與因已滅。
生與滅是相續故,無有常斷二失,與因力已其法乃滅。答:
此如前不成,複有斷滅過。
生滅非同時,我前已說,故許相續,如前不成。又汝相續,亦應有斷滅失。問:
佛說涅槃道,見生滅非空。
由見生滅,佛說涅槃之道,非爲空性故。答:
此二互違故,所見爲顛倒。
此非見無生,是見生滅故。又見生與滅相違,見滅與生相違,彼生滅二相互違故,故見生滅知成錯亂。依生乃有滅,依滅乃有生,故唯是空。問:
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
若無生滅,何所滅故而名涅槃?答:
自性無生滅,此豈非涅槃。
若性無生無滅,豈非即是涅槃耶!複次:
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槃非有無,故無生與滅。
若謂滅是涅槃,則應成斷。若是不滅,則應成常。是故涅槃非有、無性,無生無滅是涅槃。
問:滅應是有,是常住故。答:
滅若常住者,離法亦應有。
若滅常住者,應離法有滅,複應無依,然此非理。複次:
離法此非有,離無法亦無。
若離法及無法,俱無有滅。雲何應知?
能相與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展轉成,未成不能成。
能相待所相而立,所相亦待能相而立,離此,不能自成。亦非展轉成者,謂互不成。由此理故,能相、所相二俱不成。此自未成之能相所相,亦不能成諸法。
複次:
因果受受者,能見所見等,一切法准此,皆當如是說。
問:諸時論者說有叁世,故時應有。答:
不住相待故,亂故無體故,無性故叁時,非有唯分別。
時不成,何以故?不安住故。時不安住,作不住想。若不住者,則不可取。不可取者,雲何施設?故時不成。又相待故,謂互相觀待而立;由依過去成立現、未,依待現在成立過、未,依待未來成立過、現,由是相依而立故時不成。又即此時觀待現在說名現在,觀待未來則是過去,觀待過去則是未來,如是雜亂故時不成。又無自體故,由自體不成故時亦不成。又無性故,時亦非有。要先有性,其時乃成,遍求彼性全無自體,故時亦非有性,唯分別耳。
問:如說一切有爲皆具生、住、滅叁相,與此相違是名無爲,故有、無爲皆應是有。答:
由無生住滅,叁種有爲相,是故爲無爲,一切皆非有。
所說生、住、滅諸有爲相,若審觀察皆不應理,故彼非有。由彼無故,有爲、無爲都無所有,縱許有爲,若審觀察,不應理故,說爲非有。何以故?
滅未滅不滅,已住則不住,未住亦不住,生未生不生。
此當問彼:爲已生者生,抑未生者生?若已生者是則不生,何以故?已生故。未生者亦不生,何以故?尚未生故。即此生法爲已住者住,抑未住者住?已住者是則不住,已住故。未住者亦不住,何以故?未安住故。又彼爲已滅者滅,抑未滅者滅?俱不應理。設許有爲,若以此叁次第觀察皆不應理,故無有爲。有爲無故,無爲亦無。複次:
有爲與無爲,非多亦非一,非有無二俱,此攝一切相。
若審觀察,有爲與無爲非多,非一,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應知此中此二法之一切相悉已盡攝。問:
世尊說業住,複說業及果,有情受自業,諸業不失亡。
世尊于經中多門說業及業果,複說諸業非無有果,及說諸業皆不失壞,及說有情各受自業;故業及說業果決定是有。答:
已說無自性,故業無生滅,由我執造業,執從分別起。
如前已說業無自性,故彼無生亦無有滅。頌言「由我執造業」,故業是我執所起。此執複從分別而生。複次:
業若有自性,所感身應常,應無苦異熟,故業應成我。
若業是有自性,則從彼業所感之身應是真實,應成恒常自性,彼業應無苦異熟果,彼業常住,故應成我;以無常爲苦,苦即無我故。由業無自性,故業無生,由無生故即無有失。複次:
業緣生非有,非緣亦無有;諸行如幻事,陽焰尋香城。
業從緣生即非是有,從非緣生,更不得有。何以故?由諸行如尋香城、幻事、陽焰,故業無自性。複次:
業以惑爲因,行體爲惑業,身以業爲因,此叁皆性空。
業從煩惱因生,諸行從業及煩惱爲因而生,身從業因而生,是故此叁皆自性空。
無業無作者,無二故無果,無果無受者,是故皆遠離。
如是,若以正理觀察:果無自性,則業非有;若無有業,作者亦無;若無業及作者,則亦無果;若無有果,即無受者;是故皆成遠離。複次:
若善知業空,見真不造業,若無所造業,業所生非有。
由見真故,善能了知業自性空,不複造諸業。若無彼業,則從業所生者亦悉非有。
問:爲全無耶?抑少有耶?答:可有。如何而有?
如佛薄伽梵,神通示化身,其所現化身,複現余變化。
佛所化且空,何況化所化,一切唯分別,彼二可名有。
作者如化身,業同化… 《七十空性論(法尊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