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一條一條的輻,那麼正定就把這些東西攝持,不要給它散掉了,把它箍起來——一個圈圈:所以整個的八正道以一個輪的相貌來表現。它像輪的地方有很多:第一是快,見道也快;有取有舍,見道也是有取有舍,沒有降伏的沒有斷的煩惱能斷掉,輪子也是一樣,前面沒有壓平的可以壓平,已經平的,更把它壓下來,不會退,這個跟見道一樣,見道不會退的;那麼上下轉,欲谛的煩惱斷了,又盡上二界的,上二界的斷了,又回過來斷欲谛的,這樣子的來來複複,輪子也是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地轉;最後具輪子的相,以戒爲核心,以正知、正思惟、正勤等等爲這個輻,以正定爲一個辋把它圈起來,固定不動,不會散掉。
那麼這個很多地方象一個輪。所以說,有部認爲,八正道是在見道的時候修的,但是還有其他的認爲,不但是見道,修道也有八正道。爲什麼?八正道就是趨向涅槃的正道,那麼固然見道是趨向涅槃的,修道同樣更是趨向涅槃的,一樣——同樣都要八正道。這兩個說法都成立,都可以用,因爲基本上沒有矛盾,不過範圍有大小而已,這就是八正道。
叁法印
這個叁法印比較複雜一些,但是也是好理解,我們叁法印可能稍微發揮一下,我們先把文念了。“叁法印”,什麼叫法印?“法印就是標志”,以這叁個標志來區別佛教還是其他的——不是,非佛教。所以說法印就是標志,這個是“佛教跟其他教派相區別的標志”,那麼就是說是不是佛教,就看符不符合叁法印。我們經常這麼說,不管是佛說的,或者天人說的,菩薩說的,羅漢說的,鬼神說的,只要符合叁法印的都是佛說,這個話大家都經常聽到吧。那就是說你符合叁法印的都歸在佛說的一類裏邊;如果不符合, 叁法印的,即使你貼的標簽是經、是佛說——那是僞的、假的,不是真的佛說。那麼我們要簡別是不是佛說的,就是由叁法印來印證。所以我們看一部論,現在的著作,它是不是符合佛的叁法印的——是符合叁法印的,不管你是鬼神說的,也可以收在佛教的裏邊;如果你不符合叁法印的,那就是不能擺進去。所以古代的大德們他們要收藏經,不是隨便收的,都經過高僧大德簡別過,符合的才能收進去,很多僞經、假的經都不能收進去。那麼有一些,他給你標明這是僞經,收也收了,但是給你標明是僞經,不是真的,那就是它不可靠,但是它也不一定不符合叁法印。
“叁法印是由緣起支作基礎而發展的”,它離不開緣起。“佛陀論證了人生是“無常”“無我”之後”——這就是無常,就是佛的證,修道證道證到的,一個是無常,無常是容易感覺一點,無我就難了,這個微細了。他證到無常無我之後,“隨即顯示:這樣觀察五蘊的無常無我,當下即是解脫”,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究竟涅槃,只要能夠知道它是空無常無我的話,那當下就是解脫、涅槃,這個解脫就是涅槃了。所以說,這個叁法印就是下邊叁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從佛的親自證驗裏邊流露出來的叁個印,這就是叁法印。其中“諸法無我”,在《阿含經》裏邊雖然沒有說人無我,法無我——這個時候,《阿含經》在原始佛教裏邊還沒有分得那麼仔細,但是我們從很多地方就看出來,實際上這個在《阿含經》裏邊的無我,是包括著兩層意思的,不但是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的意思也有,即是人空法空的兩層都有。一般我們漢地的佛教都認爲《阿含經》是小乘教,只講人空的,那麼這裏就是說不一定,也講法空。印順法師就是在《阿含經》裏邊尤其是《雜阿含》,發現了最高的中觀道理裏邊都講得有,所以我們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法的深淺大小不在經上看的,各人各的看法都不同。你說你看《阿含經》是小乘的話,那可能你自己本身是小乘根機,你看到《阿含經》是小乘,爲什麼?印順法師看起來是中觀,不是小乘。那麼海公上師更進一層了,他說《阿含經》裏邊密法的道理都講得有,那是密乘裏邊也包得有,《阿含經》,那就是他以修密法的根機,無上乘的、金剛乘的根機看,《阿含經》就是密法。那麼大乘的根機看呢,阿含經是大乘,那麼你說阿含經是小乘的話,那你就是小乘,(笑)是你自己本身的問題。
“佛陀在這些學說裏邊,貫穿著一個根本原理——緣起論。”這些學說就是說,我們的十二支因緣也好,四聖谛也好,八正道也好,叁法印也好,當然我們介紹了這麼幾個,其他的還有、還多。總的來說,中間根本的原理就是緣起論,什麼都是從緣起出發講出來的。“佛陀常說“懂得緣起,也就懂得了法””,你把緣起懂了之後,佛法也就懂得了;後邊還有一句“你懂得了法的話,也就是見到佛了”。這個,所以說,我們要真正懂緣起並不是那麼容易。“緣起論是佛法中的最高原理”,當然佛所證到的就是緣起,那麼當然是最高的,也是不可說的,我們在說的都是它的邊邊,真正的緣起要親證的。這一章我們講完了。
緣起與叁法印(續一)
緣起
我們現在把緣起跟叁法印再補充一點,佛以般若的眼光來觀察這個宇宙。他就看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緣因而假合——各式各樣因緣的湊合;凡是假合出來的東西,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獨立的存在的自性,這個性是沒有的,因爲它本身就是很多的因緣湊攏來的,不是單個的,離開那些因緣它就不能存在,所以說它自己不依靠其他,自己能夠獨立能夠存在——這樣的東西,在佛的眼光裏,沒有的。那麼其他的宗教就有了,大梵也好、上帝也好,就是不靠其他的因緣,自己能夠獨立存在,而且能夠創造一切——這在佛教裏邊是沒有的。
那麼既然它都是一切假合的,它當然本身就是變動、遷流變化的,因爲它靠其他因緣存在。因緣改變它本身就得改變,因緣完全變掉了,它也就不存在了。一方面它靠其他因緣,維持它自己的假像,同時他反過來,也可以作其他東西的因緣,也可以使其他東西因爲它的原因而生起來,或者是存在或者是怎麼樣。所以,既然其他的法也是靠這一切的因緣聚攏來的,所以一切法都是遷流變化,都是靠緣而存在,這樣子互相地影響、互相地依靠、互相存在、互相推動,這就叫因果系,在我們佛教裏邊就是因果的體系。
這個因果系裏邊有兩層,一個是同時因果,我們前面說的叁角架子,湊在一起它不會倒下來,這是同時因果:同一個時間你靠我,我靠他,他靠你,互相依賴、互相存在,站在那裏不動,如果少一個,馬上倒下去,這是同時因果;那麼前後因果:前因生後果,那是時間上的前後因果——一個是空間的、同時的,一個是時間的、有前後的,這兩層都屬于佛教的因果系。所以說這個因果系以佛教的緣起的眼光看,遍一切法——什麼法都是,包括佛,“佛種從緣起”——《法華經》說的,成佛的也是靠緣起。
那麼我們人呢,我們的心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産生的行動就會有合理不合理,這樣子感的果報就有苦有樂,這也是因果的現象。所以說“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個話不合法相的,我們說真正符合法相的,應當說善得樂報,惡得苦報,因爲報沒有善惡的,我們經常說的“因有善惡,果惟無記”,真正受的異熟報,那是無記的。所以說善得善報,這是一般世間上的人講的話,真正學法相的,這個話是外行話,應當是“善得樂報,惡得苦報”。所以說我們人的行動思想,産生的行動合不合理,做善造惡,感到的苦樂不同的報,也是一個因果現象,所以說不是迷信。整個的自然規律有些是倫理性的,也有是一般的法界的整個的緣起的法則,都屬于因果系。那麼所以說我們的善惡因果,也不是迷信,是很甚深的因果系的緣起法則的一種。
那麼從這個裏邊,我們就推測出來,凡是一個法,它本身是果,因爲它是靠其他的因素成立的——但是同時它又是因,它又可以産生其他的果法。這個很簡單,一個人他既是孩子——對他的父親說他是孩子,但是他又養了孩子了,他對他孩子是父親,那麼前後左右,空間時間都是互相有關系、互相依存、互相依賴,這是整個的一個因果系,是佛教裏講的緣起。所以說凡是一個存在的法,它本身既是果也是因,凡是可以做因的,也必定從其他因所生,沒有說我做因而本身不是果——就是說我可以推動一切,而我不要人家來創造的,上帝,這樣子的東西,在佛教裏邊沒有。所以說很多的哲學也好、宗教也好,在佛教的邏輯的因明下邊可以駁得體無完膚,我們假使講因明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些。那麼也不能什麼多元論、一元論等等這樣子的方式來解說宇宙的一些現象。這是第一種,我們介紹幾個法相名詞。第一種本身是因不是果,它自己獨立能存在,不需要其他的因素而創造、推動的,而它能推動一切、創造一切的,這個在佛教裏邊叫不平等因。因爲一切法都是既是果又是因,而你這個東西卻是只能做因不是果的,這叫不平等因,這是佛教裏邊是沒有的。
那麼以唯心、唯物、多元論、四大等等來做一個因的,那叫做非因即因——搞錯了,不是因,你當它一個因。
那麼這裏還有一種最無聊的——無因論。什麼東西都是偶然的,碰巧了它來了,講不出道理的,這是無因論。那更可笑,那是愚癡、不懂事。能夠前面講些因的,總還有些腦筋可以思惟一下,無因論者他根本就是不能思惟,宇宙的法則太複雜了,他沒有辦法思惟,就說一切都是偶然的。他就說烏鴉是黑的,爲什麼黑?因爲它生下來黑嘛就黑了;水爲什麼是這樣的?水生下來是怎麼就怎麼了;太陽爲什麼熱的?它本來是熱的就是熱的,根本就沒有道理,講不出個道理的,它是天然這樣子的,碰上了就這樣了,這是無因論。
那麼真正的正知正見要把這些錯誤的說法都駁掉。
叁法印
佛證到宇宙的真理之後,他就在因果的現象裏邊總結出叁個原則的東西,那就是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宇宙的萬事萬物裏邊就推論出叁個核心、叁個真理…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