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叁條。
那麼我們說諸行無常,“諸行”就是一切有爲法,一切有爲法都是遷流變化,刹那刹那不安住,沒有可以常住的。這個,我們在一般的哲學,也可以推論到,因爲這個世間,春夏秋冬,世事遷流;同時河流,不斷的水在流;山,桑田滄海--這個世間上的人也看到了,過去是很好的一塊地,但是過了若幹年以後成了一片海;過去是高山,經過一風化之後成了平地,這些經驗世間上也看到,無常也能承認一點,但是徹底的無常他們看不到,但是一般的無常他們也可以承認。我們說現在的辯證法,也是一切法都是運動的,沒有能夠獨立靜止的,這也是無常的一個更深一層的認識,這都是符合佛的說法的,但是真正的無常,佛的無常,他們還差得遠。第一個就是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不能安住不動的。
第二個,“諸法無我”,一切法都沒有個獨立的自性。這個“我”叫什麼呢?“我”有叁個意思:一個是常,一個是一,一個是自在。所謂“我”,我自己能夠作主,自在,“我”有個常的意思。假使從人來說,人我的話,就是流轉生死,總有這麼一個東西,從這裏生那裏投生,那裏死這裏又生,這麼一個,雖然這投的生有生老病死,千變萬化,而這個——耶稣教叫靈魂,靈魂就是常的,它永遠在這裏跑,那裏跑,它是不會滅的,這麼一個東西。
還有個意思就是一,這個“我”總是一個,不能說有五個我,十個我,那個不可能的。所以“我”的意思,在法相裏邊有常、一、自在的意思。那麼說諸法無我,就是說諸法沒有自性,不是一個常的,不是一個自在的——靠緣的,緣來了,它就生起來了;緣走了,它就消滅了,它不能自在。我說我要來了就來了,不行,沒有緣的話,搞不了。我們這裏一樣的,我們要修廟子,不是你說修就修了,沒有錢,修不起,就修不起,那麼就是說一切都靠緣,所以說沒有自性。所謂自性就是能夠離開一切的緣自己能夠獨立存在的,不依靠它的,能夠常住的不動的,這叫自性,那麼一切法都沒有這個東西——無我,就是沒有自性了。
這裏我們就要注意,諸行無常指的是有爲法,而諸法無我,這個法的範圍卻大了,不但是有爲法,無爲法也沒有自性。在應成派的中觀見裏邊,無爲法也是緣起,無爲法也是因緣而起的,我們《五字真言》有“有爲相待故”,沒有有爲法,哪裏來無爲法呢?無爲法本身獨立存在也不可能,就是有了有爲法了才顯出一個叫無爲法,所以無爲法也是緣起。這個,我們《五字真言》天天念,就是你們念了之後有沒有感覺了。無爲也是空,無爲也是沒有自性的,這是中觀的看法。那麼以法相、唯識看,無爲法是常的,這就是中觀的,超過法相。先把什麼叫“我”,就是有自性,能夠獨立存在的,能夠常住的就叫自性,一切法都沒有這個東西,都是依靠緣而起來的。
那麼證到無常無我之後,當下知道一切法都是沒有我的沒有自性的,那當下就是空,就是涅槃寂靜。所以這叁個法是有聯系的,那麼下根從無常下手、進門,中根無我,上根直接涅槃。這是叁法印。
叁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
那麼叁法印,我們說一般我們漢地就是有個看法:叁法印是小乘,實相印是大乘——我們經常聽到,他們說小乘講叁法印,大乘講實相印,這個是漢地的佛教經常說的。那麼我們這裏說,叁法印跟實相印不是兩個東西,一樣的,它只不過是範圍打得開一點,這個多講一些,那個就講得集中一點,實際上是一個東西。這個我們要花一點功夫,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把這個道理透出來。
我們先把這個——我們一步一步來,先把叁法印它裏邊的關系拉一拉。這無常無我跟涅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跟涅槃寂靜它們叁個東西有沒有關系,有沒有聯系。我們先看一看。這裏,我們說把諸法無我當作一個中心,就是核心;從這邊看,諸行無常流轉,就是十二支裏邊的流轉生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無常,一切有爲法的流轉生死都是無常,這個就是從無我的,朝這邊看就是無常。那麼從那邊看呢,就是十二支,十二支我們都學過了,十二支都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沒有我,如果有我的,就不要靠因緣了,既然每一個都是因緣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那麼這個識也好,行也好,都是前面有因了才産生的,它本身沒有獨立的自性,緣來了就産生它,緣沒有就沒有它,那麼十二支裏邊的每一支都是無我,而無我裏邊從無常的一邊看,都是流轉生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到老死,就是“此生則彼生,此有則彼有”;那麼從另外一方面看,“此滅則彼滅,此無則彼無”,就是寂靜還滅的因緣,那就是涅槃寂靜。所以這十二支可以以無我代替,裏邊的每一支都是因緣所生的,沒有自性,而從流轉方面看就是無常,從還滅方面看就是涅槃,所以十二支有一定的聯系。
那麼我們說十二支,一切有爲法也好,因爲無我——我們說了,諸法無我,通有爲法無爲法,而諸行無常單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流轉生死,無爲法就是涅槃寂靜,而這個無我卻是通兩邊——不管你是有爲法也好,無爲法也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無我。所以說無我可以把無常和涅槃兩個聯系起來,統一起來。在《大智度論》裏邊有一句話,也是證明這個道理。什麼話,你們可以記下來:“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沒有生滅,“及”就是跟。生滅這兩個東西,實際上看就是一個,那麼我們這個說法就是把這個話具體地表達出來了。“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大智度論》的話,講般若的話。那麼無生滅——涅槃,生滅——無常,就是一個無我,管你是涅槃也好,無常也好,無常的有爲法跟涅槃的無爲法,都是當體沒有自性;以無我作爲一個中心來看,這邊流轉就是無常,那邊還滅就是涅槃寂靜,而這個涅槃寂靜也好,生死的無常也好,都是無自性,就是一個。所以說“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這就是《大智度論》的話,我們先把這一層講了。
那麼再進一層,所謂諸法無我——這個無我的道理是學不完的,將來我們還要仔細地,中觀裏邊要把它大大地打開講。我們現在把無我的一層一層透下去,無我,沒有自在,就是無自性,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空,也就是本性的不生不滅,就是這個東西,我們佛證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說證到無我,人空法空之後,佛的法身全部就證到了。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再說一個,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大乘實相印、二乘叁法印,這個話是不是極端的?當然我們表面上看好象是《阿含經》都講叁法印,後來的一些大乘經都講實相印,“是諸法實相”——這個,《金剛經》也說,我們說這是不是截然分割的呢?未必盡然。叁法印跟實相印其實是統一的。所謂實相就是最高的真理,我們說在佛教裏邊真正證到的,不可言說的,諸法無相,就是實相,這個實相也就是我們的空性,無自性的空,我們佛,最高的,在菩提樹下證到的不可說不可說的法就是這個法。那麼這當然是最高的境界,大乘的印就是實相印,那沒有錯,但是不能貶低叁法印,說叁法印是二乘,這個話有點毛病,我們現在就把實相印跟叁法印兩個的關系看一看。
(6B開始)從這一方面看,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就是緣起,緣起法自性就是空,那當下就是實相印。但是從緣起方面看,一切緣起法的存在,決定是無常的,所以說諸行無常。就是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從它的緣起的生滅的那一邊看,就是諸行無常,跟實相印其實是一個東西,不過它從觀察的角度、著重于哪一邊看的話,就是諸行無常。那麼一切法存在的現象既然都是靠因緣和合而起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的,就是諸法無我。既然是緣起存在的,本性就是空,就是涅槃寂靜。所以說叁法印跟實相印,就是一個是總的看法,一個是拆開來看,並不是大小乘的差別,這個概念我們應當知道。所以說這個自性空,實相印本身從生滅的緣起方面看就是無常,諸行無常;從它的一切法的因緣和合而有,沒有自性,彼此互相的相輔相存互相依靠的話,這一方面來看就是諸法無我;既然本身是無我的,所有的現象都是假的,當下就是自性涅槃,就是涅槃寂靜。所以實相印跟叁法印沒有差別,就是觀察的立場或者是出發點有不一樣,而觀察的道理是同的。
那麼一切有爲法來說,從時間說是無常的,有爲法離不開兩個概念——時間、空間。從時間來講一切法都是無常,有爲法都是無常的;從空間來講都是互相依靠,互相存在,沒有獨立自在的存在一個法,無我;那麼從無爲法來說,本身就是無生,那就是涅槃寂靜,所以說這叁個來說,無常也好,無我也好,無生也好都是空性的表現,就是實相印。所以說叁法印跟實相印在理論上說那就是一個東西。理論上的統一我們講了,那麼實踐上修行上的統一我們再講一下。
叁法印在佛經裏邊——就是叁解脫門,這叁解脫門都能夠證到實相,那麼這個是行持上的統一。無常——就是無願解脫門,既然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不要去追求了,無願解脫門。無我是空解脫門,涅槃是無相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叁個解脫門就是叁法印,無常就是無願解脫門,無我就是空解脫門,涅槃寂靜就是無相解脫門,那麼這叁個解脫門隨便你進哪個門都能得到解脫。我們叁門就是這叁個門,佛教的門就是叁個門,就是空、無相、無願。有人寫山門,寫一座山的“山”,那是後來人的誤解,是一二叁的“叁”。我們進到寺院就是進叁解脫門,都能證到實相。那麼利根的隨你根據無常也好,無我也好,涅槃寂靜也好,都能夠當下證到實相。那麼鈍根的,那就是要按照次第來,先要學無常,然後學無我,最後證到涅槃寂靜。總的來說從無常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個下手都能夠證到實相印,證到一切法的空性,那麼就是說這是從實踐上修持上的統一…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