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叁法印跟那個實相印實際上是一個,理論上是一個,實踐上也是一個,因爲理跟事不能分開的,既然理上是一個,行持上決定也是一個東西。這裏我們時間還有一點,我們引證一下,《大智度論》裏邊有一句話,“涅槃城有叁門,所謂空無相無作”,無作就是無願,“行是法時,得解脫,到無余涅槃”,就是證到實相了,“以是故名解脫門”。那麼《仁王護國經》裏邊有,“此”就是指叁個解脫門,是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的根本。菩薩摩诃薩從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一切修行的根本——叁解脫門。
佛弟子證得涅槃,不過是顯出諸法實相。我們要證涅槃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知道了,那就是六祖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等,這一套就是證到實相的一種說法。本來的諸法實相就是本來面目,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如此,證到它就證道了,我們要證到的不是另外創造一個清淨的幹淨的不生不滅的東西,就是一切法本來就如此。就是我們沒有智慧證不到,將來我們證到了,就是還它一個本來面目。禅宗裏邊最歡喜說本來面目,那麼我們在法相裏邊就是諸法實相,就是這個東西,也就是說緣起性空那個東西。
今天我們基本上把叁法印講了一下,那麼這樣子把原始佛教的幾個重要的理論法相都講了,下一次我們要講部派佛學了。部派佛學理論性沒有那麼多,但是事上比較繁複、繁瑣,我們想講得略一點,在必要的地方,部派佛學爲什麼要講呢?就是講《俱舍》有關的地方,仔細一點,有幾個跟《俱舍》關系不大的,我們就稍微快一點,總的來說,我們想在半個月左右講完了,接下去講《俱舍》。這是個《俱舍》的開場白,也就是說爲《俱舍》的學習打好更好的基礎,使學《俱舍》的時候能夠更明確更深入,可以得到這個效果。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六講
學法的態度與方法
昨天有人提一個問題,我們在講問題之前,先談一個學習的問題,學習態度的問題。以前我們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就是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現象,這裏有沒有我們不敢保險,但是我提一提,使大家可以有所警惕,不要走他的偏路。以前就是有的人在學習的時候,他的收獲不大,但是又要表示自己好象高人一等,他既然成績不如人家,又要擡高自己,怎麼辦呢?就是裝作自己不太用功,在看旁的書,這樣子說起來我沒有集中精力來搞這個,所以稍微不如人家一點,要我用功起來呢,那遠遠地超過人家。這種心是我慢的表現,總是我要超過人家,即使不如人家還要想一個辦法超過人家,就是故意翻翻旁的書,這是一種。還有另外一種也差不多的,他自己不如人家,他想我這一方面趕不上人家,我其他方面要超過人家,那也是采取這個方法,“你看你們學這個,我另外看一本書,你們說的我答不來,我說的你們也答不來”,那麼這樣子來搪塞。我們以前就有,我們在講《俱舍》,大家討論《俱舍》的時候,有的人就在看因明,他因明裏邊記了兩個名字來嚇唬人家,“怎麼怎麼”說兩個名字,人家說,“哦,這個我們沒有學過”,好象他懂了很多,實際上問問他看你因明到底懂不懂?什麼也不懂。這一種就是自欺欺人的東西,是學習的一個最大的障礙,而根子,都是煩惱、我慢,總是要超過人家,不想低于人家。我說,差一點沒有關系嘛,努力學習就可以了,你要這樣子那就是把自己進步擋住了,表面上世間上看起來好象你不是很差,你是有其他原因,實際上這個原因是不成其爲原因的。那就是趕快趕上去可能還來得及,如果你永遠這樣子裝模作樣地搞下去,那就完了,學習的成績就沒有了,那麼這是不好的一個方面。好的一方面當然也有,就是學習上師的方法,把自己其他的雜書都交出來了,一門一意地專門攻這一科,這樣子學習態度就正確了,不管你學習得怎麼樣,反正態度是對了,這個第一步是對了。
我們說毛主席的軍事哲學,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你要攻一個城市的時候,用幾倍的兵力來攻這個城,要攻決定攻下來的,所以說毛主席用了這個方式,解放戰爭開始他們的部隊人數不多,又是武器不行,小米加步槍,結果把蔣介石的八百萬大軍——都是美國的最新武器配備的——打敗了,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打的時候,你這個城駐的兵是五萬,我來個十五萬,決定把你打下來,這樣一個吃一個。最後,雖然蔣介石有那麼多的兵,但是從每一個戰役來說,他的兵都不如共産黨的兵,所以說每一次都是共産黨打勝,最後瓦解了,解放了。
所以我們學法也要采取這個方法,把一切精力集中在搞這一門,這一門搞通了,說個老實話,佛教裏邊都是通的,一門通了,其他的也會通。如果你這一門是馬馬虎虎的倒懂不懂的,其他的決定也是倒懂不懂馬馬虎虎的,人家問起來一問叁不知,你在不懂的人面前可以背很多法相名詞出來,但是真正內行的人問你二句話,你啞掉了。這樣子學習,不起效果,我們說不要走這樣的路,這個是學習的態度問題。態度端正,學習的效果決定提高,態度不端正的話學習的效果決定是低落,這個是沒有話說的。
那麼我們今天先把一個問題解答了。昨天我們說講課的時候有一句話,因爲發揮其他的沒有講出來,有人提了,就是說八正道裏邊,他說,最後一行,“以上八支,正見爲主體,是道亦道支,余七唯道支非道,總是無漏,不取有漏。”八正道裏邊,完全是講無漏的,有漏的不在裏邊。那麼這一個問題在正見是道,也是道支,其余七個是道支不是道,這個實在不懂。其實這個很簡單,八正道這個道,主要的就是指正見,無漏的見,那個緣起性空的苦集滅道的四個谛的見,這個是正見,整個的八正道,以這個爲主。從這個正見發生出來的思惟——正思惟,發出來的話——正語,發出來的業——正業,它的養命的方式——正命,它的用功努力——正精進,它的念頭——正念,它的得到的定——正定,所以說整個八正道都是用正見爲體而産生的,所以說整個的道就是正見。那麼這個道主體是道,但是道的支分,我們說一個主一個支,支分就是配合這個主體的,那麼這個叫道支。那麼我們說,從整個的八正道來說,整個的主體的道就是正見,但是八個支分當中,它又是一支,所以說它又是道支。其他的七個只能是道支,不能說道——因爲它真正的道就是正見——它是八個道裏邊的一個支分,是道支,不叫道。這個話也是很簡單,一個是主體是道,道的支分,那麼有八個,所以正見又是道又是支分,其他七個是道的支分,不是道的主體。這個問題解決了,很簡單。
八正道與見道(續)
下邊,就是有人要求把昨天的講義稍微再解釋一下,那麼我們也可以把昨天抄的略略地講一下。我們說八正道,昨天講了有部認爲八正道是見道這個時候修的,爲什麼這樣子說呢?因爲八正道有很多地方跟見道是相似的,至少指了六點,我們把這六點拿出來看一看。
第一,快,“見谛道,速疾行故”,我們見谛的時候是很快的,就是十五個刹那把所有見道斷的煩惱——八十八使,跟要見的四谛,都在十五個刹那見到了。一個刹那的時間那是極短極短,可以說想象不出來;那麼具體地說,一個很有力的人彈指,那很快了,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這個還是粗的,真正的刹那就是一個法它的生滅這麼一點點時間叫一刹那,那麼這個就是說我們用鍾表來量都量不出的小時間,一共這麼十五個刹那,見道的事情就完成了,那就是很快。那麼八正道以一個輪子來比喻,一個輪轉起來也是很快的,我們說其他的東西跑路是慢,我們走路很慢,你裝了兩個輪子——自行車就快得多了,如果四個輪子——汽車就更快了,如果更多的輪子——火車,又快了,如果你在前面旋螺,飛機那更快,所以說這個輪子是表示快的。那麼這個第一個快,八正道這個輪子它轉起來很快,跟見道的速度快有相像的地方。
第二個,我們說見道有舍有取,什麼舍?先是觀苦谛,苦谛觀好了馬上觀集谛,集谛觀好了又觀滅谛,舍一個取一個,舍一個取一個,那麼這個輪子轉的時候也是,這個地本來挨到這個地的,馬上把它舍掉往前面滾過去,前面的再放掉,再往前滾過去,有取有舍,這是輪子行動跟見道有相像的地方,第二個。
第叁個,降未伏故,我們說見道的煩惱有八十八種,叫八十八使,這八十八使煩惱在十五刹那裏邊全部斷完,同時,四谛的道理在見道十五刹那裏邊全部地看到,本來沒有斷的就在這個很快時間斷掉了,本來沒有見的在這個時間見到了,所以降未伏故,過去沒有伏的沒有見的這個時間把它降伏,把它見到,就是說輪子滾過去的時候,路上的障礙本來是頂住的,它輪子很大很重,一下子壓過去,把它降伏。
第四,“鎮已伏故”。已經伏住的已經摧伏的永遠不能再生。見道,見了之後,見道的煩惱斷了之後,不會再退了。我們說,盡管部派裏邊說阿羅漢要退什麼什麼的,見道不退一般是都承認的。見了道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又迷掉了,那你修行白修了,見了又迷,迷了又修,那你怎麼辦呢,一般說見了道之後不會退的。所以說鎮已伏故,凡是已經降伏的,永遠鎮壓住,不會再起來了,這是跟見道一樣。
第五個相像的,“上下轉故”。輪子,我們看到自行車裏邊,毂一個,假使一個毂裏邊縛一個圈圈的話,當自行車蹬起來的時候,就看這個圈圈一上一下不斷的在上下。我們說見道的時候,觀四谛的時候,先把欲界的苦谛觀好了,欲界的苦谛下的煩惱斷掉了,馬上就觀色界無色界的苦谛,上界,色界無色界的苦谛觀好了,煩惱斷掉了,又馬上下來觀欲界的集谛,這樣子欲界集谛觀好了,又觀上面的集谛,這樣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跟輪子轉的時候這個一上一下一樣,所以這就是第五個相像的地方。
第六個,一個輪,它的結構我們說主要是叁個部分。第一個是毂,中間那個輪毂,是中心部分——輪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