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軸以外的那個圈圈這是毂,那麼以戒爲體的正語正業正命就是這個毂,爲什麼?我們一切行動以戒爲中心,這是正語正業正命以戒爲體,是毂;那麼依它而轉的,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從這個戒裏邊産生的見也好,思惟也好,精進也好,念頭也好,都是依戒而轉,好象一個毂一樣,從這個毂裏邊發射出來的。那麼這個正定把那個正見那些包起來,攝持起來不給它散掉,這樣子由定的力量把它攝持。這個八正道跟輪子的結構又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妙音尊者——有部的,他說見道裏邊有六個樣子跟世間的輪子一樣,所以這個時候叫轉*輪,他們就認爲見道的時候轉*輪。那麼這個裏邊因爲八正道跟*輪、見道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是把它配起來說的,這是一個。
緣起與叁法印(續二)
第二個,我們說這是緣起的問題,緣起的問題我們希望大家多下點功夫,本來這是中觀的,爲什麼我們要提前講呢?因爲這個觸及到整個佛教的理論的中心,是核心部分。一切的佛教,管你哪一個教派、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相或者哪一個理論都是從這個緣起性空的核心流露出來的。我們把這個搞清楚,整個的佛法學起來容易,同時人家要對我們有所問難,你們是出家人專門學佛的,他問問你,請教幾個問題。那麼你把這個掌握了,一般的問題也答得下來,所以我們這個多學一點。
叁法印的統一
第一個,昨天的講義來說,叁法印的統一。叁法印是不是各是各的?粗看起來,好象“諸行無常”這是有爲法,一切法是無常的;“諸法無我”講的是有爲無爲法,都沒有自性,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好象不相幹;那麼“涅槃寂靜”更不相幹了,它是無爲法,是寂靜的,沒有那些叁毒的大火等等,都沒有,一切苦難也沒有,煩惱的逼迫的苦也沒有,果上的一切苦難也沒有,那是寂靜的。那這叁個東西到底是不是各是各的呢?它們有沒有聯系呢?
我們說叁個東西是統一的,就是一個東西的叁面觀,一個東西從前面看、從上面看、從下面看,叁個地方來看。我們要解釋這個問題就是以“諸法無我”做個核心,做個中心,那麼這樣子看可以比較容易看出它的關系來。
“諸法無我”,我們前面學的十二支緣起,每一支都是前面的因緣成功的,前面因緣和合了就顯下一支,那麼這一支本身來說沒有自性,完全靠前面的因緣,前面有這個因來了,它就顯這個相,它自己顯這個相了又構成後面的諸因,後面的又成了一個果,這樣子每一支都是無我,這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的。
那麼從這個緣起性空的沒有自性從流轉的方面看,就是“諸行無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定是這個有了,那個也才有。因爲這個法存在,那個法也存在。所以說叁個束蘆的比喻:因爲這個所以它能站得起來,因爲它,其他也站得起來,互相地作因果。那麼“此生故彼生”,有了無明才有行,有了行才有識,這個生了那個才生得起來,這是流轉生死,十二支,這是諸行無常,這十二支每一支都是無常的,都不能獨立存在。
那麼從還滅的那方面看,“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那麼這個十二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都滅掉了,就是“涅槃寂靜”。當下就是清靜的本來的面目實相,涅槃寂靜。
所以說涅槃寂靜也好,諸行無常也好,諸法無我也好,本來就是一個緣起性空的理論,從叁個向度來看。從流轉無常的,流轉生死來看,它是諸行無常;從每一支的自性來看都沒有自性,都沒有獨立存在,自己作主的沒有,那是諸法無我;從它的緣起還滅的十二支來看,那就是涅槃寂靜,它這個滅掉了,那個一下都滅完了,那當下就是清靜涅槃。所以說它們是統一的,不是各是各的,這是第一個。先把這個基礎打好,然後說它們跟實相印的關系。
叁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續)
我們上一次講過,有人就是這麼說,二乘講是叁法印,那麼大乘講的實相印,這個是不是大小乘有差別呢?那麼我們講了叁法印,小乘,那麼這裏就是說不是,叁法印就是實相印,這兩個東西是一樣的,是統一的。怎麼統一?
我們第一個講理論上的統一,從理論上講它是一樣的、一致的。那麼叁法印裏邊我們說分兩部分,一個是有爲法,一個是無爲法。有爲法裏邊有時間性的,有空間性的。時間性的就是諸行無常,在時間上看刹那刹那刹那改變,不能安住,這個諸行無常就是這個,第一個。那麼第二個,空間來說沒有一個法它不依賴人家,這叁個束蘆一樣的,它要依靠它,它也要依靠它,假如拿開了一個,它也不存在,站不住,所以它從空間說是諸法無我。那麼從無爲法(涅槃寂靜)來說,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本來是無生。
那麼這叁個東西,無常也好,無我也好,無生也好,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從緣起方面看無常,生滅無常;從每一個緣起的支來看都是沒有自性,都是依靠人家兜起來的,有怎麼怎麼的因緣就怎生這麼一個法,本身它自己沒有前面因緣就不能存在,沒有它那麼個東西;那麼它們滅掉之後當下就是——就在它們生滅的時候,它的本性就是一個無生性(涅槃性),那就是雖然緣生不斷的生滅,但是因爲它沒有自性,當下就是自性涅槃,那就是空性,就是實相。所以說這個叁法印的叁個特征就是實相的內涵,並沒有兩個東西,是一個。就等于說我們看東西一樣,桌子上面看是一個樣子——一塊板,旁邊看又是一個樣子——兩條腿,下邊看又是一個樣子,前面看又是一個樣子。我們從叁面來看,一個是看它無常的,一個看到它是無我的,一個看它是涅槃寂靜的,實際上就是一個緣起性空,從這面看那面看側面看,看了叁個樣子,本體就是個緣起性空,實相。從道理上說、理論上說它是統一的,不是兩個東西。
那麼從實踐、修持方面說,也是統一的。我們說修持叁法印就是用叁解脫門來修它。無願,這個諸行無常就是無願解脫門,修這個觀,既然無常,那我去求它幹什麼呢?就不要去願它。我們說我們世界上追求,總是追求一個能夠永遠保持、萬古常春、帝國萬年,什麼什麼。秦始皇並吞六國就希望他的秦朝萬世傳下去,所以他是第一個,始皇;第二個,二皇;叁皇……一直傳到萬萬世。但是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的,他這個始皇當了沒有幾年,就無常了,只有四十二歲,那時正是壯年、有爲的時候,走了,沒有辦法走了。那麼二世,他的孩子接下去了,成了二世,二世馬上就過了,沒有兩、叁年就滅掉了,就完了,所以無常。那麼無我,你想要自在,一切法我怎麼要——一切要聽我指揮什麼什麼,不可能的,世間上沒有一個法是自在的,因爲它本身都是因緣兜起來的,你離開了因緣就沒有你,那麼你要聽因緣的話,那就是你自己作主不行的,都不能獨立存在,無我。那麼這個就是修空解脫門,本來就是空的,哪有個自在呢?沒有,沒有一個自性。那麼涅槃寂靜就是無相解脫門,無相就是實相,就是這個解脫門。這叁個門都能夠得到解脫。
(7A開始)我們特別引下來《大智度論》裏邊這句話就是證明這個。涅槃的城有叁個門,所謂空、無相、無作,無作就是無願。“行是法時得解脫”,你假使修這叁個法,就可以得到解脫;“到無余涅槃”,到無余涅槃就是證到實相了;“于是故名解脫門”。那麼這樣子,我們修叁法印、以叁解脫門來修的話都能證到實相的境界,所以說我們在修持上面也是統一的。
這就是說叁法印跟實相印不要看得截然兩個事情——一個是大乘,一個是小乘,實際上完全是一個東西,理論上是一個,修持上也是一個,只不過進門的方式不同。
緣起的法則
那麼我們再補充一點這個緣起的問題,我們在前面講過了什麼叫緣起論。原始佛學的要點,第一個,緣起,“佛陀的一代說教皆由此泉源流出”;緣起的法則,什麼?“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就是這二句;那反過來,“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這是一正一反。
我們再分析這二句話:“此生則彼生”。我們說一切法它要生的話,前面那個因生了,然後它才能生出來;那麼反過來說,前面一個——它的因緣不生的話,它也不能生,那麼這裏我們說破什麼呢?破前面所說的不平等因,或者是非因即因,也叫常因論。就是說世間上總是——哲學也好,宗教也好——都執著一個最基元的第一性的東西,能夠産生一切,它本身是不要人家生出來的,而它可以生出一切萬物,像上帝、大梵或者說唯物論的物、或者說唯心論的精神,它們本身是獨立存在的,不要人造的,但是它可以創造一切,一切世界的萬物都是由這個東西産生出來的,這個叫不平等因,也叫常因論,因爲這個因是常的,它不要創造的,其他的東西都要人家創造的,所以不平等,那麼不平等因也好,常因論也好,這些話就破掉了。“此生則彼生”,你要生,決定前面的東西生了,你才生得起來;如果前面不生,你也生不起來,那麼你前面這個一直是個常因,它永遠有的。那麼你前面,它要是沒有因的話,你根本不會有,你生不起來的,你前面必定也有因,從這一句話就把常因破掉了——你自己不要人家創造,能創造一切,沒有的。一切法都是靠人家生了它才生得起來,如果人家不生你就生不起來,那麼你這個法是不要人家生的,在緣起裏邊講不通。這是破常因論。
那麼“此有則彼有”,一切法的存在,有,存在,決定由其他的因緣存在而有的,沒有無中生有的。我們說叁個束蘆,它能夠站起來,決定因爲靠其他才站起來。如果不靠,前面是沒有的話,你自己決定生不起來,不能存在的,那麼這個破無因論。有的人就是說,一切法沒有因的,它就是偶然性,它自己碰到這個機會,就産生這麼一個果,碰到那個機會就産生那個,沒有一定的因果好推的——這個就是不存在了。我們說凡是存在的東西必定有一個東西作它的前提,前提存在了,才有它存在,如果前面沒有個前提存在的話,它不能存在。那…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