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沒有因的,後面産生了果,不可能的。

  所以說“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裏邊就可以把很多哲學上的錯誤的理論推翻,這個在辯論的時候是一個最大的武器。那麼我們要掌握了這個東西,可以說常勝將軍,打不敗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摧得垮,緣起性空是摧不垮的。但是這個東西我們說是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呢?我們所理解的只是文字上比較膚淺的,或者稍微透過文字意義上掌握一點,真正能夠證到緣起性空,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見道了。宗大師他在學佛了很多年之後,才理解了性空的道理,做了個《緣起贊》。這個大家都知道,很有名的《緣起贊》,那麼他這個是真正徹底地把緣起證到了,明白了。當然,我們雖然不能明白,也可以把它大概的樣子學一點,心裏有數,這是將來證到緣起性空的因,如果你現在沒有理解的話,將來就證不到。

  

  修行的錯見

  我們說佛教不是迷信,不要說我腿子盤起來眼睛閉起來什麼都不想就會開悟——不會的。要開悟先要把這個道理理解,踏踏實實而且不動不搖地理解了,然後從定中去修它,才能證到這個東西;如果你沒有正確的理解,你就是禅定再深,證到的就不是這個東西;你理解假使是錯,那麼你證到的也是錯,這個因果是不謬的。所以不要看到禅定裏邊可以産生一切的功德,禅定産生一切功德還要靠你前面的那些正知正見修的,才能夠通過禅定證到。如果你前面的理解、勝解沒有正確的話,通過禅定——這個也很簡單,我們說泥巴做一個坯子,它當然是不牢固的,擺在窯裏一燒,那麼燒的瓷器陶器出來了,很堅牢,什麼水倒進去不會化掉了。但是這個坯子你要做得好,如果坯子不好——這個定就是窯——你窯裏燒出來固然堅固,但是你坯子是個壞坯子,燒出來的瓷器陶器也是壞陶器,不倫不類的。如果你坯子做得端端正正的,假使塑一個觀音菩薩像的坯子,那你燒出來之後就是很莊嚴的菩薩像。所以這個在修定之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道理在宗大師的《廣論》的後邊,毗缽舍那那一章講的,再叁地辯這個問題,就是當時錯見的人不少。不要說我們現在未法時期的漢地,就是在宗大師那個時期在藏地,這個錯見的人也不少不少,所以再叁地辯論這個問題。那麼這個我們要注意,千萬不要走這條路。我們也碰到好多了,年輕人很好很用功,也能吃苦也想修行也想證道,就是不想學法,兩個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不思善不思惡,開悟了,開悟了之後,叁藏十二部都在我心裏,便宜得很”——沒有的!不可能的!除非你過去已經把無漏種子下得很多了,這一輩子,那麼你通過禅定力量把前面的坯子全部造好了,産品出來了,這是有的。但是你過去生坯子沒有造,你這一輩子單是窯拼命燒、燒、燒、燒,燒得你窯飛紅,你裏邊還是空窯,沒有東西出來,這個也很簡單的道理。

  但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肯相信,一定要什麼都不學,就是閉了眼去參。他參也參不來啊,就這麼樣子呆呆地坐在那裏。坐在那裏他認爲有好處,好處有沒有?只要是你心定下去修止,修止,身體是有一些變化,也能得到一些境界,大概是都相當微妙。但是盡管你定的境界很好,哪怕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參訪的,哪怕你修到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最高的禅定,再高沒有了,有什麼用呢?沒有智慧,不能出生死。非想非非想天——那個時候有個郁陀蘭夫,他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因爲他修定的時候,感到鳥在叫,它討厭,魚在跳,它打閑岔,他心裏起個壞念頭,將來要把它們吃掉。結果這個念頭在裏邊,後來生到非非想天,生去了。生去了後,八萬四千大劫的時間過了之後掉下來,墮了飛狸之身,上空吃鳥,下水吃魚,就是那個飛的狐狸,狸。那麼這樣子你反而墮了畜生道,所以說,不解決問題。

  我們說修行一定要智慧,再叁說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覺,就是智慧、覺,沒有智慧覺不了。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學,不學的話,你說眼睛閉起來,智慧不會憑空而來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法,沒有因就沒有果,智慧的因沒有——什麼智慧的因?聞思修這叁個慧。你先要聞慧,聽法,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惟,然後定中去修——修慧,然後你這個無漏智慧才出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前面的因的話,後頭的無漏慧,般若的智慧來不了,所以說這個見一定要鞏固地把它生起來,那你才可以把佛教裏面的道理認真地學習,否則的話學也可不學也可,“反正我將來得了定之後就會什麼都知道”。也有說“我這輩子學不了,下輩子我們生到西方去再學好了”,這個當然可以了,你到西方去還是要學,那麼你不如現在空在那裏先學起來,到西方去那個品位還高一點,成佛快一點不是更好嘛。所以說我們要鼓勵大家學,佛也再叁說,多聞多聞,贊歎多聞、多聞比丘,這麼樣子。

  我們今天就把原始佛學的要點基本上都講完了。下面就是部派的佛學了。

  

  甲叁、部派佛學時期

  部派佛學,我們重點是有部跟經部。那麼爲了將來學唯識,當然是把瑜伽跟中觀也略略提一下,等于說提一個綱領。現在我們接下去是《俱舍》,也是重點在有部的,但是因爲要寫一個講義,不得不照顧全面,所以把其他的也完整的寫了一點,但是我們學的時候有重點。

  乙一、概論

  第二次結集

  部派佛學時期,第二。釋迦佛涅槃一百年後,佛教的僧團出現了明顯的分裂。這大約從西元前叁百七十年起,到大乘佛學開始流行的西元後一百五十年前後,大概中間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時間佛教的學說,我們一般研究的人就叫它爲部派的佛學。爲什麼叫部派佛學呢?因爲一百年之後呢,僧團裏邊産生了部派,原來是一味的原始佛教,到這個時候産生了很多的宗派,所以叫部派的佛學,因爲一派一派不一樣了。

  在這五百年間,佛教的內部分化是相當厲害的,先是上座部、大衆部兩部,慢慢的分了十八部。上座部裏邊大概又分了十二部,大衆部又分了八部,那麼一共是二十部。二十部就是連原來的上座、大衆根本兩部,支末的十八部,一共是二十部。就是從大衆部裏邊又分了一些,從上座部裏邊又分了一些,那麼一共分了十八部,加上原來的大衆、上座,一共二十部。這還是一個大概數,其實也不一定是死板板的二十,大概是這個數目。

  那麼怎麼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在摩揭陀國屍修那伽王朝最後”--這個摩揭陀國,國家,這個佛教史也有,屍修那伽王朝,是後來印度的一個朝代,這個朝代的最後一代的王叫黑阿育王,跟那個阿育王不一樣。那個時候有一個地方叫吠舍離——某一個地方,就是吠舍離地方的比丘,他們違背了佛原來的教規,就出現了十個不如法的事情。哪十個呢?在《印度佛教史》裏邊有,但是我們這裏有沙彌、有居士,這是講比丘的事情,所以我們不仔細講,這個最好是學了戒以後再講。

  那麼你們看到這個《印度佛教史》,它是寫出來了,最好沙彌、居士不要去看它,這些都是戒律的事情,看了對你們不利。從嚴格的講,沒有受大戒的你看了比丘戒,將來不能受戒了,永遠不能受戒。那麼你還是盜法,不能看的東西偷盜看了。所以我想,因爲現在的人不尊重戒律,把這些律上的東西都隨便寫出來了,那些律部的經書也隨便擺在流通處那裏大家可以請,有正知正見的或者經過有師承教授教誡有傳承的,他知道這不能看。沒有這些的,他就好奇,他是居士,他說我也通叁藏,管你律藏准不准看,我偏偏看,我看了之後,叁藏全了,要是律藏不看——二藏法師,畢竟還少一點,(笑)要叁藏法師才行。那麼要看,看了之後呢,倒楣了。第一個是犯盜法的罪,再一個你永遠不能出家,這一輩子不能出家,所以說是對自己不利的。那麼你叁藏法師,這個律藏你沒有經過僧團學習,你看看就懂了?不會懂的。所以說你不要看,反正這些都是想擡高自己。那麼我們說這十個事情,裏邊有,比丘可以去參考。那麼沙彌居士呢,勸你們最好不要看,這是律藏的事情。

  還有一個我要說一下,這本書他是——當然了,根據一些事實寫的,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是也有他個人發一些議論。現在人的議論,有的時候他發的比較中肯的,有的時候他發牢騷一樣的,他自己看著不滿意,發了一大陣,實際上並不一定正確。所以說像現在人著的書——我們經常說這個話,只能作參考,不能作依據。要作依據的,南洲六莊嚴,或者說八大論師,這類的標准的書可以作依據,大祖師們的書也可以作依據,他們有修證的。現在人拿了個筆這樣子寫點文章的東西,參考參考可以,它有它的好處,對現在的根機能夠比較接近一些。但是有些地方不要全部聽他的,他的見解有些會錯誤。

  最明顯的我們舉一個,有人學佛法學得很好,但是對密法因爲他沒有學過,不理解,就謗密法。這個不但是我們漢地,斯裏蘭卡他們是根本上座部,他們對密法也不理解的,他們也有謗的,因爲他們看了外相了,看了外相,認爲我們佛教是清淨出離的怎麼搞這些呢,他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要說一些不大恭敬的話。所以說密法對不是那個根呢,我們要保密也是這個道理。你不能把那些書給人家去看,不是那個密乘根機的你給他看,看了他當然要謗了,看了它不符合他們的教嘛。所以說現在不是有這個《密宗道次第》嘛,有人要請,沒有經過上師許可最好不要看。你自己的灌頂上師許可了,他說你可以看了,那麼你去看沒有問題了;沒有允許之前,你看了之後,就對自己不利。這一些本來都是磕了頭請的書,不是拿幾個錢可以請得來的,現在因爲末法時期,一切都方便方便,但那個出下流。

  我們這裏看看,吠舍離的比丘,違背原來的戒律,出現了十個事情。其中第一個就是受持銀錢,銀錢戒不受了。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情呢?就是一個耶舍比丘,他跑到一個吠舍離地方遊化。到那個地方,看見他們在(食午?)的時候,每一個人坐在街上,前面擺一個缽,裏…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