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轴以外的那个圈圈这是毂,那么以戒为体的正语正业正命就是这个毂,为什么?我们一切行动以戒为中心,这是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是毂;那么依它而转的,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从这个戒里边产生的见也好,思惟也好,精进也好,念头也好,都是依戒而转,好象一个毂一样,从这个毂里边发射出来的。那么这个正定把那个正见那些包起来,摄持起来不给它散掉,这样子由定的力量把它摄持。这个八正道跟轮子的结构又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妙音尊者——有部的,他说见道里边有六个样子跟世间的轮子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叫转*轮,他们就认为见道的时候转*轮。那么这个里边因为八正道跟*轮、见道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是把它配起来说的,这是一个。
缘起与三法印(续二)
第二个,我们说这是缘起的问题,缘起的问题我们希望大家多下点功夫,本来这是中观的,为什么我们要提前讲呢?因为这个触及到整个佛教的理论的中心,是核心部分。一切的佛教,管你哪一个教派、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相或者哪一个理论都是从这个缘起性空的核心流露出来的。我们把这个搞清楚,整个的佛法学起来容易,同时人家要对我们有所问难,你们是出家人专门学佛的,他问问你,请教几个问题。那么你把这个掌握了,一般的问题也答得下来,所以我们这个多学一点。
三法印的统一
第一个,昨天的讲义来说,三法印的统一。三法印是不是各是各的?粗看起来,好象“诸行无常”这是有为法,一切法是无常的;“诸法无我”讲的是有为无为法,都没有自性,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好象不相干;那么“涅槃寂静”更不相干了,它是无为法,是寂静的,没有那些三毒的大火等等,都没有,一切苦难也没有,烦恼的逼迫的苦也没有,果上的一切苦难也没有,那是寂静的。那这三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各是各的呢?它们有没有联系呢?
我们说三个东西是统一的,就是一个东西的三面观,一个东西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下面看,三个地方来看。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就是以“诸法无我”做个核心,做个中心,那么这样子看可以比较容易看出它的关系来。
“诸法无我”,我们前面学的十二支缘起,每一支都是前面的因缘成功的,前面因缘和合了就显下一支,那么这一支本身来说没有自性,完全靠前面的因缘,前面有这个因来了,它就显这个相,它自己显这个相了又构成后面的诸因,后面的又成了一个果,这样子每一支都是无我,这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的。
那么从这个缘起性空的没有自性从流转的方面看,就是“诸行无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定是这个有了,那个也才有。因为这个法存在,那个法也存在。所以说三个束芦的比喻:因为这个所以它能站得起来,因为它,其他也站得起来,互相地作因果。那么“此生故彼生”,有了无明才有行,有了行才有识,这个生了那个才生得起来,这是流转生死,十二支,这是诸行无常,这十二支每一支都是无常的,都不能独立存在。
那么从还灭的那方面看,“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那么这个十二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都灭掉了,就是“涅槃寂静”。当下就是清静的本来的面目实相,涅槃寂静。
所以说涅槃寂静也好,诸行无常也好,诸法无我也好,本来就是一个缘起性空的理论,从三个向度来看。从流转无常的,流转生死来看,它是诸行无常;从每一支的自性来看都没有自性,都没有独立存在,自己作主的没有,那是诸法无我;从它的缘起还灭的十二支来看,那就是涅槃寂静,它这个灭掉了,那个一下都灭完了,那当下就是清静涅槃。所以说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各是各的,这是第一个。先把这个基础打好,然后说它们跟实相印的关系。
三法印与实相印的统一(续)
我们上一次讲过,有人就是这么说,二乘讲是三法印,那么大乘讲的实相印,这个是不是大小乘有差别呢?那么我们讲了三法印,小乘,那么这里就是说不是,三法印就是实相印,这两个东西是一样的,是统一的。怎么统一?
我们第一个讲理论上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它是一样的、一致的。那么三法印里边我们说分两部分,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为法里边有时间性的,有空间性的。时间性的就是诸行无常,在时间上看刹那刹那刹那改变,不能安住,这个诸行无常就是这个,第一个。那么第二个,空间来说没有一个法它不依赖人家,这三个束芦一样的,它要依靠它,它也要依靠它,假如拿开了一个,它也不存在,站不住,所以它从空间说是诸法无我。那么从无为法(涅槃寂静)来说,一切法本来没有生,本来是无生。
那么这三个东西,无常也好,无我也好,无生也好,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从缘起方面看无常,生灭无常;从每一个缘起的支来看都是没有自性,都是依靠人家兜起来的,有怎么怎么的因缘就怎生这么一个法,本身它自己没有前面因缘就不能存在,没有它那么个东西;那么它们灭掉之后当下就是——就在它们生灭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一个无生性(涅槃性),那就是虽然缘生不断的生灭,但是因为它没有自性,当下就是自性涅槃,那就是空性,就是实相。所以说这个三法印的三个特征就是实相的内涵,并没有两个东西,是一个。就等于说我们看东西一样,桌子上面看是一个样子——一块板,旁边看又是一个样子——两条腿,下边看又是一个样子,前面看又是一个样子。我们从三面来看,一个是看它无常的,一个看到它是无我的,一个看它是涅槃寂静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缘起性空,从这面看那面看侧面看,看了三个样子,本体就是个缘起性空,实相。从道理上说、理论上说它是统一的,不是两个东西。
那么从实践、修持方面说,也是统一的。我们说修持三法印就是用三解脱门来修它。无愿,这个诸行无常就是无愿解脱门,修这个观,既然无常,那我去求它干什么呢?就不要去愿它。我们说我们世界上追求,总是追求一个能够永远保持、万古常春、帝国万年,什么什么。秦始皇并吞六国就希望他的秦朝万世传下去,所以他是第一个,始皇;第二个,二皇;三皇……一直传到万万世。但是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的,他这个始皇当了没有几年,就无常了,只有四十二岁,那时正是壮年、有为的时候,走了,没有办法走了。那么二世,他的孩子接下去了,成了二世,二世马上就过了,没有两、三年就灭掉了,就完了,所以无常。那么无我,你想要自在,一切法我怎么要——一切要听我指挥什么什么,不可能的,世间上没有一个法是自在的,因为它本身都是因缘兜起来的,你离开了因缘就没有你,那么你要听因缘的话,那就是你自己作主不行的,都不能独立存在,无我。那么这个就是修空解脱门,本来就是空的,哪有个自在呢?没有,没有一个自性。那么涅槃寂静就是无相解脱门,无相就是实相,就是这个解脱门。这三个门都能够得到解脱。
(7A开始)我们特别引下来《大智度论》里边这句话就是证明这个。涅槃的城有三个门,所谓空、无相、无作,无作就是无愿。“行是法时得解脱”,你假使修这三个法,就可以得到解脱;“到无余涅槃”,到无余涅槃就是证到实相了;“于是故名解脱门”。那么这样子,我们修三法印、以三解脱门来修的话都能证到实相的境界,所以说我们在修持上面也是统一的。
这就是说三法印跟实相印不要看得截然两个事情——一个是大乘,一个是小乘,实际上完全是一个东西,理论上是一个,修持上也是一个,只不过进门的方式不同。
缘起的法则
那么我们再补充一点这个缘起的问题,我们在前面讲过了什么叫缘起论。原始佛学的要点,第一个,缘起,“佛陀的一代说教皆由此泉源流出”;缘起的法则,什么?“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就是这二句;那反过来,“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是一正一反。
我们再分析这二句话:“此生则彼生”。我们说一切法它要生的话,前面那个因生了,然后它才能生出来;那么反过来说,前面一个——它的因缘不生的话,它也不能生,那么这里我们说破什么呢?破前面所说的不平等因,或者是非因即因,也叫常因论。就是说世间上总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执着一个最基元的第一性的东西,能够产生一切,它本身是不要人家生出来的,而它可以生出一切万物,像上帝、大梵或者说唯物论的物、或者说唯心论的精神,它们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要人造的,但是它可以创造一切,一切世界的万物都是由这个东西产生出来的,这个叫不平等因,也叫常因论,因为这个因是常的,它不要创造的,其他的东西都要人家创造的,所以不平等,那么不平等因也好,常因论也好,这些话就破掉了。“此生则彼生”,你要生,决定前面的东西生了,你才生得起来;如果前面不生,你也生不起来,那么你前面这个一直是个常因,它永远有的。那么你前面,它要是没有因的话,你根本不会有,你生不起来的,你前面必定也有因,从这一句话就把常因破掉了——你自己不要人家创造,能创造一切,没有的。一切法都是靠人家生了它才生得起来,如果人家不生你就生不起来,那么你这个法是不要人家生的,在缘起里边讲不通。这是破常因论。
那么“此有则彼有”,一切法的存在,有,存在,决定由其他的因缘存在而有的,没有无中生有的。我们说三个束芦,它能够站起来,决定因为靠其他才站起来。如果不靠,前面是没有的话,你自己决定生不起来,不能存在的,那么这个破无因论。有的人就是说,一切法没有因的,它就是偶然性,它自己碰到这个机会,就产生这么一个果,碰到那个机会就产生那个,没有一定的因果好推的——这个就是不存在了。我们说凡是存在的东西必定有一个东西作它的前提,前提存在了,才有它存在,如果前面没有个前提存在的话,它不能存在。那…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