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三法印跟那个实相印实际上是一个,理论上是一个,实践上也是一个,因为理跟事不能分开的,既然理上是一个,行持上决定也是一个东西。这里我们时间还有一点,我们引证一下,《大智度论》里边有一句话,“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无作就是无愿,“行是法时,得解脱,到无余涅槃”,就是证到实相了,“以是故名解脱门”。那么《仁王护国经》里边有,“此”就是指三个解脱门,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的根本。菩萨摩诃萨从开始发心到最后成佛,一切修行的根本——三解脱门。
佛弟子证得涅槃,不过是显出诸法实相。我们要证涅槃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知道了,那就是六祖大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等,这一套就是证到实相的一种说法。本来的诸法实相就是本来面目,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如此,证到它就证道了,我们要证到的不是另外创造一个清净的干净的不生不灭的东西,就是一切法本来就如此。就是我们没有智慧证不到,将来我们证到了,就是还它一个本来面目。禅宗里边最欢喜说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在法相里边就是诸法实相,就是这个东西,也就是说缘起性空那个东西。
今天我们基本上把三法印讲了一下,那么这样子把原始佛教的几个重要的理论法相都讲了,下一次我们要讲部派佛学了。部派佛学理论性没有那么多,但是事上比较繁复、繁琐,我们想讲得略一点,在必要的地方,部派佛学为什么要讲呢?就是讲《俱舍》有关的地方,仔细一点,有几个跟《俱舍》关系不大的,我们就稍微快一点,总的来说,我们想在半个月左右讲完了,接下去讲《俱舍》。这是个《俱舍》的开场白,也就是说为《俱舍》的学习打好更好的基础,使学《俱舍》的时候能够更明确更深入,可以得到这个效果。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六讲
学法的态度与方法
昨天有人提一个问题,我们在讲问题之前,先谈一个学习的问题,学习态度的问题。以前我们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就是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这里有没有我们不敢保险,但是我提一提,使大家可以有所警惕,不要走他的偏路。以前就是有的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收获不大,但是又要表示自己好象高人一等,他既然成绩不如人家,又要抬高自己,怎么办呢?就是装作自己不太用功,在看旁的书,这样子说起来我没有集中精力来搞这个,所以稍微不如人家一点,要我用功起来呢,那远远地超过人家。这种心是我慢的表现,总是我要超过人家,即使不如人家还要想一个办法超过人家,就是故意翻翻旁的书,这是一种。还有另外一种也差不多的,他自己不如人家,他想我这一方面赶不上人家,我其他方面要超过人家,那也是采取这个方法,“你看你们学这个,我另外看一本书,你们说的我答不来,我说的你们也答不来”,那么这样子来搪塞。我们以前就有,我们在讲《俱舍》,大家讨论《俱舍》的时候,有的人就在看因明,他因明里边记了两个名字来吓唬人家,“怎么怎么”说两个名字,人家说,“哦,这个我们没有学过”,好象他懂了很多,实际上问问他看你因明到底懂不懂?什么也不懂。这一种就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是学习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而根子,都是烦恼、我慢,总是要超过人家,不想低于人家。我说,差一点没有关系嘛,努力学习就可以了,你要这样子那就是把自己进步挡住了,表面上世间上看起来好象你不是很差,你是有其他原因,实际上这个原因是不成其为原因的。那就是赶快赶上去可能还来得及,如果你永远这样子装模作样地搞下去,那就完了,学习的成绩就没有了,那么这是不好的一个方面。好的一方面当然也有,就是学习上师的方法,把自己其他的杂书都交出来了,一门一意地专门攻这一科,这样子学习态度就正确了,不管你学习得怎么样,反正态度是对了,这个第一步是对了。
我们说毛主席的军事哲学,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你要攻一个城市的时候,用几倍的兵力来攻这个城,要攻决定攻下来的,所以说毛主席用了这个方式,解放战争开始他们的部队人数不多,又是武器不行,小米加步枪,结果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都是美国的最新武器配备的——打败了,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原因。打的时候,你这个城驻的兵是五万,我来个十五万,决定把你打下来,这样一个吃一个。最后,虽然蒋介石有那么多的兵,但是从每一个战役来说,他的兵都不如共产党的兵,所以说每一次都是共产党打胜,最后瓦解了,解放了。
所以我们学法也要采取这个方法,把一切精力集中在搞这一门,这一门搞通了,说个老实话,佛教里边都是通的,一门通了,其他的也会通。如果你这一门是马马虎虎的倒懂不懂的,其他的决定也是倒懂不懂马马虎虎的,人家问起来一问三不知,你在不懂的人面前可以背很多法相名词出来,但是真正内行的人问你二句话,你哑掉了。这样子学习,不起效果,我们说不要走这样的路,这个是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端正,学习的效果决定提高,态度不端正的话学习的效果决定是低落,这个是没有话说的。
那么我们今天先把一个问题解答了。昨天我们说讲课的时候有一句话,因为发挥其他的没有讲出来,有人提了,就是说八正道里边,他说,最后一行,“以上八支,正见为主体,是道亦道支,余七唯道支非道,总是无漏,不取有漏。”八正道里边,完全是讲无漏的,有漏的不在里边。那么这一个问题在正见是道,也是道支,其余七个是道支不是道,这个实在不懂。其实这个很简单,八正道这个道,主要的就是指正见,无漏的见,那个缘起性空的苦集灭道的四个谛的见,这个是正见,整个的八正道,以这个为主。从这个正见发生出来的思惟——正思惟,发出来的话——正语,发出来的业——正业,它的养命的方式——正命,它的用功努力——正精进,它的念头——正念,它的得到的定——正定,所以说整个八正道都是用正见为体而产生的,所以说整个的道就是正见。那么这个道主体是道,但是道的支分,我们说一个主一个支,支分就是配合这个主体的,那么这个叫道支。那么我们说,从整个的八正道来说,整个的主体的道就是正见,但是八个支分当中,它又是一支,所以说它又是道支。其他的七个只能是道支,不能说道——因为它真正的道就是正见——它是八个道里边的一个支分,是道支,不叫道。这个话也是很简单,一个是主体是道,道的支分,那么有八个,所以正见又是道又是支分,其他七个是道的支分,不是道的主体。这个问题解决了,很简单。
八正道与见道(续)
下边,就是有人要求把昨天的讲义稍微再解释一下,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昨天抄的略略地讲一下。我们说八正道,昨天讲了有部认为八正道是见道这个时候修的,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因为八正道有很多地方跟见道是相似的,至少指了六点,我们把这六点拿出来看一看。
第一,快,“见谛道,速疾行故”,我们见谛的时候是很快的,就是十五个刹那把所有见道断的烦恼——八十八使,跟要见的四谛,都在十五个刹那见到了。一个刹那的时间那是极短极短,可以说想象不出来;那么具体地说,一个很有力的人弹指,那很快了,一个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个还是粗的,真正的刹那就是一个法它的生灭这么一点点时间叫一刹那,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用钟表来量都量不出的小时间,一共这么十五个刹那,见道的事情就完成了,那就是很快。那么八正道以一个轮子来比喻,一个轮转起来也是很快的,我们说其他的东西跑路是慢,我们走路很慢,你装了两个轮子——自行车就快得多了,如果四个轮子——汽车就更快了,如果更多的轮子——火车,又快了,如果你在前面旋螺,飞机那更快,所以说这个轮子是表示快的。那么这个第一个快,八正道这个轮子它转起来很快,跟见道的速度快有相像的地方。
第二个,我们说见道有舍有取,什么舍?先是观苦谛,苦谛观好了马上观集谛,集谛观好了又观灭谛,舍一个取一个,舍一个取一个,那么这个轮子转的时候也是,这个地本来挨到这个地的,马上把它舍掉往前面滚过去,前面的再放掉,再往前滚过去,有取有舍,这是轮子行动跟见道有相像的地方,第二个。
第三个,降未伏故,我们说见道的烦恼有八十八种,叫八十八使,这八十八使烦恼在十五刹那里边全部断完,同时,四谛的道理在见道十五刹那里边全部地看到,本来没有断的就在这个很快时间断掉了,本来没有见的在这个时间见到了,所以降未伏故,过去没有伏的没有见的这个时间把它降伏,把它见到,就是说轮子滚过去的时候,路上的障碍本来是顶住的,它轮子很大很重,一下子压过去,把它降伏。
第四,“镇已伏故”。已经伏住的已经摧伏的永远不能再生。见道,见了之后,见道的烦恼断了之后,不会再退了。我们说,尽管部派里边说阿罗汉要退什么什么的,见道不退一般是都承认的。见了道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又迷掉了,那你修行白修了,见了又迷,迷了又修,那你怎么办呢,一般说见了道之后不会退的。所以说镇已伏故,凡是已经降伏的,永远镇压住,不会再起来了,这是跟见道一样。
第五个相像的,“上下转故”。轮子,我们看到自行车里边,毂一个,假使一个毂里边缚一个圈圈的话,当自行车蹬起来的时候,就看这个圈圈一上一下不断的在上下。我们说见道的时候,观四谛的时候,先把欲界的苦谛观好了,欲界的苦谛下的烦恼断掉了,马上就观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上界,色界无色界的苦谛观好了,烦恼断掉了,又马上下来观欲界的集谛,这样子欲界集谛观好了,又观上面的集谛,这样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跟轮子转的时候这个一上一下一样,所以这就是第五个相像的地方。
第六个,一个轮,它的结构我们说主要是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毂,中间那个轮毂,是中心部分——轮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