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26

  ..续本文上一页前面没有因的,后面产生了果,不可能的。

  所以说“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里边就可以把很多哲学上的错误的理论推翻,这个在辩论的时候是一个最大的武器。那么我们要掌握了这个东西,可以说常胜将军,打不败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摧得垮,缘起性空是摧不垮的。但是这个东西我们说是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呢?我们所理解的只是文字上比较肤浅的,或者稍微透过文字意义上掌握一点,真正能够证到缘起性空,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见道了。宗大师他在学佛了很多年之后,才理解了性空的道理,做了个《缘起赞》。这个大家都知道,很有名的《缘起赞》,那么他这个是真正彻底地把缘起证到了,明白了。当然,我们虽然不能明白,也可以把它大概的样子学一点,心里有数,这是将来证到缘起性空的因,如果你现在没有理解的话,将来就证不到。

  

  修行的错见

  我们说佛教不是迷信,不要说我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什么都不想就会开悟——不会的。要开悟先要把这个道理理解,踏踏实实而且不动不摇地理解了,然后从定中去修它,才能证到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你就是禅定再深,证到的就不是这个东西;你理解假使是错,那么你证到的也是错,这个因果是不谬的。所以不要看到禅定里边可以产生一切的功德,禅定产生一切功德还要靠你前面的那些正知正见修的,才能够通过禅定证到。如果你前面的理解、胜解没有正确的话,通过禅定——这个也很简单,我们说泥巴做一个坯子,它当然是不牢固的,摆在窑里一烧,那么烧的瓷器陶器出来了,很坚牢,什么水倒进去不会化掉了。但是这个坯子你要做得好,如果坯子不好——这个定就是窑——你窑里烧出来固然坚固,但是你坯子是个坏坯子,烧出来的瓷器陶器也是坏陶器,不伦不类的。如果你坯子做得端端正正的,假使塑一个观音菩萨像的坯子,那你烧出来之后就是很庄严的菩萨像。所以这个在修定之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道理在宗大师的《广论》的后边,毗钵舍那那一章讲的,再三地辩这个问题,就是当时错见的人不少。不要说我们现在未法时期的汉地,就是在宗大师那个时期在藏地,这个错见的人也不少不少,所以再三地辩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走这条路。我们也碰到好多了,年轻人很好很用功,也能吃苦也想修行也想证道,就是不想学法,两个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不思善不思恶,开悟了,开悟了之后,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便宜得很”——没有的!不可能的!除非你过去已经把无漏种子下得很多了,这一辈子,那么你通过禅定力量把前面的坯子全部造好了,产品出来了,这是有的。但是你过去生坯子没有造,你这一辈子单是窑拼命烧、烧、烧、烧,烧得你窑飞红,你里边还是空窑,没有东西出来,这个也很简单的道理。

  但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肯相信,一定要什么都不学,就是闭了眼去参。他参也参不来啊,就这么样子呆呆地坐在那里。坐在那里他认为有好处,好处有没有?只要是你心定下去修止,修止,身体是有一些变化,也能得到一些境界,大概是都相当微妙。但是尽管你定的境界很好,哪怕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参访的,哪怕你修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最高的禅定,再高没有了,有什么用呢?没有智慧,不能出生死。非想非非想天——那个时候有个郁陀兰夫,他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因为他修定的时候,感到鸟在叫,它讨厌,鱼在跳,它打闲岔,他心里起个坏念头,将来要把它们吃掉。结果这个念头在里边,后来生到非非想天,生去了。生去了后,八万四千大劫的时间过了之后掉下来,堕了飞狸之身,上空吃鸟,下水吃鱼,就是那个飞的狐狸,狸。那么这样子你反而堕了畜生道,所以说,不解决问题。

  我们说修行一定要智慧,再三说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觉,就是智慧、觉,没有智慧觉不了。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不学的话,你说眼睛闭起来,智慧不会凭空而来的,一切法都是缘起法,没有因就没有果,智慧的因没有——什么智慧的因?闻思修这三个慧。你先要闻慧,听法,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惟,然后定中去修——修慧,然后你这个无漏智慧才出来。你如果没有这个前面的因的话,后头的无漏慧,般若的智慧来不了,所以说这个见一定要巩固地把它生起来,那你才可以把佛教里面的道理认真地学习,否则的话学也可不学也可,“反正我将来得了定之后就会什么都知道”。也有说“我这辈子学不了,下辈子我们生到西方去再学好了”,这个当然可以了,你到西方去还是要学,那么你不如现在空在那里先学起来,到西方去那个品位还高一点,成佛快一点不是更好嘛。所以说我们要鼓励大家学,佛也再三说,多闻多闻,赞叹多闻、多闻比丘,这么样子。

  我们今天就把原始佛学的要点基本上都讲完了。下面就是部派的佛学了。

  

  甲三、部派佛学时期

  部派佛学,我们重点是有部跟经部。那么为了将来学唯识,当然是把瑜伽跟中观也略略提一下,等于说提一个纲领。现在我们接下去是《俱舍》,也是重点在有部的,但是因为要写一个讲义,不得不照顾全面,所以把其他的也完整的写了一点,但是我们学的时候有重点。

  乙一、概论

  第二次结集

  部派佛学时期,第二。释迦佛涅槃一百年后,佛教的僧团出现了明显的分裂。这大约从西元前三百七十年起,到大乘佛学开始流行的西元后一百五十年前后,大概中间有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间佛教的学说,我们一般研究的人就叫它为部派的佛学。为什么叫部派佛学呢?因为一百年之后呢,僧团里边产生了部派,原来是一味的原始佛教,到这个时候产生了很多的宗派,所以叫部派的佛学,因为一派一派不一样了。

  在这五百年间,佛教的内部分化是相当厉害的,先是上座部、大众部两部,慢慢的分了十八部。上座部里边大概又分了十二部,大众部又分了八部,那么一共是二十部。二十部就是连原来的上座、大众根本两部,支末的十八部,一共是二十部。就是从大众部里边又分了一些,从上座部里边又分了一些,那么一共分了十八部,加上原来的大众、上座,一共二十部。这还是一个大概数,其实也不一定是死板板的二十,大概是这个数目。

  那么怎么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在摩揭陀国尸修那伽王朝最后”--这个摩揭陀国,国家,这个佛教史也有,尸修那伽王朝,是后来印度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最后一代的王叫黑阿育王,跟那个阿育王不一样。那个时候有一个地方叫吠舍离——某一个地方,就是吠舍离地方的比丘,他们违背了佛原来的教规,就出现了十个不如法的事情。哪十个呢?在《印度佛教史》里边有,但是我们这里有沙弥、有居士,这是讲比丘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仔细讲,这个最好是学了戒以后再讲。

  那么你们看到这个《印度佛教史》,它是写出来了,最好沙弥、居士不要去看它,这些都是戒律的事情,看了对你们不利。从严格的讲,没有受大戒的你看了比丘戒,将来不能受戒了,永远不能受戒。那么你还是盗法,不能看的东西偷盗看了。所以我想,因为现在的人不尊重戒律,把这些律上的东西都随便写出来了,那些律部的经书也随便摆在流通处那里大家可以请,有正知正见的或者经过有师承教授教诫有传承的,他知道这不能看。没有这些的,他就好奇,他是居士,他说我也通三藏,管你律藏准不准看,我偏偏看,我看了之后,三藏全了,要是律藏不看——二藏法师,毕竟还少一点,(笑)要三藏法师才行。那么要看,看了之后呢,倒楣了。第一个是犯盗法的罪,再一个你永远不能出家,这一辈子不能出家,所以说是对自己不利的。那么你三藏法师,这个律藏你没有经过僧团学习,你看看就懂了?不会懂的。所以说你不要看,反正这些都是想抬高自己。那么我们说这十个事情,里边有,比丘可以去参考。那么沙弥居士呢,劝你们最好不要看,这是律藏的事情。

  还有一个我要说一下,这本书他是——当然了,根据一些事实写的,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是也有他个人发一些议论。现在人的议论,有的时候他发的比较中肯的,有的时候他发牢骚一样的,他自己看着不满意,发了一大阵,实际上并不一定正确。所以说像现在人着的书——我们经常说这个话,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依据。要作依据的,南洲六庄严,或者说八大论师,这类的标准的书可以作依据,大祖师们的书也可以作依据,他们有修证的。现在人拿了个笔这样子写点文章的东西,参考参考可以,它有它的好处,对现在的根机能够比较接近一些。但是有些地方不要全部听他的,他的见解有些会错误。

  最明显的我们举一个,有人学佛法学得很好,但是对密法因为他没有学过,不理解,就谤密法。这个不但是我们汉地,斯里兰卡他们是根本上座部,他们对密法也不理解的,他们也有谤的,因为他们看了外相了,看了外相,认为我们佛教是清净出离的怎么搞这些呢,他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要说一些不大恭敬的话。所以说密法对不是那个根呢,我们要保密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把那些书给人家去看,不是那个密乘根机的你给他看,看了他当然要谤了,看了它不符合他们的教嘛。所以说现在不是有这个《密宗道次第》嘛,有人要请,没有经过上师许可最好不要看。你自己的灌顶上师许可了,他说你可以看了,那么你去看没有问题了;没有允许之前,你看了之后,就对自己不利。这一些本来都是磕了头请的书,不是拿几个钱可以请得来的,现在因为末法时期,一切都方便方便,但那个出下流。

  我们这里看看,吠舍离的比丘,违背原来的戒律,出现了十个事情。其中第一个就是受持银钱,银钱戒不受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就是一个耶舍比丘,他跑到一个吠舍离地方游化。到那个地方,看见他们在(食午?)的时候,每一个人坐在街上,前面摆一个钵,里…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