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面有水,居士把钱丢进去,他们也接受了。那么这些呢,他看了很不顺眼,怎么这个比丘受持金银呢?里边有一条戒不能受持金银的,他后来就跟他们讲了,有些居士也认为这个不如法,那么大家一讲呢就辩论起来了,那这个事情就是一下解决不了,甚至这一方面因为吠舍离比丘多,他们就把他驱摈了。

  这个耶舍比丘他不服气,他到他原来的——他那边是西方,他就约了很多大德高僧作代表,这一方面也请了很多的大德高僧,来开会,来讨论这个问题。那么结果是——所以说是西方的耶舍比丘对此反对,发生了争执,耶舍回去之后就反映了这个事情,那边一些长老就派了几个代表,这边也派了几个代表,大家来开会讨论这个事情,加以判决。结果最后讨论的结果认为,这个银钱等十条东西都是不如法的,不符合戒的。

  当时参加的僧人一共有七百个,为首的有九个人,都是很有名的大德高僧,那么结果开会开下来认为这个是不如法。这次开会,因为这个争执开了会之后,他们感到经律有重新结集一次的必要,使大家可以统一认识,为了把经律的内容进行统一认识,又用会诵的方法——根据迦叶尊者的那个方法,来做了一次结集,这是第二次的结集。因为参加的人有七百人,叫“七百结集”或者“七百人结集”。第一次是五百结集,五百个人。

  这次决议是根据少数的上座的意见。还有一些大众的不是上座的,他们不同意这个,他们就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开始召开了一个大会,也结集三藏,他们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经律。参加的有上万个人,毕竟是上座少了,所以说他们人数多,他们来个结集叫“大结集”,这样子就分了二部。

  上座部的那些大德高僧,他们认为是要持戒,所以说是“七百结集”,肯定了这十个是非法。但是大众部的,他们又依据了佛的话——就是佛灭度之后,小小的戒可以开——有这一句话,他们是认为这是小戒,可以开的。因为那时候,阿难尊者,佛说的那个话阿难尊者没有问哪些可以开。这个就混淆了,这个问题都是后来就搞不清楚了,有的主张这是小小戒,有的主张这是不能开,所以分了二部。从此上座、大众两部公开分裂,各行其是,这是第二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上一次我们出了题,这个大概你们要记住。是迦叶尊者为首,在王舍城毗波罗窟,结集的五百大阿罗汉,阿难集经藏,优波离集律藏,那么论藏有的说是阿难结集的也有说是迦叶尊者集的,这是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因为吠舍离比丘的十个非法的事情——耶舍比丘他就是到这个地方他看了不如法,结果引起争论,双方邀集了大德高僧,一同来讨论这个事情。结果七百个开会,经过七百人的讨论认为这个非法,又结集了一次七百人的结集。那么还有些、大多数人不同意这个决议的,他们另外去结集了一次三藏,叫“大结集”,那么分了二部。这个耶舍比丘有的地方说就是阿难的弟子,这个人是比较坚持原则的。这是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西元前三二七年,这是时间,我们大概知道就行了。希腊的亚力山大王一直侵略到印度,亚历山大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武力很强的国王,他们侵到印度去,那么印度里边他统治了一段时间,后来印度的人民他们产生了革命,把希腊人赶出去了,乘机把那时一个傀儡王朝——难陀王朝推翻了,另外建了一个新的朝代——孔雀王朝,统一了全印度。这个是历史背景,大概知道一下了。

  下边,重要的阿育王,这个阿育王是在佛教上很有名的,很有功勋的。在西元前二百六十年时,孔雀王朝里边出了一个阿育王,阿育王雄才大略,他的国家更加扩张了。阿育王是他父亲的第一百个儿子,他父亲有一百个孩子,他是最后一个。前面几个都长得很端正,他好象长得很丑,那么国王是不欢喜他,但是他能干有能力,最后是他得了王位。得了王位之后他的武力很强,国家的国土更大了,他到处占领土地,在某一个地方打得很惨,这是他东南角的一个国家,叫羯陵伽国。这个里边可能有的,你们以后去看看好了。这个国家很顽强,它是无论如何不投降的,打了之后双方牺牲都很惨重,大概有十万个人伤亡。就是对方羯陵伽国里边为了抵抗阿育王的侵略,它自己牺牲了十万个人,打死了。在古代打仗死了十万是不得了的事情,古代人口并不多的。所以说在印度一个小国家里边一个国家就牺牲十万,那么阿育王那边当然牺牲了很多。这样子杀了那么多人呢,阿育王心里感到战争的残酷,心里有所忏悔,他就皈依佛教了,成为一个受五戒的优婆塞,这是阿育王信佛的一个因缘。

  当然,从历史上这么写,实际上佛教里边写的还有其他因缘。那就是阿育王在扩张他的土地的时候,另外要对付那些政敌——就是反对他的人,属于反革命,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反革命——要对付那些人他就是用很残酷的手段,把他们致死。他就是做了一个城,专门叫人间地狱,那么要召集一个最残酷的人来管这个地方。那么他们找来找去找了个什么人呢?就发现有一个人,他公然地把自己母亲杀死了,而且毫无惭愧,毫无忏悔。这么个心肠硬梆梆的残酷的人,这个人他认为好,他的部下到处找就找了这个人来。

  这个人听了阿育王的命令之后很高兴,这个杀人的事情他最高兴了。要怎么杀好呢?他就是听这个寺院里边念经,念《地藏经》什么有地狱怎么怎么用什么刑罚他都听。他听,不是去念经、不是超度、也不是说积功德,他就是学那个地狱的残酷的刑罚,他也做起来,听到一个,哦!这样子做,他也做一个,那么各式各样的刑法都做,真是人间地狱了——造人间地狱。

  那么有一次有一个比丘他乞食跑到这个城里边来了,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人间地狱,他是外地来的,跑进来之后乞食。正在乞食的时候被他们城里狱卒抓住了,狱卒说你来了,关起来要不能走了。比丘说,“我乞食,我吃好了我要走的。”狱卒就说,“不行,我们这个城有个规矩的,只能进不能出,进来就是要死的”。这个比丘着急了,他说,“我为了要学道要修道才做比丘的,怎么才学了没有好久来乞食就马上要处死,还没有成道呢”。他就求他们,“那好、好,你们的规矩这样子也违背不了,求你们给我七天时间,让我迟七天处死”。这七天里边他就拼命用功,他也看到很残酷的事情了——书里边我大概记得这一些。

  (这个话我就要说了,以前我在南普陀、福建讲课呢,人、事情少,所以资料多。现在,第一,资料是没有,藏经也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的;第二,事情实在太多,不但要接待那些人,还有很多信,还有整个寺院的事情要管,还要动脑筋,外边怎么怎么跟他们再去打交道。所以说实在时间太少了,基本上新的资料是很难吸收,这些都是过去陈的,记忆里边有没有错也不知道,大概不错的说。)

  他关在里边就看到很残酷的事情,就是下油锅的、什么剥皮的等等各式各样的。有一个就是,宫殿里的宫女跟一个男的,因为他们两个稍微有一点点好象是互相亲密的表现,就到这个里边处理——叫到这个地狱里边。他们怎么处死呢?就是磨,一个磨豆腐的磨,很大,从磨眼里边把人丢进去,一磨就都是血水,骨头都成了粉,这样子残酷的。……

  (7B开始)里边所描写的地狱的痛苦的一些,那个人都把它照办了。那么这个就是苦,地狱的苦,我们说修行要观地狱苦,在《菩提道次第》不是嘛:下士道要观恶趣苦,观无常、观恶趣。那就是现实的恶趣的苦摆在他面前,这个力量很大,把他激发了,就在七天里边成阿罗汉了。成了阿罗汉之后,行了,他再不害怕了。

  七天到了,他们说“你该死了”。“死没有关系——死吧”,他说。“就下油锅”,烧得烫烫的把他摆进去。摆进去了,滚了很久,一开——他坐里边,结跏趺坐(笑)动也不动,没有事,皮肤也没有烂,人也不感到难受,气、呼吸也是很平稳。搞了半天,那个人弄不死他,各式各样的刑罚他死不了,没有办法了。

  这个新闻传出去,传到阿育王耳朵里,“噢,有这么一个事情啊”,他说我来看看。阿育王进来一看,看到这个比丘确实了不起,这么样子搞他也死不了的。阿育王本来他就是对这个打仗的残酷,心里本来是感到不大踏实,一看到这个比丘,很恭敬他。这个比丘也给他说法,说了法之后阿育王就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呢,阿育王就受了五戒,之后就是不杀生了,要解散这个城。哪知道阿育王以前请来的那个管城的魔王,他却是有野心了,他说,“大王你该死”,“为什么?”“我这个城是你亲自下命令的,只能进不能出,你既然进来了,你就不能出去了,你要死的。”阿育王那是很聪明的人,噢,你倒想造反啦?他就说,“对,进来的不能出去,我跟你哪个先进来?”——当然管城人先进来——“你先进来你先死”,一下下个命令把他烧死,把这个城就解放了。这个就是阿育王,他的传里边大概有这么一段。

  阿育王信了佛之后,他成了五戒的优婆塞。他对三宝非常尊敬,经常供养那些出家人,他造了一个寺院,叫鸡园寺,鸡园寺里边经常供养上万的僧人。因为他供养好,很多非佛教徒,外道也有,因为佛教兴了,阿育王尊重佛教,供养僧人,他们得不到供养了,他们衣食都有困难,也混杂在里边,穿了出家人衣服——这是最坏的,混到佛教里来破坏佛教,这是最麻烦的事情。他们就混在僧团里边弄得僧团不团结。因此重新又集结三藏,整理三藏。

  在他即位的十八年里边,集合了一千个人,这次人更多了,在他的首都华氏城里边,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整理了七部经典。这个是把它记下来了,以前是背诵,没有记的,没有文字的,这一次把它记下来了,这个是第三次结集。“从来合诵口传的教义至此才有成文的经典”。这次结集的主持人是目连子帝须,是化地部的,是上座部的一部。争论的问题,正面反面的意见都有五百条,那么一共是一千条…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