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有水,居士把錢丟進去,他們也接受了。那麼這些呢,他看了很不順眼,怎麼這個比丘受持金銀呢?裏邊有一條戒不能受持金銀的,他後來就跟他們講了,有些居士也認爲這個不如法,那麼大家一講呢就辯論起來了,那這個事情就是一下解決不了,甚至這一方面因爲吠舍離比丘多,他們就把他驅擯了。
這個耶舍比丘他不服氣,他到他原來的——他那邊是西方,他就約了很多大德高僧作代表,這一方面也請了很多的大德高僧,來開會,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麼結果是——所以說是西方的耶舍比丘對此反對,發生了爭執,耶舍回去之後就反映了這個事情,那邊一些長老就派了幾個代表,這邊也派了幾個代表,大家來開會討論這個事情,加以判決。結果最後討論的結果認爲,這個銀錢等十條東西都是不如法的,不符合戒的。
當時參加的僧人一共有七百個,爲首的有九個人,都是很有名的大德高僧,那麼結果開會開下來認爲這個是不如法。這次開會,因爲這個爭執開了會之後,他們感到經律有重新結集一次的必要,使大家可以統一認識,爲了把經律的內容進行統一認識,又用會誦的方法——根據迦葉尊者的那個方法,來做了一次結集,這是第二次的結集。因爲參加的人有七百人,叫“七百結集”或者“七百人結集”。第一次是五百結集,五百個人。
這次決議是根據少數的上座的意見。還有一些大衆的不是上座的,他們不同意這個,他們就在另外一個地方也開始召開了一個大會,也結集叁藏,他們用會誦的方法,另外訂正經律。參加的有上萬個人,畢竟是上座少了,所以說他們人數多,他們來個結集叫“大結集”,這樣子就分了二部。
上座部的那些大德高僧,他們認爲是要持戒,所以說是“七百結集”,肯定了這十個是非法。但是大衆部的,他們又依據了佛的話——就是佛滅度之後,小小的戒可以開——有這一句話,他們是認爲這是小戒,可以開的。因爲那時候,阿難尊者,佛說的那個話阿難尊者沒有問哪些可以開。這個就混淆了,這個問題都是後來就搞不清楚了,有的主張這是小小戒,有的主張這是不能開,所以分了二部。從此上座、大衆兩部公開分裂,各行其是,這是第二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五百結集,上一次我們出了題,這個大概你們要記住。是迦葉尊者爲首,在王舍城毗波羅窟,結集的五百大阿羅漢,阿難集經藏,優波離集律藏,那麼論藏有的說是阿難結集的也有說是迦葉尊者集的,這是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結集,因爲吠舍離比丘的十個非法的事情——耶舍比丘他就是到這個地方他看了不如法,結果引起爭論,雙方邀集了大德高僧,一同來討論這個事情。結果七百個開會,經過七百人的討論認爲這個非法,又結集了一次七百人的結集。那麼還有些、大多數人不同意這個決議的,他們另外去結集了一次叁藏,叫“大結集”,那麼分了二部。這個耶舍比丘有的地方說就是阿難的弟子,這個人是比較堅持原則的。這是第二次結集。
第叁次結集
西元前叁二七年,這是時間,我們大概知道就行了。希臘的亞力山大王一直侵略到印度,亞曆山大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武力很強的國王,他們侵到印度去,那麼印度裏邊他統治了一段時間,後來印度的人民他們産生了革命,把希臘人趕出去了,乘機把那時一個傀儡王朝——難陀王朝推翻了,另外建了一個新的朝代——孔雀王朝,統一了全印度。這個是曆史背景,大概知道一下了。
下邊,重要的阿育王,這個阿育王是在佛教上很有名的,很有功勳的。在西元前二百六十年時,孔雀王朝裏邊出了一個阿育王,阿育王雄才大略,他的國家更加擴張了。阿育王是他父親的第一百個兒子,他父親有一百個孩子,他是最後一個。前面幾個都長得很端正,他好象長得很醜,那麼國王是不歡喜他,但是他能幹有能力,最後是他得了王位。得了王位之後他的武力很強,國家的國土更大了,他到處占領土地,在某一個地方打得很慘,這是他東南角的一個國家,叫羯陵伽國。這個裏邊可能有的,你們以後去看看好了。這個國家很頑強,它是無論如何不投降的,打了之後雙方犧牲都很慘重,大概有十萬個人傷亡。就是對方羯陵伽國裏邊爲了抵抗阿育王的侵略,它自己犧牲了十萬個人,打死了。在古代打仗死了十萬是不得了的事情,古代人口並不多的。所以說在印度一個小國家裏邊一個國家就犧牲十萬,那麼阿育王那邊當然犧牲了很多。這樣子殺了那麼多人呢,阿育王心裏感到戰爭的殘酷,心裏有所忏悔,他就皈依佛教了,成爲一個受五戒的優婆塞,這是阿育王信佛的一個因緣。
當然,從曆史上這麼寫,實際上佛教裏邊寫的還有其他因緣。那就是阿育王在擴張他的土地的時候,另外要對付那些政敵——就是反對他的人,屬于反革命,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反革命——要對付那些人他就是用很殘酷的手段,把他們致死。他就是做了一個城,專門叫人間地獄,那麼要召集一個最殘酷的人來管這個地方。那麼他們找來找去找了個什麼人呢?就發現有一個人,他公然地把自己母親殺死了,而且毫無慚愧,毫無忏悔。這麼個心腸硬梆梆的殘酷的人,這個人他認爲好,他的部下到處找就找了這個人來。
這個人聽了阿育王的命令之後很高興,這個殺人的事情他最高興了。要怎麼殺好呢?他就是聽這個寺院裏邊念經,念《地藏經》什麼有地獄怎麼怎麼用什麼刑罰他都聽。他聽,不是去念經、不是超度、也不是說積功德,他就是學那個地獄的殘酷的刑罰,他也做起來,聽到一個,哦!這樣子做,他也做一個,那麼各式各樣的刑法都做,真是人間地獄了——造人間地獄。
那麼有一次有一個比丘他乞食跑到這個城裏邊來了,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人間地獄,他是外地來的,跑進來之後乞食。正在乞食的時候被他們城裏獄卒抓住了,獄卒說你來了,關起來要不能走了。比丘說,“我乞食,我吃好了我要走的。”獄卒就說,“不行,我們這個城有個規矩的,只能進不能出,進來就是要死的”。這個比丘著急了,他說,“我爲了要學道要修道才做比丘的,怎麼才學了沒有好久來乞食就馬上要處死,還沒有成道呢”。他就求他們,“那好、好,你們的規矩這樣子也違背不了,求你們給我七天時間,讓我遲七天處死”。這七天裏邊他就拼命用功,他也看到很殘酷的事情了——書裏邊我大概記得這一些。
(這個話我就要說了,以前我在南普陀、福建講課呢,人、事情少,所以資料多。現在,第一,資料是沒有,藏經也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有,幹幹的;第二,事情實在太多,不但要接待那些人,還有很多信,還有整個寺院的事情要管,還要動腦筋,外邊怎麼怎麼跟他們再去打交道。所以說實在時間太少了,基本上新的資料是很難吸收,這些都是過去陳的,記憶裏邊有沒有錯也不知道,大概不錯的說。)
他關在裏邊就看到很殘酷的事情,就是下油鍋的、什麼剝皮的等等各式各樣的。有一個就是,宮殿裏的宮女跟一個男的,因爲他們兩個稍微有一點點好象是互相親密的表現,就到這個裏邊處理——叫到這個地獄裏邊。他們怎麼處死呢?就是磨,一個磨豆腐的磨,很大,從磨眼裏邊把人丟進去,一磨就都是血水,骨頭都成了粉,這樣子殘酷的。……
(7B開始)裏邊所描寫的地獄的痛苦的一些,那個人都把它照辦了。那麼這個就是苦,地獄的苦,我們說修行要觀地獄苦,在《菩提道次第》不是嘛:下士道要觀惡趣苦,觀無常、觀惡趣。那就是現實的惡趣的苦擺在他面前,這個力量很大,把他激發了,就在七天裏邊成阿羅漢了。成了阿羅漢之後,行了,他再不害怕了。
七天到了,他們說“你該死了”。“死沒有關系——死吧”,他說。“就下油鍋”,燒得燙燙的把他擺進去。擺進去了,滾了很久,一開——他坐裏邊,結跏趺坐(笑)動也不動,沒有事,皮膚也沒有爛,人也不感到難受,氣、呼吸也是很平穩。搞了半天,那個人弄不死他,各式各樣的刑罰他死不了,沒有辦法了。
這個新聞傳出去,傳到阿育王耳朵裏,“噢,有這麼一個事情啊”,他說我來看看。阿育王進來一看,看到這個比丘確實了不起,這麼樣子搞他也死不了的。阿育王本來他就是對這個打仗的殘酷,心裏本來是感到不大踏實,一看到這個比丘,很恭敬他。這個比丘也給他說法,說了法之後阿育王就皈依叁寶。
皈依叁寶呢,阿育王就受了五戒,之後就是不殺生了,要解散這個城。哪知道阿育王以前請來的那個管城的魔王,他卻是有野心了,他說,“大王你該死”,“爲什麼?”“我這個城是你親自下命令的,只能進不能出,你既然進來了,你就不能出去了,你要死的。”阿育王那是很聰明的人,噢,你倒想造反啦?他就說,“對,進來的不能出去,我跟你哪個先進來?”——當然管城人先進來——“你先進來你先死”,一下下個命令把他燒死,把這個城就解放了。這個就是阿育王,他的傳裏邊大概有這麼一段。
阿育王信了佛之後,他成了五戒的優婆塞。他對叁寶非常尊敬,經常供養那些出家人,他造了一個寺院,叫雞園寺,雞園寺裏邊經常供養上萬的僧人。因爲他供養好,很多非佛教徒,外道也有,因爲佛教興了,阿育王尊重佛教,供養僧人,他們得不到供養了,他們衣食都有困難,也混雜在裏邊,穿了出家人衣服——這是最壞的,混到佛教裏來破壞佛教,這是最麻煩的事情。他們就混在僧團裏邊弄得僧團不團結。因此重新又集結叁藏,整理叁藏。
在他即位的十八年裏邊,集合了一千個人,這次人更多了,在他的首都華氏城裏邊,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整理了七部經典。這個是把它記下來了,以前是背誦,沒有記的,沒有文字的,這一次把它記下來了,這個是第叁次結集。“從來合誦口傳的教義至此才有成文的經典”。這次結集的主持人是目連子帝須,是化地部的,是上座部的一部。爭論的問題,正面反面的意見都有五百條,那麼一共是一千條…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