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這次主要的辯論,是辯論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爲什麼?我們說在佛教的部派裏邊,有一部很特殊,叫犢子部。他們公開承認有補特伽羅,那麼《俱舍論》的後邊,在第九品——頌就有八品,論裏邊有第九品,專門是無我品,就是專門對犢子部展開的辯論。那麼其他的部一般都是說一切法是人無我,這是全部承認的,那麼補特伽羅無我是都承認的,但這一部說補特伽羅是有的。那麼其他各派雖未公開承認,卻默許,這個默許不是真正的允許它——這個我們將來講《四宗要義》的時候要講,每一個部派他們認爲補特伽羅無我後邊都有一個東西,都不是像中觀一樣的徹底是空,都有一個東西在後頭,所以說這個默許。帝須堅決反對,並自作《論事》(一本書)一千章,駁斥那些邪說。

  這個第叁次結集是根據南傳的,北傳的是另外一回事——北傳的是《大天五事》。《大天五事》這本書也有——這本書有呢,我希望居士不要看,沙彌最好也不要看,比丘可以看一看。但是要知道大天五事是有兩個說法,這裏是根據第一個說法,說大天是一個五逆不道,犯了叁個逆的事,他有五個事情,說自己——他是因爲自己已經證了阿羅漢了,但是有五個事情一直懷疑,他就說了一套。這是否定他的。但是就在《瑜伽師地論》的一個傳記裏邊窺基大師有記載這個事情,正面的,肯定他的,說是冤枉的——那些人就是部派之間的鬥爭,故意汙蔑他,說了這麼一個說法。那麼在我們的《異部宗輪論》,大家發了,這裏邊講得特別仔細,大天五事,比丘可以看看。但是要知道,這個大天五事是部派的不同裏邊,對方反對派寫的東西,是汙蔑他的,那麼真正大天五事不一定是這麼一個事情。這個《瑜伽師地論》的一個傳記裏邊有這一段,是否定這個文的。

  以後我們資料有呢,最好是複印下來給大家看一看,不要執了一邊去。因爲一般的印度佛教史也好,還有《異部宗輪論》也好,也包括《大毗婆娑論》,都是否定大天的,所以對大天的五事說的很刻薄。我們要知道這是部派鬥爭之間的一些過分的話,不一定是那麼回事情。那麼時間也很多了,有些兩方面的意見我們都要看一看,不要偏了一邊,大天五事我們就不准備細講。那麼《異部宗輪論》也好,這部《印度佛教史》也好,都寫得有,《異部宗輪論》寫得很多。我希望沙彌跟居士不要看,看了對你們不利。那現在的佛教史不管了,他都寫出來了,這個我的看法不太好。所以說,我們編這個講義的時候,第叁次結集是用南傳的,沒有用北傳的,也是避免一些對大天有所汙蔑的事情,有些人不要去——沒有看到最好,真當你受了比丘戒參考參考也可以。

  

  第四次結集

  一共四次結集。西元一世紀的時候,印度有個貴霜的翕候,翕候就是將軍,這是印度話,名字叫貴霜,他也是自己創立了一個王朝,叫貴霜王朝。他控製的地方——西北印度。他第叁代的國王叫迦膩色迦,這是很有名的,他雄才大略,能力很強,他也是信佛的,他學那個過去的阿育王一樣,大興佛教。他的首都在犍陀羅——這是《俱舍》裏摘下來的文,因爲他是信佛的,也每天、經常供養僧,請大德高僧來受供。他有一天請僧人到宮殿供養的時候,那麼很多大德高僧,他就去問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他供養的僧——因爲部派佛學的時候,什麼部的都有,他問這個,回答的是這樣子說,問那個,回答又是那麼說——“這個東西一樣的問題怎麼回答的不一樣呢?”“王甚怪異”。這個國王很奇怪,就問他的脅尊者——脅尊者等于是他的國師那麼一個人,很尊重他(尊者)的。

  脅尊者我們介紹一下。這一位尊者,他是年老出家的,他是差不多快八十歲才出家,那些一些年輕的就笑他了,說,“你都那麼大年紀了,人家出家要麼精通叁藏,要麼是斷煩惱成阿羅漢等等,你現在八十歲快了,你怎麼學也學不來了,學阿羅漢你修禅定這個身體老了也不行了”,都譏笑他。這個脅尊者很有志氣,他說,“我假使這一輩子不通叁藏,不證羅漢那麼我就不睡下去,就不睡覺”。釋迦牟尼佛說“我假使不證到道,我不起來”,他說“我假使不通叁藏不證阿羅漢,我就不休息”,就是脅不著地,就是盡在這裏修。這樣子用功的話,果然精通叁藏,于是證得阿羅漢果,這樣子脅尊者名聞很大了。

  那麼這個迦膩色迦王很恭敬他,就請問他了,他說,“怎麼我問的問題,各大德高僧說的回答都不一樣呢?”脅尊者就告訴他,“這是部派的不同,各有各的觀點,立場不一樣”。那麼國王就說了,“那麼多部派裏邊說的,哪一部說的說法最好啊?”脅尊者推崇有部,說有部最好,因爲那個時候有部的組織最嚴密,理論最精,所以他就推崇有部。

  那麼迦膩色迦王,他爲了興隆叁寶,就發起結集有部的叁藏。既然有部最好,就把有部叁藏結集起來,大家就通行這個東西,學這個東西。他就選一個地方,就是環境最好的迦濕彌羅,作爲結集的地方,也要召集五百大阿羅漢,推世友爲上首,詳審叁藏,裁正異說——把叁藏裏邊,五百個人互相地研究,仔細地審定,不對的不要它,把好的保留下來,造了一共叁十萬個頌。第一個十萬頌解釋素怛纜藏(經藏);第二個十萬頌解釋毗奈耶藏(律藏);最後十萬頌解釋阿毗達磨藏。那麼經藏的十萬頌跟律藏的十萬頌沒有翻過來,現在印度本土也沒有了,而解釋論藏的十萬頌已經翻過來了,就是玄奘法師翻的《大毗婆娑論》,那我們翻過來是二百卷,很多。那麼這一次結集的叁藏就是有部的叁藏,也就是結集叁藏的第四次。

  佛教曆史上結集叁藏一共有四次,到以後就沒有了,重新結集的事情就沒有産生過。那麼這裏,我們到現在爲止,四次的叁藏結集都講過了,那麼你們就是要把這四次的內容要點記住,第一次結集叁藏什麼原因、什麼地方、哪個爲首、多少人;第二次結集叁藏什麼原因、在什麼地方、哪些爲首、有多少人;那麼第叁次、第四次都一樣,心裏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是佛教裏邊重大的事情,要知道的。

  這個裏邊我們再補充一點,就是《俱舍》上的說法。當時的,也可以說佛教的盛,迦濕彌羅,爲什麼他要選迦濕彌羅來結集呢?因爲這是要牽涉到前面的阿育王的事情了。當時阿育王裏邊因爲大天五事起鬥爭,相信大衆的人多,那麼上座阿羅漢他們雖然反對,因爲人少,人少嘛只好他們取籌。不是你們聽那個日常法師講《廣論》,他說破壞佛教有兩個東西,最麻煩的:一個是相似佛教——講的教都是佛教的話,但是反佛教意義的,相似佛教,這是破壞佛教最厲害的;另外一個是取籌,當有了爭執的時候,取籌就是少數服從多數,那麼有的時候真理在少數人手裏,那就是多數的人他們錯的意見也就可以成立了,所以這兩個東西是對佛教不利的。那個時候因爲他們爭論也爭得很凶,結果也只好采取取籌的辦法了。取籌的辦法,當然大衆部的人多,那麼上座阿羅漢就提出他們要走了,不跟他們,不能在一個地方和,見不同,他們要走。那麼阿育王聽見他們上座的有五百個人要走——當然還有些人附和他們的,比丘裏邊相信上座的也有不少,一起要走——他就故意要試他們:你們說你們是上座阿羅漢,你們要走,我就看看你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沒有修證。他就說,“好,你們要走可以,我就送你們走。”他用一個船送他們走,破的,爛船,這個船開到河的中間慢慢沈下去了。沈下去之後,這五百阿羅漢有神通,把同船相信他們的人一下飛到天上,飛到迦濕彌羅去了。這個就是預先點出迦濕彌羅是聖者的地方,那麼後來的迦膩色迦王就選擇了迦濕彌羅,作爲結集叁藏的地方。

  那麼當時佛教很盛,他們就召集大德高僧共同結集叁藏。應召來的人多得不知其數,後來看哪要那麼多,怎麼結集呢?成千上萬的。就限製,聖者留下,沒有證道的就是沒有見道的凡夫僧退出;留下的還是不得了,再提出初果的退下,二果的留下,二果以上的留下,還多;最後提到阿羅漢留下,非阿羅漢的回去,結果還多得不得了;最後是有叁明六通的阿羅漢留下,其余的阿羅漢沒有叁明六通的也退下,精通叁藏有六通的留下,這樣留下來四百九十九。四百九十九個他們要想跟第一次結集叁藏一樣五百人,要兜五百,那麼五百這個人到哪裏找呢?那時候世友尊者很有名望,那麼大家想請他來。請他來呢,這四百九十九個阿羅漢就不大滿意:他還是凡夫,沒有證阿羅漢,我們都是阿羅漢,你已經把阿羅漢都減掉了,怎麼把他請進來啊?

  那麼這樣子,世友尊者他就當衆地這麼宣布,他說,“阿羅漢你們不要看那麼稀奇,我要證阿羅漢很容易,我把這個線團子丟上去,這個線團沒有到地我馬上證個給你看”。結果他一說,把線團一丟——線團丟上去,天人看了著急了“世友尊者是彌勒佛以後成佛的大菩薩,如果他真正證了阿羅漢那就行了,這個就不能成佛了”。那麼天上人馬上把這個線球接住,掉不下來了,掉不下來他阿羅漢就沒有證,他也是體驗到天人的意思,他就沒有證阿羅漢。但是那些其他四百九十九個阿羅漢看了之後,他們才慚愧:哎呀,原來這一個大菩薩,他們以爲他好象——開始是輕視他了。那麼就共推他做結集的上首,這是第四次結集。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七講

  我們把印度佛教史上的四次結集基本上都講了。那麼它的特征,第一次是迦葉尊者帶頭的;第二次是耶舍比丘;第叁次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南傳的,一個是北傳的,我們這裏寫的是用南傳的一個說法,帶頭的是目連子帝須,主要的辯論是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第四次結集,這個叁藏,單是有部的叁藏,不是總的。所以說這四次都有它特殊的地方。

  

  部派的分裂

  下邊,我們開始要講部派他們怎麼分。資料依靠的是《異部宗輪論》,這個資料我們有了;《論事》是南傳的,我們沒有;清辨、律天等等的著作,我們現在的資料都沒有;所以說唯一參考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