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次主要的辩论,是辩论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在佛教的部派里边,有一部很特殊,叫犊子部。他们公开承认有补特伽罗,那么《俱舍论》的后边,在第九品——颂就有八品,论里边有第九品,专门是无我品,就是专门对犊子部展开的辩论。那么其他的部一般都是说一切法是人无我,这是全部承认的,那么补特伽罗无我是都承认的,但这一部说补特伽罗是有的。那么其他各派虽未公开承认,却默许,这个默许不是真正的允许它——这个我们将来讲《四宗要义》的时候要讲,每一个部派他们认为补特伽罗无我后边都有一个东西,都不是像中观一样的彻底是空,都有一个东西在后头,所以说这个默许。帝须坚决反对,并自作《论事》(一本书)一千章,驳斥那些邪说。
这个第三次结集是根据南传的,北传的是另外一回事——北传的是《大天五事》。《大天五事》这本书也有——这本书有呢,我希望居士不要看,沙弥最好也不要看,比丘可以看一看。但是要知道大天五事是有两个说法,这里是根据第一个说法,说大天是一个五逆不道,犯了三个逆的事,他有五个事情,说自己——他是因为自己已经证了阿罗汉了,但是有五个事情一直怀疑,他就说了一套。这是否定他的。但是就在《瑜伽师地论》的一个传记里边窥基大师有记载这个事情,正面的,肯定他的,说是冤枉的——那些人就是部派之间的斗争,故意污蔑他,说了这么一个说法。那么在我们的《异部宗轮论》,大家发了,这里边讲得特别仔细,大天五事,比丘可以看看。但是要知道,这个大天五事是部派的不同里边,对方反对派写的东西,是污蔑他的,那么真正大天五事不一定是这么一个事情。这个《瑜伽师地论》的一个传记里边有这一段,是否定这个文的。
以后我们资料有呢,最好是复印下来给大家看一看,不要执了一边去。因为一般的印度佛教史也好,还有《异部宗轮论》也好,也包括《大毗婆娑论》,都是否定大天的,所以对大天的五事说的很刻薄。我们要知道这是部派斗争之间的一些过分的话,不一定是那么回事情。那么时间也很多了,有些两方面的意见我们都要看一看,不要偏了一边,大天五事我们就不准备细讲。那么《异部宗轮论》也好,这部《印度佛教史》也好,都写得有,《异部宗轮论》写得很多。我希望沙弥跟居士不要看,看了对你们不利。那现在的佛教史不管了,他都写出来了,这个我的看法不太好。所以说,我们编这个讲义的时候,第三次结集是用南传的,没有用北传的,也是避免一些对大天有所污蔑的事情,有些人不要去——没有看到最好,真当你受了比丘戒参考参考也可以。
第四次结集
一共四次结集。西元一世纪的时候,印度有个贵霜的翕候,翕候就是将军,这是印度话,名字叫贵霜,他也是自己创立了一个王朝,叫贵霜王朝。他控制的地方——西北印度。他第三代的国王叫迦腻色迦,这是很有名的,他雄才大略,能力很强,他也是信佛的,他学那个过去的阿育王一样,大兴佛教。他的首都在犍陀罗——这是《俱舍》里摘下来的文,因为他是信佛的,也每天、经常供养僧,请大德高僧来受供。他有一天请僧人到宫殿供养的时候,那么很多大德高僧,他就去问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他供养的僧——因为部派佛学的时候,什么部的都有,他问这个,回答的是这样子说,问那个,回答又是那么说——“这个东西一样的问题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王甚怪异”。这个国王很奇怪,就问他的胁尊者——胁尊者等于是他的国师那么一个人,很尊重他(尊者)的。
胁尊者我们介绍一下。这一位尊者,他是年老出家的,他是差不多快八十岁才出家,那些一些年轻的就笑他了,说,“你都那么大年纪了,人家出家要么精通三藏,要么是断烦恼成阿罗汉等等,你现在八十岁快了,你怎么学也学不来了,学阿罗汉你修禅定这个身体老了也不行了”,都讥笑他。这个胁尊者很有志气,他说,“我假使这一辈子不通三藏,不证罗汉那么我就不睡下去,就不睡觉”。释迦牟尼佛说“我假使不证到道,我不起来”,他说“我假使不通三藏不证阿罗汉,我就不休息”,就是胁不着地,就是尽在这里修。这样子用功的话,果然精通三藏,于是证得阿罗汉果,这样子胁尊者名闻很大了。
那么这个迦腻色迦王很恭敬他,就请问他了,他说,“怎么我问的问题,各大德高僧说的回答都不一样呢?”胁尊者就告诉他,“这是部派的不同,各有各的观点,立场不一样”。那么国王就说了,“那么多部派里边说的,哪一部说的说法最好啊?”胁尊者推崇有部,说有部最好,因为那个时候有部的组织最严密,理论最精,所以他就推崇有部。
那么迦腻色迦王,他为了兴隆三宝,就发起结集有部的三藏。既然有部最好,就把有部三藏结集起来,大家就通行这个东西,学这个东西。他就选一个地方,就是环境最好的迦湿弥罗,作为结集的地方,也要召集五百大阿罗汉,推世友为上首,详审三藏,裁正异说——把三藏里边,五百个人互相地研究,仔细地审定,不对的不要它,把好的保留下来,造了一共三十万个颂。第一个十万颂解释素怛缆藏(经藏);第二个十万颂解释毗奈耶藏(律藏);最后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藏。那么经藏的十万颂跟律藏的十万颂没有翻过来,现在印度本土也没有了,而解释论藏的十万颂已经翻过来了,就是玄奘法师翻的《大毗婆娑论》,那我们翻过来是二百卷,很多。那么这一次结集的三藏就是有部的三藏,也就是结集三藏的第四次。
佛教历史上结集三藏一共有四次,到以后就没有了,重新结集的事情就没有产生过。那么这里,我们到现在为止,四次的三藏结集都讲过了,那么你们就是要把这四次的内容要点记住,第一次结集三藏什么原因、什么地方、哪个为首、多少人;第二次结集三藏什么原因、在什么地方、哪些为首、有多少人;那么第三次、第四次都一样,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是佛教里边重大的事情,要知道的。
这个里边我们再补充一点,就是《俱舍》上的说法。当时的,也可以说佛教的盛,迦湿弥罗,为什么他要选迦湿弥罗来结集呢?因为这是要牵涉到前面的阿育王的事情了。当时阿育王里边因为大天五事起斗争,相信大众的人多,那么上座阿罗汉他们虽然反对,因为人少,人少嘛只好他们取筹。不是你们听那个日常法师讲《广论》,他说破坏佛教有两个东西,最麻烦的:一个是相似佛教——讲的教都是佛教的话,但是反佛教意义的,相似佛教,这是破坏佛教最厉害的;另外一个是取筹,当有了争执的时候,取筹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有的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里,那就是多数的人他们错的意见也就可以成立了,所以这两个东西是对佛教不利的。那个时候因为他们争论也争得很凶,结果也只好采取取筹的办法了。取筹的办法,当然大众部的人多,那么上座阿罗汉就提出他们要走了,不跟他们,不能在一个地方和,见不同,他们要走。那么阿育王听见他们上座的有五百个人要走——当然还有些人附和他们的,比丘里边相信上座的也有不少,一起要走——他就故意要试他们:你们说你们是上座阿罗汉,你们要走,我就看看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修证。他就说,“好,你们要走可以,我就送你们走。”他用一个船送他们走,破的,烂船,这个船开到河的中间慢慢沉下去了。沉下去之后,这五百阿罗汉有神通,把同船相信他们的人一下飞到天上,飞到迦湿弥罗去了。这个就是预先点出迦湿弥罗是圣者的地方,那么后来的迦腻色迦王就选择了迦湿弥罗,作为结集三藏的地方。
那么当时佛教很盛,他们就召集大德高僧共同结集三藏。应召来的人多得不知其数,后来看哪要那么多,怎么结集呢?成千上万的。就限制,圣者留下,没有证道的就是没有见道的凡夫僧退出;留下的还是不得了,再提出初果的退下,二果的留下,二果以上的留下,还多;最后提到阿罗汉留下,非阿罗汉的回去,结果还多得不得了;最后是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留下,其余的阿罗汉没有三明六通的也退下,精通三藏有六通的留下,这样留下来四百九十九。四百九十九个他们要想跟第一次结集三藏一样五百人,要兜五百,那么五百这个人到哪里找呢?那时候世友尊者很有名望,那么大家想请他来。请他来呢,这四百九十九个阿罗汉就不大满意:他还是凡夫,没有证阿罗汉,我们都是阿罗汉,你已经把阿罗汉都减掉了,怎么把他请进来啊?
那么这样子,世友尊者他就当众地这么宣布,他说,“阿罗汉你们不要看那么稀奇,我要证阿罗汉很容易,我把这个线团子丢上去,这个线团没有到地我马上证个给你看”。结果他一说,把线团一丢——线团丢上去,天人看了着急了“世友尊者是弥勒佛以后成佛的大菩萨,如果他真正证了阿罗汉那就行了,这个就不能成佛了”。那么天上人马上把这个线球接住,掉不下来了,掉不下来他阿罗汉就没有证,他也是体验到天人的意思,他就没有证阿罗汉。但是那些其他四百九十九个阿罗汉看了之后,他们才惭愧:哎呀,原来这一个大菩萨,他们以为他好象——开始是轻视他了。那么就共推他做结集的上首,这是第四次结集。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七讲
我们把印度佛教史上的四次结集基本上都讲了。那么它的特征,第一次是迦叶尊者带头的;第二次是耶舍比丘;第三次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南传的,一个是北传的,我们这里写的是用南传的一个说法,带头的是目连子帝须,主要的辩论是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第四次结集,这个三藏,单是有部的三藏,不是总的。所以说这四次都有它特殊的地方。
部派的分裂
下边,我们开始要讲部派他们怎么分。资料依靠的是《异部宗轮论》,这个资料我们有了;《论事》是南传的,我们没有;清辨、律天等等的著作,我们现在的资料都没有;所以说唯一参考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