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异部宗轮论》。请大家今天就把《异部宗轮论》带上,在可以参考的地方我们就翻过去看一看。根据吕澄的资料,他是大概这样子说。这个分法说得有好多样,吕澄他是这样子分析,其他的书有其他的分法。那么我们这里,因为这个如何分部,我们认为不是一个重要事情。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这一次主要是为《俱舍》开路。那么跟《俱舍》有关的有部跟经部我们是重点,后边的瑜伽中观是带头知道一点,以后学瑜伽中观心里有个数。那么至于它里边怎么分,怎么样子分了多少,这个各方面的资料里都有稍稍的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很多,我们不去考证这些了。

  

  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

  下面我们看,“最初分裂是上座部和大众部,争执的内容是对佛说的解释方法和看法上有根本分歧,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大众部则主张“一说”的态度,认为对佛说要全部肯定。”那么这个“一说”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一边,偏了一边的说法,具体的我们等一下举例。“由于这种差别,上座部就被称为“分别说部”,大众部被称为“一说部”。”

  一说部就是说,我们根据《异部宗轮论》的一些内容,大众部的说法就是凡是如来说的话都是转*轮,佛一个声音可以说一切法,佛说的没有一个不合说法的道理的,佛所说的经都是了义的——都是极端的说法。那么上座部的说佛说的经有的是了义,有的是不了义,佛说的话有的是说法,有的就是一般性世间的话,那么佛说的不是一个音就能说一切法,等等,这个里边有差别,所以说一个叫“一说部”,一个叫“分别说部”。那么这个里边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一说部,他就是说这一部,认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没有实体的,只有假名安立。名就是说话的说,嘴里说的是说,心里想的就是名,那么名就是说。它一切都是假,所以叫一说,它说一切法都是假名,唯一都是假名,没有体的,就叫一说,都是假名,都是名,说就是名,叫一说部。

  这个我们可以看《异部宗轮论》,大家带了,卷中的第二页,翻到中间的那一篇,第一页的后头,大众部分,一开始分了三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就在这一页的最后两行。第一,一说部,这一部说世间出世法,都是没有实体的,只有假名——名就是说,摆在嘴里就是说,摆在心上就是名,名就是概念——他的意思说一切法都是一个假名,没有实体可得,那么这样子叫一说部,《异部宗轮论》解释的一说部的意思是这样子。那么根据他的资料,佛说的法都是作为一个绝对的说法,全部肯定,这个意思《异部宗轮论》也有,我们后头会看到。这样一开始分二部。上座部对佛的法有分析地对待地看,有的是转*轮,有的话不是转*轮,有的说的法是了义的,有的不了义的。大众部(一说部)他们就认为佛说的法都是了义的,佛说一句话都是转*轮,以绝对的态度来看。这就是叫一说部,一个叫分别说部,这是最初的两部。

  

  部派第二次分裂

  “部派第二次分裂是开始于犊子、化地之争”,就是犊子部跟化地部两个争论。争论的重点主要内容是以佛的道理来说是不是有补特伽罗的问题。我们知道犊子部在佛教里边是特别的一部,它主张补特伽罗是有的,有这么个东西。一切部派都认为补特伽罗是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人空),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犊子部就认为有一个不可说的我,那么这个问题的分歧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分裂。

  我们可以看旁边那个表,这个表也是根据他的解释来写的,其他的样子也很多:原始佛教是一味的,没有分部派;第一次分部派上座部跟大众部——一个一说部,一个分别说部,就是对佛的经的解释和看法有两分歧,一个是一说、一个是分别说。这个箭头就是表示它们有矛盾——分部派的原因。从这个时候开始分两派,两部。那么上座部里边,犊子部跟化地部,本来上座部是一个部,但是因为化地部跟犊子部因为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产生争论,又分了两个部,犊子跟化地。

  下面我们看文,“后来化地部分遣许多大德到各地弘扬”,化地部是上座的根本,就是把犊子部分开之后,上座部原来继承下来的,就是化地部。它就派了很多的大德高僧到各地去弘法,每到一处就自成一派。其中分派到西北印度迦湿弥罗犍陀罗一带的,成立了说一切有部;到中印度到西印度的成了法藏部;传到雪山(尼泊尔一带)的,成立了雪山部。

  我们看那个表里边,化地部它又分了,分了说一切有部,这是在迦湿弥罗犍陀罗一带的,时间久了,他们自成一部。那么化地部跟说一切有部有个箭头,他们为什么分出去?因为有争论。那么派到雪山的成了雪山部。在中印度的成了法藏部,法藏部就是昙无德部,法就是达磨(Dharma)嘛,就是昙,我们的四分律就是昙无德部,所以说昙无德部对我们汉地来说有特别的关系,我们的法流,就是戒律,是昙无德部来的。那么昙无德部又跟南传的上座部有很近的关系,所以说我们昙无德部跟斯里兰卡那一带的基本上原来是一个源头的。

  那么雪山部,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说一切有部为什么要分出来呢?跟原来的化地部他们也是有矛盾,针锋相对,对某些问题有矛盾的,前者采取一说的态度,后者主张分别说。那么一切有部跟原来的化地部,他们为什么分出去呢?也是他们的见有矛盾,那么就分了两部,一切有部同意一说的态度,就是三世法一切都是有的;而化地部认为现在是有的,过去未来没有的,反正这一些里边有分歧,那么又分出一切有部来。再根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一切有部跟化地部的分歧,还有一个其他的分歧,就是一切有部弘法以论藏——阿毗达磨为主,经、律是摆到后边,这是辅助的;而上座部一向都是以经为主,以论跟律是辅助的,这个地方,弘法的一个方式也有不同,一切有部它是着重于论的,很讲这个理智的,所以说这个方法跟那个态度都有不一样,最后两个就分开来了。雪山部跟大众部是混同的,雪山部分出去之后。雪山部是怎么呢?根据……

  (8A开始)他们这个地方,一切有部分出去之后——一切有部他们用论藏弘法,讲道理讲得很精密,说服力也大,信徒非常多,他们的势力——整个的这个地方都是他们的势力了。那么原来的上座部站不住脚呢,就往南边走,往雪山那一方面退过去,所以成了雪山部。雪山部他们成立了以后,开始——当然他们原来是上座部,但是慢慢慢慢地里边他们后来的弟子们对原来的这个大众部的一些说法也有一些改变了,那么跟大众部反而有很多地方是相同了,所以说雪山部与大众部是混同的。这里我们看表上,你们没有写,在雪山跟大众部的中间,有一个虚线——要画一个虚线,虚线就是表示他们的主张是相同的,雪山部有很多地方跟大众部反而相同了。这是又分了个雪山部。

  “化地部分遣到南印度制多山的”,化地部他们分到制多山的,又成了一个——它本来一部,制多山一部,后来发展到——里边有意见分歧,有西山部、北山部。就是他们本来是制多部,因为他们讨论大天的问题,意见不同,那么一部分他们住到这个制多山的西边去了,叫西山部、西山住部;一部分呢,他们跟制多部也不同,跟西山部也不同,意见不同,他们住到制多山的北面去了,那么另成一部,叫北山住部。这一些在印度佛教史上叫案达派,因为那个地方就是案达罗的地方,就都叫案达派。这三部就是,本来是从上座部分出去,但是后来成了大众部了。

  “这两部与法藏部是尖锐对立的”,这两部,就是西山部、北山部,跟法藏部有矛盾——这个中间一条线就是他们有争论。争论的内容,中心是供养制多——这个“制多”我们想改一下,改“窣堵波”(就是一个穴下边一个兵卒的卒,堵就是土旁一个之乎者也的者,波就是水波的波)。这个词“窣堵波”就是佛塔,制多也是佛塔,一般地说,制多是没有舍利的佛塔,而窣堵波是供养舍利的佛塔,根据《异部宗轮论》是窣堵波,那么他这个制多可能是依据其他的论典的,我们这里不妨就改“窣堵波”。他们法藏部跟这二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他们认为——法藏部认为供养佛的舍利塔,有极大的福报,因为就是佛的舍利,它的功德极大;而西山部、北山部他们认为供养舍利塔,得的果不太大,为什么?因为这个舍利是无情,它不能受供养,你说供养佛,佛就吃了东西,他吃下去了,那个得到福报,那供养舍利它吃也吃不了,享受也不享受的,那么这样子他的福报就要稍微的略略的要小一点,不是说没有,就是没有那么大。对于这一个问题,他们辩论的结果成了——分了,对立了,那么他们里边有矛盾,这时西山部、北山部跟上座部法藏部有矛盾,所以他们后来成了大众部。

  

  犊子部的分裂

  那么犊子部,就是上座部不是有个犊子部嘛,跟化地部分出来的,它后头也分了四部:一个叫正量部,一个叫贤胄部,法上部,密林部。他们为什么分?这个《异部宗轮论》讲的有。他们,就是本来犊子部依据的论典是舍利弗的《毗昙》——《舍利弗阿毗达磨》,这本书我们现在翻的有,这个藏经里有。那么里边有一个颂,因为这个颂很简单,那么他们要解释这个颂呢,用经的意思来补充。但是他们对解释这个颂,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以这个样子的经的意思来解,有的说以那个样子解。结果有四个方法解释,不同的四个观点最后就分了四部。先是正量跟贤胄的对立,后来正量成了犊子部的代表,它也取犊子部的本来说。那就是说犊子部分了四部之后,犊子部本身就变了四个了,而真正正统的继承犊子部的就是正量部,他的主张就是犊子部本部的主张,那么其他的呢,有点偏了,那么成了另外四部。

  犊子部,我们先讲一下,犊子部它的部主是——舍利弗的弟子有个叫罗睺罗,罗睺罗的弟子叫犊子,就是舍利弗的第三代的弟子。它…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