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異部宗輪論》。請大家今天就把《異部宗輪論》帶上,在可以參考的地方我們就翻過去看一看。根據呂澄的資料,他是大概這樣子說。這個分法說得有好多樣,呂澄他是這樣子分析,其他的書有其他的分法。那麼我們這裏,因爲這個如何分部,我們認爲不是一個重要事情。我們主要研究的是——這一次主要是爲《俱舍》開路。那麼跟《俱舍》有關的有部跟經部我們是重點,後邊的瑜伽中觀是帶頭知道一點,以後學瑜伽中觀心裏有個數。那麼至于它裏邊怎麼分,怎麼樣子分了多少,這個各方面的資料裏都有稍稍的不同,大同小異的地方很多,我們不去考證這些了。

  

  上座部和大衆部的分裂

  下面我們看,“最初分裂是上座部和大衆部,爭執的內容是對佛說的解釋方法和看法上有根本分歧,上座部對佛說采取“分別說”的態度,以爲對佛說和解釋佛說,要有分別地看待。大衆部則主張“一說”的態度,認爲對佛說要全部肯定。”那麼這個“一說”實際上就是什麼?就是一邊,偏了一邊的說法,具體的我們等一下舉例。“由于這種差別,上座部就被稱爲“分別說部”,大衆部被稱爲“一說部”。”

  一說部就是說,我們根據《異部宗輪論》的一些內容,大衆部的說法就是凡是如來說的話都是轉*輪,佛一個聲音可以說一切法,佛說的沒有一個不合說法的道理的,佛所說的經都是了義的——都是極端的說法。那麼上座部的說佛說的經有的是了義,有的是不了義,佛說的話有的是說法,有的就是一般性世間的話,那麼佛說的不是一個音就能說一切法,等等,這個裏邊有差別,所以說一個叫“一說部”,一個叫“分別說部”。那麼這個裏邊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說法,一說部,他就是說這一部,認爲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沒有實體的,只有假名安立。名就是說話的說,嘴裏說的是說,心裏想的就是名,那麼名就是說。它一切都是假,所以叫一說,它說一切法都是假名,唯一都是假名,沒有體的,就叫一說,都是假名,都是名,說就是名,叫一說部。

  這個我們可以看《異部宗輪論》,大家帶了,卷中的第二頁,翻到中間的那一篇,第一頁的後頭,大衆部分,一開始分了叁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就在這一頁的最後兩行。第一,一說部,這一部說世間出世法,都是沒有實體的,只有假名——名就是說,擺在嘴裏就是說,擺在心上就是名,名就是概念——他的意思說一切法都是一個假名,沒有實體可得,那麼這樣子叫一說部,《異部宗輪論》解釋的一說部的意思是這樣子。那麼根據他的資料,佛說的法都是作爲一個絕對的說法,全部肯定,這個意思《異部宗輪論》也有,我們後頭會看到。這樣一開始分二部。上座部對佛的法有分析地對待地看,有的是轉*輪,有的話不是轉*輪,有的說的法是了義的,有的不了義的。大衆部(一說部)他們就認爲佛說的法都是了義的,佛說一句話都是轉*輪,以絕對的態度來看。這就是叫一說部,一個叫分別說部,這是最初的兩部。

  

  部派第二次分裂

  “部派第二次分裂是開始于犢子、化地之爭”,就是犢子部跟化地部兩個爭論。爭論的重點主要內容是以佛的道理來說是不是有補特伽羅的問題。我們知道犢子部在佛教裏邊是特別的一部,它主張補特伽羅是有的,有這麼個東西。一切部派都認爲補特伽羅是無我,補特伽羅無我(人空),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犢子部就認爲有一個不可說的我,那麼這個問題的分歧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分裂。

  我們可以看旁邊那個表,這個表也是根據他的解釋來寫的,其他的樣子也很多:原始佛教是一味的,沒有分部派;第一次分部派上座部跟大衆部——一個一說部,一個分別說部,就是對佛的經的解釋和看法有兩分歧,一個是一說、一個是分別說。這個箭頭就是表示它們有矛盾——分部派的原因。從這個時候開始分兩派,兩部。那麼上座部裏邊,犢子部跟化地部,本來上座部是一個部,但是因爲化地部跟犢子部因爲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産生爭論,又分了兩個部,犢子跟化地。

  下面我們看文,“後來化地部分遣許多大德到各地弘揚”,化地部是上座的根本,就是把犢子部分開之後,上座部原來繼承下來的,就是化地部。它就派了很多的大德高僧到各地去弘法,每到一處就自成一派。其中分派到西北印度迦濕彌羅犍陀羅一帶的,成立了說一切有部;到中印度到西印度的成了法藏部;傳到雪山(尼泊爾一帶)的,成立了雪山部。

  我們看那個表裏邊,化地部它又分了,分了說一切有部,這是在迦濕彌羅犍陀羅一帶的,時間久了,他們自成一部。那麼化地部跟說一切有部有個箭頭,他們爲什麼分出去?因爲有爭論。那麼派到雪山的成了雪山部。在中印度的成了法藏部,法藏部就是昙無德部,法就是達磨(Dharma)嘛,就是昙,我們的四分律就是昙無德部,所以說昙無德部對我們漢地來說有特別的關系,我們的法流,就是戒律,是昙無德部來的。那麼昙無德部又跟南傳的上座部有很近的關系,所以說我們昙無德部跟斯裏蘭卡那一帶的基本上原來是一個源頭的。

  那麼雪山部,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說法,說一切有部爲什麼要分出來呢?跟原來的化地部他們也是有矛盾,針鋒相對,對某些問題有矛盾的,前者采取一說的態度,後者主張分別說。那麼一切有部跟原來的化地部,他們爲什麼分出去呢?也是他們的見有矛盾,那麼就分了兩部,一切有部同意一說的態度,就是叁世法一切都是有的;而化地部認爲現在是有的,過去未來沒有的,反正這一些裏邊有分歧,那麼又分出一切有部來。再根據《異部宗輪論》的說法,一切有部跟化地部的分歧,還有一個其他的分歧,就是一切有部弘法以論藏——阿毗達磨爲主,經、律是擺到後邊,這是輔助的;而上座部一向都是以經爲主,以論跟律是輔助的,這個地方,弘法的一個方式也有不同,一切有部它是著重于論的,很講這個理智的,所以說這個方法跟那個態度都有不一樣,最後兩個就分開來了。雪山部跟大衆部是混同的,雪山部分出去之後。雪山部是怎麼呢?根據……

  (8A開始)他們這個地方,一切有部分出去之後——一切有部他們用論藏弘法,講道理講得很精密,說服力也大,信徒非常多,他們的勢力——整個的這個地方都是他們的勢力了。那麼原來的上座部站不住腳呢,就往南邊走,往雪山那一方面退過去,所以成了雪山部。雪山部他們成立了以後,開始——當然他們原來是上座部,但是慢慢慢慢地裏邊他們後來的弟子們對原來的這個大衆部的一些說法也有一些改變了,那麼跟大衆部反而有很多地方是相同了,所以說雪山部與大衆部是混同的。這裏我們看表上,你們沒有寫,在雪山跟大衆部的中間,有一個虛線——要畫一個虛線,虛線就是表示他們的主張是相同的,雪山部有很多地方跟大衆部反而相同了。這是又分了個雪山部。

  “化地部分遣到南印度製多山的”,化地部他們分到製多山的,又成了一個——它本來一部,製多山一部,後來發展到——裏邊有意見分歧,有西山部、北山部。就是他們本來是製多部,因爲他們討論大天的問題,意見不同,那麼一部分他們住到這個製多山的西邊去了,叫西山部、西山住部;一部分呢,他們跟製多部也不同,跟西山部也不同,意見不同,他們住到製多山的北面去了,那麼另成一部,叫北山住部。這一些在印度佛教史上叫案達派,因爲那個地方就是案達羅的地方,就都叫案達派。這叁部就是,本來是從上座部分出去,但是後來成了大衆部了。

  “這兩部與法藏部是尖銳對立的”,這兩部,就是西山部、北山部,跟法藏部有矛盾——這個中間一條線就是他們有爭論。爭論的內容,中心是供養製多——這個“製多”我們想改一下,改“窣堵波”(就是一個穴下邊一個兵卒的卒,堵就是土旁一個之乎者也的者,波就是水波的波)。這個詞“窣堵波”就是佛塔,製多也是佛塔,一般地說,製多是沒有舍利的佛塔,而窣堵波是供養舍利的佛塔,根據《異部宗輪論》是窣堵波,那麼他這個製多可能是依據其他的論典的,我們這裏不妨就改“窣堵波”。他們法藏部跟這二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他們認爲——法藏部認爲供養佛的舍利塔,有極大的福報,因爲就是佛的舍利,它的功德極大;而西山部、北山部他們認爲供養舍利塔,得的果不太大,爲什麼?因爲這個舍利是無情,它不能受供養,你說供養佛,佛就吃了東西,他吃下去了,那個得到福報,那供養舍利它吃也吃不了,享受也不享受的,那麼這樣子他的福報就要稍微的略略的要小一點,不是說沒有,就是沒有那麼大。對于這一個問題,他們辯論的結果成了——分了,對立了,那麼他們裏邊有矛盾,這時西山部、北山部跟上座部法藏部有矛盾,所以他們後來成了大衆部。

  

  犢子部的分裂

  那麼犢子部,就是上座部不是有個犢子部嘛,跟化地部分出來的,它後頭也分了四部:一個叫正量部,一個叫賢胄部,法上部,密林部。他們爲什麼分?這個《異部宗輪論》講的有。他們,就是本來犢子部依據的論典是舍利弗的《毗昙》——《舍利弗阿毗達磨》,這本書我們現在翻的有,這個藏經裏有。那麼裏邊有一個頌,因爲這個頌很簡單,那麼他們要解釋這個頌呢,用經的意思來補充。但是他們對解釋這個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以這個樣子的經的意思來解,有的說以那個樣子解。結果有四個方法解釋,不同的四個觀點最後就分了四部。先是正量跟賢胄的對立,後來正量成了犢子部的代表,它也取犢子部的本來說。那就是說犢子部分了四部之後,犢子部本身就變了四個了,而真正正統的繼承犢子部的就是正量部,他的主張就是犢子部本部的主張,那麼其他的呢,有點偏了,那麼成了另外四部。

  犢子部,我們先講一下,犢子部它的部主是——舍利弗的弟子有個叫羅睺羅,羅睺羅的弟子叫犢子,就是舍利弗的第叁代的弟子。它…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