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叫?——他的犢子這個名字就是一個他們族的,他們這一族叫犢子,那麼他,犢子的弟子那個部就叫犢子部。正量部,他們這一部要判定這個是對,這個是不對,他們要所安立的一定要肯定它,一點沒有錯誤的,才肯承認它,叫正量,量就是判別是非的一個標准,他們是依正量的。那麼賢胄呢,賢胄部,它的部主名字叫賢,胄就是它的後裔的意思,是叫賢的一個阿羅漢的弟子,那麼叫賢胄部。還有一個叫密林山部,根據地方安名的。
這一部我們可以看他們爲什麼要分四部,他們就是解釋一個問題,解釋《舍利弗毗昙》裏邊的一個頌。這個頌《異部宗輪論》有,我們等一下看一看。它的頌就是“已解脫更墮。墮由貪複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這個我們翻讀《異部宗輪論》,在下卷的第十六頁,卷下十六頁前邊第五行一個頌:“已解脫更墮。墮由貪複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這個頌是《舍利弗毗昙》裏邊有,因爲這個頌沒有廣解,那麼他們以經上的意思來解這個頌,就有四個不同的解釋。下邊四個不同它標出來的,我們看下去。“法上等四部執義別四釋一頌”,就是這個頌,他們把它分成了四個解釋,義就是釋義。
那麼第一個解釋:阿羅漢中有退、住、進——阿羅漢裏邊有退的;有住的,安住不動的;也有往前進的,利根的。它說第一句第二句這是說退的阿羅漢;第叁句是住的阿羅漢,不退的;那麼第四句呢,進的阿羅漢,更往上進的。這是第一種講法,它說這個頌是講叁種阿羅漢,兩句講退的,第叁句講住的,第四句是講進的。那麼這是第一個說法,分了一部。
第二個,他們認爲,這個不是單講阿羅漢,是叁乘無學。“二叁乘無學”,這不是單講阿羅漢,講叁乘,菩薩、佛都包在裏邊。開始兩句是說的阿羅漢,第叁句說的是獨覺,第四句說的是佛。這是解釋不一樣,它說前面兩句有退的什麼的,是阿羅漢的問題,這個不退的就是獨覺,那麼往上進的是佛,這個也是解釋不一樣了。
那麼第叁種解釋又不一樣,它認爲四果——我們說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裏邊有六個樣子:第一、解脫就是預流果;第二、是家家,就是二果向,還沒到二果;第叁、是一來果;第四、是一間,叁果向,叁果還沒到;第五,是不還果,不還就是第叁果;第六,是阿羅漢。那麼它把四果分了六種。那麼它說怎麼解釋呢?第一句裏邊的“更墮”,是指的第二種,就是講的家家,因爲家家,還要到人天生幾次,他們叫“更墮”;第二“墮由貪”是第四種,一間,一間還有一輩子,他就要證阿羅漢或者證叁果的,那麼這一輩子他貪還沒有斷完,斷完了就證阿羅漢或者證叁果,所以說這個是指第二;“複還”,就是第二句的最後二個字“複還”呢,是第叁種,一來果,一來果是一來人間,一來天上,最後再這個欲界不來了,那麼是“複還”,還要來一次;第叁句就是“獲安喜所樂”,這第叁句是第五種人——不還果;那麼第四句是指的第六個,就是說阿羅漢。它把這四句解成六種果,也是一個講法。
那麼最後第四種的解釋,他說這四句講的是六種阿羅漢。這六種阿羅漢《俱舍論》裏邊講得有:第一個,退——這個六種阿羅漢你們可以點一下:退是一種,思是一種,護是一種,住是一種,堪達是一種,不動是一種。那麼什麼叫退?碰到一些緣,這個他要退的——我們這裏說明,阿羅漢退果決定不會命終,永遠退了又墮入叁界,不會;他退了之後馬上又會恢複的——因爲這是鈍根,他碰到某些特別的因緣會退一下。第二種思法,某一些人,他也是鈍根,他因爲怕退,經常要想自己自殺,那麼這又是另外一種。第叁種護法,保護,保護法呢,他比前面那個進一層,他,阿羅漢果,自己有辦法保護,不使它退。第四種安住,住就是安住,安住,這一些的阿羅漢比前面更好一點,他沒有特殊的因緣不會退的,即使不防護也不會退。第五種,堪達,堪達就是說他能夠練根,練鈍根,練成利根。這五種都是鈍根,但是堪達是鈍根當中最高的一類,他可以——他歡喜練根,歡喜修,修練根,可以很快地達到第六種——不動,不動就是利根阿羅漢,不會退。那麼它說這四句是解釋六個阿羅漢,已解脫就是第一句,指的是第二個的,思,思的阿羅漢。更墮是第一個,退,要退的,更墮;墮由貪是第叁種,就是說能護,他因爲知道貪可以保護住不貪;複還是第四種,住;第叁句是第五種,堪達;第四句呢第六種,利根阿羅漢,這就是把這一句他們有四種的講法——當然這六種阿羅漢我們《俱舍》要廣講,現在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不一定要弄得很仔細——就是阿羅漢裏邊有鈍根利根一層一層上去,那麼就把這一個頌以這六種阿羅漢來解。
所以這一個頌,因爲這個原文是很略,那麼解釋它就成了四個樣子的解釋,因爲四個樣子的解釋互相爭論,那麼就成了四部,這是犢子部劃了這麼四部。
大衆部的分裂
在大衆部裏邊也有分裂——那麼這裏的,這一段他說大衆部分裂,他的依據我們是沒有看到,姑且照他念了。到底是怎麼樣子,以後我們有參考資料的時候還要考證一下。因爲現在人做的東西,我們不敢說一定是十分地可靠,總之要把它依據找出來才放心得下。在大衆部方面也有分裂,第一是雞胤部,以佛所說的法都是出世的,所以也叫“說出世部”;那麼說假部跟它相反的,不以爲然,認爲佛說的法應該分別對待,某些法是說出世的,某一些不一定,那麼這樣子大衆部裏邊又分了幾部。
這個裏邊我們看一看這個,《異部宗輪論》,雞胤部。雞胤部在《異部宗輪論》的哪一篇呢,在大衆部裏邊分的,卷中的,第叁部,十叁頁。這裏十叁頁沒有講,它講的是它的“本宗同義者”。那麼雞胤部我們簡單說一下。他這個部族,他的族姓是從——他們前面是這樣子的,他們的傳說,就說以前最早婆羅門的姓裏邊有這麼一個姓叫雞胤——他們的傳說是古代有一個仙,他修道的時候起了煩惱,跟一個雞去做了不淨的事情,那麼生了孩子,以後的他的子孫就叫這個雞胤——胤就是後代的意思,那麼這當然是古代的傳說,就是他們有這麼一個姓就完了。他們這一部專門是弘阿毗達磨的,對經律是比較不那麼重視。
那麼還有是這個說出世部(說出世部是在,這個都在前頭,在卷中的第一頁,翻過來),第一是一說部,第二是說出世部,第叁是雞胤部。
那麼我們先看,什麼叫一說部(這第一頁翻過來,倒數第二行)。一,一說部,這部說“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名即是說“。它的意思說,“意謂諸法唯一假名,無體可得”,所以叫一說。”他跟“本旨”——就是原來上座部的意思有違背了,所以它分出一部叫一說部,大衆部的,中間叫一說部。
第二個,說出世部(第二頁的第四行),“此部明世間煩惱從顛倒起,此複生業,從業生果,世間之法既顛倒生,顛倒不實”,所以世間法是假名,都是假的,沒有實體的,而出世法不是顛倒的,不是顛倒起的,修的道跟修道所得的果都是實在有的。“唯此是實,世間皆假”,凡是世間的都是假的,而出世的是真的。所以,他們立個名字叫說出世部,這是部派因爲它們的宗旨標出來。
那麼下邊再翻過去(第二頁的第一行),就是雞胤部,“上古有仙,貪欲所逼,遂染一雞,後所生族,因名雞胤”。這是婆羅門的一個族,這些傳說跟我們古代的傳說一樣,不一定可靠。那麼就是還有個叫雞胤的一個族,婆羅門中仙人的種姓,他是一個——好了,這是一個附注講了。
那麼下邊多聞部(多聞部我看看,第叁頁裏邊 最後第四行),“次後于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複出一部名多聞部”——多聞部就看這一行,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無學阿羅漢,他證到阿羅漢了,叫祀皮衣,他的名字叫祀皮衣。爲什麼?他是仙人種,過去的仙人以(漂了?)樹皮作衣服來祭天。那麼這個人,他的後代——他做仙人,他開始是外道,他是祭天的,經常穿著樹皮的衣裳來祭天,所以叫祀皮衣,他的名字就叫祀皮衣(祀就是祭天,皮就是樹皮,以樹皮爲衣服)。那麼後來他皈依佛之後,修行成了阿羅漢,他就跑到雪山坐禅去了。後來佛涅槃了,他還沒有出來,還在雪山裏邊,這個時候祀皮衣在入定沒有知道佛涅槃。
到了佛涅槃二百年以後,他從雪山出定出來了,跑出來一看,已經分了很多部派了。大衆部裏邊,他看看他們弘的叁藏都是淺的意思,深的沒有弘出來。這一位阿羅漢是佛在世的阿羅漢,他“具足,更誦深義”,他就是把他聽到的深的道理完整地念誦出來。那麼很多人就相信他的,也有不相信他的,所以分了一部,聽他的人就跟著他成了一個部派叫多聞部。因爲這一位阿羅漢過去聽了很多法,超過當時大衆部的一些淺的意思,所以這一部叫多聞部。
那麼說假部,下邊,以後第二百年,大衆部裏邊又出一部叫說假部。“此部所說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當知。”——下邊要講。“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說部”,它雖然說有些是假的呢,但不是全部假的,所以跟一說部不一樣。“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世間法有假有真,出世法也不是都是實的,也有假有真,跟說出世部也不一樣,所以既然有矛盾呢它又立了一部,叫說假部。
那麼這些都是部派的名字,我們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這個表根據呂瀓的資料就這麼分了幾個,大衆部裏邊又分了幾部,裏邊有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它的名字大概我們的《異部宗輪論》都可以看到。
部派分裂的總結
那麼到了最後總結,到了西元六世紀的時候,這些部派總的歸納成四個系統,一個是上座部,北傳的以化地部、法藏部爲代表,南傳的以大寺爲代表,大寺又分無畏山、祗多林住——這些我們不管它了,這是斯裏蘭卡、錫蘭、緬甸的傳承;那麼正量部——我們主要知道的就是到最後可歸納爲四個大系統,一個是上座部,一個是正量部,一個是大衆部,一個是說一切有部。…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