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叫?——他的犊子这个名字就是一个他们族的,他们这一族叫犊子,那么他,犊子的弟子那个部就叫犊子部。正量部,他们这一部要判定这个是对,这个是不对,他们要所安立的一定要肯定它,一点没有错误的,才肯承认它,叫正量,量就是判别是非的一个标准,他们是依正量的。那么贤胄呢,贤胄部,它的部主名字叫贤,胄就是它的后裔的意思,是叫贤的一个阿罗汉的弟子,那么叫贤胄部。还有一个叫密林山部,根据地方安名的。
这一部我们可以看他们为什么要分四部,他们就是解释一个问题,解释《舍利弗毗昙》里边的一个颂。这个颂《异部宗轮论》有,我们等一下看一看。它的颂就是“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这个我们翻读《异部宗轮论》,在下卷的第十六页,卷下十六页前边第五行一个颂:“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这个颂是《舍利弗毗昙》里边有,因为这个颂没有广解,那么他们以经上的意思来解这个颂,就有四个不同的解释。下边四个不同它标出来的,我们看下去。“法上等四部执义别四释一颂”,就是这个颂,他们把它分成了四个解释,义就是释义。
那么第一个解释:阿罗汉中有退、住、进——阿罗汉里边有退的;有住的,安住不动的;也有往前进的,利根的。它说第一句第二句这是说退的阿罗汉;第三句是住的阿罗汉,不退的;那么第四句呢,进的阿罗汉,更往上进的。这是第一种讲法,它说这个颂是讲三种阿罗汉,两句讲退的,第三句讲住的,第四句是讲进的。那么这是第一个说法,分了一部。
第二个,他们认为,这个不是单讲阿罗汉,是三乘无学。“二三乘无学”,这不是单讲阿罗汉,讲三乘,菩萨、佛都包在里边。开始两句是说的阿罗汉,第三句说的是独觉,第四句说的是佛。这是解释不一样,它说前面两句有退的什么的,是阿罗汉的问题,这个不退的就是独觉,那么往上进的是佛,这个也是解释不一样了。
那么第三种解释又不一样,它认为四果——我们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里边有六个样子:第一、解脱就是预流果;第二、是家家,就是二果向,还没到二果;第三、是一来果;第四、是一间,三果向,三果还没到;第五,是不还果,不还就是第三果;第六,是阿罗汉。那么它把四果分了六种。那么它说怎么解释呢?第一句里边的“更堕”,是指的第二种,就是讲的家家,因为家家,还要到人天生几次,他们叫“更堕”;第二“堕由贪”是第四种,一间,一间还有一辈子,他就要证阿罗汉或者证三果的,那么这一辈子他贪还没有断完,断完了就证阿罗汉或者证三果,所以说这个是指第二;“复还”,就是第二句的最后二个字“复还”呢,是第三种,一来果,一来果是一来人间,一来天上,最后再这个欲界不来了,那么是“复还”,还要来一次;第三句就是“获安喜所乐”,这第三句是第五种人——不还果;那么第四句是指的第六个,就是说阿罗汉。它把这四句解成六种果,也是一个讲法。
那么最后第四种的解释,他说这四句讲的是六种阿罗汉。这六种阿罗汉《俱舍论》里边讲得有:第一个,退——这个六种阿罗汉你们可以点一下:退是一种,思是一种,护是一种,住是一种,堪达是一种,不动是一种。那么什么叫退?碰到一些缘,这个他要退的——我们这里说明,阿罗汉退果决定不会命终,永远退了又堕入三界,不会;他退了之后马上又会恢复的——因为这是钝根,他碰到某些特别的因缘会退一下。第二种思法,某一些人,他也是钝根,他因为怕退,经常要想自己自杀,那么这又是另外一种。第三种护法,保护,保护法呢,他比前面那个进一层,他,阿罗汉果,自己有办法保护,不使它退。第四种安住,住就是安住,安住,这一些的阿罗汉比前面更好一点,他没有特殊的因缘不会退的,即使不防护也不会退。第五种,堪达,堪达就是说他能够练根,练钝根,练成利根。这五种都是钝根,但是堪达是钝根当中最高的一类,他可以——他欢喜练根,欢喜修,修练根,可以很快地达到第六种——不动,不动就是利根阿罗汉,不会退。那么它说这四句是解释六个阿罗汉,已解脱就是第一句,指的是第二个的,思,思的阿罗汉。更堕是第一个,退,要退的,更堕;堕由贪是第三种,就是说能护,他因为知道贪可以保护住不贪;复还是第四种,住;第三句是第五种,堪达;第四句呢第六种,利根阿罗汉,这就是把这一句他们有四种的讲法——当然这六种阿罗汉我们《俱舍》要广讲,现在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不一定要弄得很仔细——就是阿罗汉里边有钝根利根一层一层上去,那么就把这一个颂以这六种阿罗汉来解。
所以这一个颂,因为这个原文是很略,那么解释它就成了四个样子的解释,因为四个样子的解释互相争论,那么就成了四部,这是犊子部划了这么四部。
大众部的分裂
在大众部里边也有分裂——那么这里的,这一段他说大众部分裂,他的依据我们是没有看到,姑且照他念了。到底是怎么样子,以后我们有参考资料的时候还要考证一下。因为现在人做的东西,我们不敢说一定是十分地可靠,总之要把它依据找出来才放心得下。在大众部方面也有分裂,第一是鸡胤部,以佛所说的法都是出世的,所以也叫“说出世部”;那么说假部跟它相反的,不以为然,认为佛说的法应该分别对待,某些法是说出世的,某一些不一定,那么这样子大众部里边又分了几部。
这个里边我们看一看这个,《异部宗轮论》,鸡胤部。鸡胤部在《异部宗轮论》的哪一篇呢,在大众部里边分的,卷中的,第三部,十三页。这里十三页没有讲,它讲的是它的“本宗同义者”。那么鸡胤部我们简单说一下。他这个部族,他的族姓是从——他们前面是这样子的,他们的传说,就说以前最早婆罗门的姓里边有这么一个姓叫鸡胤——他们的传说是古代有一个仙,他修道的时候起了烦恼,跟一个鸡去做了不净的事情,那么生了孩子,以后的他的子孙就叫这个鸡胤——胤就是后代的意思,那么这当然是古代的传说,就是他们有这么一个姓就完了。他们这一部专门是弘阿毗达磨的,对经律是比较不那么重视。
那么还有是这个说出世部(说出世部是在,这个都在前头,在卷中的第一页,翻过来),第一是一说部,第二是说出世部,第三是鸡胤部。
那么我们先看,什么叫一说部(这第一页翻过来,倒数第二行)。一,一说部,这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它的意思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所以叫一说。”他跟“本旨”——就是原来上座部的意思有违背了,所以它分出一部叫一说部,大众部的,中间叫一说部。
第二个,说出世部(第二页的第四行),“此部明世间烦恼从颠倒起,此复生业,从业生果,世间之法既颠倒生,颠倒不实”,所以世间法是假名,都是假的,没有实体的,而出世法不是颠倒的,不是颠倒起的,修的道跟修道所得的果都是实在有的。“唯此是实,世间皆假”,凡是世间的都是假的,而出世的是真的。所以,他们立个名字叫说出世部,这是部派因为它们的宗旨标出来。
那么下边再翻过去(第二页的第一行),就是鸡胤部,“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这是婆罗门的一个族,这些传说跟我们古代的传说一样,不一定可靠。那么就是还有个叫鸡胤的一个族,婆罗门中仙人的种姓,他是一个——好了,这是一个附注讲了。
那么下边多闻部(多闻部我看看,第三页里边 最后第四行),“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多闻部就看这一行,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无学阿罗汉,他证到阿罗汉了,叫祀皮衣,他的名字叫祀皮衣。为什么?他是仙人种,过去的仙人以(漂了?)树皮作衣服来祭天。那么这个人,他的后代——他做仙人,他开始是外道,他是祭天的,经常穿著树皮的衣裳来祭天,所以叫祀皮衣,他的名字就叫祀皮衣(祀就是祭天,皮就是树皮,以树皮为衣服)。那么后来他皈依佛之后,修行成了阿罗汉,他就跑到雪山坐禅去了。后来佛涅槃了,他还没有出来,还在雪山里边,这个时候祀皮衣在入定没有知道佛涅槃。
到了佛涅槃二百年以后,他从雪山出定出来了,跑出来一看,已经分了很多部派了。大众部里边,他看看他们弘的三藏都是浅的意思,深的没有弘出来。这一位阿罗汉是佛在世的阿罗汉,他“具足,更诵深义”,他就是把他听到的深的道理完整地念诵出来。那么很多人就相信他的,也有不相信他的,所以分了一部,听他的人就跟着他成了一个部派叫多闻部。因为这一位阿罗汉过去听了很多法,超过当时大众部的一些浅的意思,所以这一部叫多闻部。
那么说假部,下边,以后第二百年,大众部里边又出一部叫说假部。“此部所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当知。”——下边要讲。“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说部”,它虽然说有些是假的呢,但不是全部假的,所以跟一说部不一样。“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实”,世间法有假有真,出世法也不是都是实的,也有假有真,跟说出世部也不一样,所以既然有矛盾呢它又立了一部,叫说假部。
那么这些都是部派的名字,我们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这个表根据吕瀓的资料就这么分了几个,大众部里边又分了几部,里边有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它的名字大概我们的《异部宗轮论》都可以看到。
部派分裂的总结
那么到了最后总结,到了西元六世纪的时候,这些部派总的归纳成四个系统,一个是上座部,北传的以化地部、法藏部为代表,南传的以大寺为代表,大寺又分无畏山、祗多林住——这些我们不管它了,这是斯里兰卡、锡兰、缅甸的传承;那么正量部——我们主要知道的就是到最后可归纳为四个大系统,一个是上座部,一个是正量部,一个是大众部,一个是说一切有部。…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