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说部派虽然有二十部,真正有力量的大概这么四部。其中说一切有部就是有部,而且说一切有部的力量很强。
下边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倒是理论性的:宗派的分裂主要以见解不同。虽然我们看到前面是有了很小的事情,为了个供养佛塔有没有功德分了两部;为了对佛的看法——一说还是分别说,又成了两部……那么各式各样的分歧,主要是见解不同,这一点我们掌握了,是原则性的东西。那么这个见解呢,我们从三法印来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最大的争执在“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般都能够承认,不但是佛教承认,外道也承认,就是我们在哲学里边讲一切法都是变化的都是互相运动的,都是无常的表现,这个好象是争执少一点。“涅槃寂静”也没有什么多说的,一切烦恼苦果息灭了,那就是涅槃,最清净的,这个也没有什么大的争论。就是“诸法无我”里边争论最多,因为怎么样子叫无我,这个里边就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将来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就再学一部论,它就是专门把部派里边讲无我的道理,这一派怎么讲无我,那一派又怎么讲无我,把它分得很仔细,那么这个里边主要“诸法无我”有分歧,所以说各宗派见解的歧异,关键取决于各个宗派对无我见的差别不同。
那么这个无我见为什么有差别呢?对缘起论的认识、理解有不同,所以说根本的原因就在缘起论上,对缘起论的看法有深的,有浅的,有执了一边的,有执了全面的,各式各样的看法——无我就是空性,这个空性就有各式各样的看法了,因为无我的看法不同,里边的我就是到底什么东西也有不同了,那么这样子弄下来呢,每一个部派成了它自己的体系,就成了很多的部派,真正的关键就在对缘起论的理解、认识有不一样。
那么总的来说,中观派认为缘起是无自性,而其余的各派都认为有一点自性,这个说法一般人不相信的,大家都是缘起,怎么有自性呢?那就是说这个很微细,我们就是将来讲《四宗要义》的时候会把它这个道理讲出来,现在不能讲得太宽了,讲出来你们也不一定会懂。那么他们认为——他们有一个观点,就是一切法是缘起是假的,假的必定要依一个真的,假必依真,后边决定还有一个真的东西在后头,那么这个真到怎么样的程度,各式各样的,深深浅浅的,就分了很多,不一样。他们认为缘起固然是因缘和合,是假的,但是后来必定还有个真的东西在后头,假的——依了真才有假,没有真怎么叫假呢?所以说他们的观点这样子,而只有中观派才认为一切法就是无自性,一点真的都没有,由于各式各样的有法不同,于是各派的有我见就不同,有我见不同,无我见也有不同了,这个是研究部派佛学必须注意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讲了很多,也不要你们专门去考证那些部派里边分派的一些情况,它们每一派的教义,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不要求太高。
我们下边接下去,部派佛学里边把几个重要的,我们说不是归纳下来有四大体系,一个上座部,上座体系,一个是大众部,一个正量部,一个说一切有部。我们就分这四个部略略地把内容介绍一下,这个要求也不高,就是一切有部,大家注意点就行了,因为跟《俱舍》有关。其余上座部也好,正量部也好,跟整个的佛教史当然关系很大,而对我们学《俱舍》来说,关系却不是很大。
乙二、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上座部的概况
上座部原来在北方的,后来因为一切有部在北印度跟中印度占了势力之后,他们就慢慢地转移了,他们的情况也逐渐模糊了,就是不清楚了。有部的情况比较突出呢,他们的情况就模糊了,一般都是把化地部、法藏部这一系当作上座部的代表,这是北传的;南传的在斯里兰卡的,前后也有变迁,后来以大寺住一派为主,只多林住就是前面说的一共……
(8B开始)北传的以化地、法藏作代表,那么我们是北传的,我们就是昙无德部;另外,还有个雪山部,上座部的雪山部,这个雪山部哪里来的?就是上座部,说一切有部分裂出去以后在摩揭陀一带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上座部势力衰退下去就迫使他们向雪山那边就是尼泊尔那边转移,以后,根本上座部就变了雪山部。这个雪山部就是本来是上座部,因为有部的势力强大以后,他们转移到雪山那方面去,根据雪山的地方就叫雪山部,那么他们的教义却又改变了,后来慢慢慢慢转变了。
各个部派的依据,每一个部派他们的学说,根据什么,根据他们的三藏——经律论,但是每一个部派的三藏又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学说也不一样。上座部的律,化地部的是《五分律》,我们中国翻的《五分律》就是化地部的;法藏部的是《四分律》,我们现在受戒都是《四分律》,那么我们就是法藏部下边的。经来说呢,我们这个有《增一阿含》片段,里边一部分,是属于这个上座部的。论里边《舍利弗毗昙》,这个我们汉地翻的也有,这一些就是我们汉译的北传的资料,汉译资料有这么多——不多。南传的上座部,巴利文系的资料,它们比较完整,那么汉文翻过来的,有《善见律毗婆沙》,南方律都叫“善见律”,他们的毗婆沙就是论,论里包含律,律里包含戒,这就是上座部三藏的大概情况,这个我们介绍一下。
那么各个部派的主张,又反映在他们的三藏里边,特别是论藏,论藏是他们发表他们的议论的一个重点的地方,系统地反映他们的学说观点。
境——蕴、处、界
佛教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方面来讲、进行阐述的。什么叫境?对世界的认识;行就是修持,实践的活动;果——活动的达到的最后的效果,那就是对世界的净化改造的效果。那么行是对世界的净化改造,果就是改造完成了,净化完成了,境行果这三个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一个是认识,一个是行动,一个是达到的果。
“境的理论,原始佛学的阶段是把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因为当世要求解脱,解脱当然人解脱,人解脱之后,非情也就解脱了。所以说我们天台宗有无情也成佛,无情本来就是有情的一个附带部分。我们假使讲唯识来说,一个是有情就是阿赖耶识的那个见分,无情就是它的相分,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以有情解脱了,无情就是净土,马上就是也解脱了。人是五蕴合成的,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原始佛学基本上对五蕴讲得很多。我们《心经》里边也讲了,“照见五蕴皆空”等等。
后来十二处十八界慢慢慢慢发展越来越多。到了部派佛学阶段,境的范围,本来对象是五蕴——人就是五蕴:我们的色蕴就是物质,我们的身体;受蕴呢,我们的感觉;想蕴,我们的概念,思想;行蕴,各式各样的行动;识蕴就是了别的心,那么这个人的整个的作用就在五蕴里包完了。所以有人就认为五蕴就是我;外道说五蕴不是我,五蕴死掉了,你在哪里啊?那么你说受是你,你受痛苦的时候是你,苦受是你,那么你受乐的时候,你苦受没有了,你也不见了?所以这个地方仔细分析呢,五蕴都不是我。他认为离开五蕴还有个灵魂,这个叫我。那么这个我们将来说,各式各样的说法很多。
到了后来部派佛学的时候,研究的对象范围扩大了,不但是人生,扩大到宇宙的方面去了,分析对象也就是变成从五蕴到十二处,再到十八界——三科,这三科就是蕴、处、界。《舍利弗毗昙》对于三科的看法,把“处”——旧译为“入”,入就是处,后来的新译是处,旧的翻译叫“入”——放在第一位,它是十二处为重点,十二处分内外二类,内就是内六根,外就是外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十二处,这是根据人的认识来的,眼睛认识的是色、耳朵了别的是声、乃至意识了别的是法,这也是根据人的根、境、认识来分十二处。上座部重点以十二处为中心来讲这个问题,宇宙的问题,特殊的地方——最特殊的就是“法处”讲得很仔细,这个法处里边包罗宇宙的万象,这是上座部《舍利弗毗昙》里边的特色。那么这是介绍一个境的问题。
下边,“外处非独立存在,必与心相连”,讲到境跟心是拆不开的,以心为前提而存在。讲“诸行无常”分析到刹那灭,也是联系心来讲的,因为心是刹那灭的,被心所知的对象,就是境,也是刹那灭——就是你人认识的心是刹那灭,才推想到这个境也是刹那灭,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心,你就不能知道这个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现象中只有这一刹那,上座部认为这个现象的境当中,现在这一刹那是真的;过去一刹那过去了,就成了不是实在的了;未来的还没有到,不实在的,所以说现在是有的、实在的,过去、未来都不实在。这是上座部的看法。而有部认为三世都是实在的,这个就不一样了。
行,果——解脱理论与解脱方法
实践方面,就是行、果方面,上座部将解脱的主体归之于心,心解脱了,那么整个的都解脱了。因为心是重点,唯识也讲心,只要心解脱其他的东西都跟着解脱了。他们认为“心体本净”——这是有观点不同了,“心体本净,客尘所染”,心是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一些外来的烦恼把它染污了,那么你把烦恼去掉了,心就恢复到本净,这个我们说跟禅宗有什么差别,所以他们说它是小乘,我们看小在哪里呢?它讲的还是蛮深的。
烦恼有两个方面,他们讲烦恼,有两种:一种是随眠,烦恼的习气,是一种潜在的势力与心不相应,他们讲随眠,不是现行的烦恼,是烦恼的一种势力,它隐伏在我们人身上的,不属于心相应的心所法的;第二种——缠,这是烦恼的现行,是心相应的心所法,所以说上座部的随眠和缠是不一样。而有部,随眠就是缠,都是现行的,这个又不一样,这些我们知道就行了。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质,我们说客尘所染,那把它染污了不是心不干净了吗?他们就是说心跟天空一样,你云再多,天并没有把它打脏,并没有,只要把云去掉了,天还是干干净净的,所以说,心尽管有烦恼同时生起,当你没有解脱的时候——心里有烦…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