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嘛,但是你烦恼尽量的多,但是心的体本身是干净的,这也是上座系的学说跟其他派不同的一个特色,这个我们以后研究其他教派的时候可以做参考,现在不要求你们把它掌握的很仔细。
上座部的实践,就是修行,既然心体本净,客尘烦恼所污,那只要客尘烦恼把它去掉就行了,就是去掉客尘,烦恼去掉恢复本性——这个我们说佛教,基本上很多大乘的佛教也不是那么回事情,采用的方法是用禅定,先是用见道——跟原始佛教是一样的,先是见道,然后是修道,最后成功是无学道。见什么?四谛的道理,现观,这就是现观四谛,修道就是修行,主要是用禅定。
下边关于轮回生死的现象,南方上座系以“有分心”——这个问题是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说我们流转生死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流转?那么外道是一个灵魂,佛教里边是一个什么?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到底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很多部派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解释不同。那么最突出的就是犊子部,他们说就是有一个补特伽罗这一个东西,它既不是五蕴也不是离开五蕴,是这么一个不可说,是这么一个东西,这是它的特殊的说法。上座部——这是南方的,就是南传的,巴利文系的上座部,他们说有一个“有分心”,这个心可以贯彻生死流转,等于说我们流转的主体,有点相当于阿赖耶识这个情况。
北方的化地部主张诸行(五蕴)有两种运动的方式:一种是“一念蕴”,一念蕴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一种是“一生蕴”,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一期生死相续”,就是从生到死这一段时间它可以不消灭,一直到死了之后才消灭——就是他说五蕴有两种,一种是刹那刹那都要生灭的,一种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这是化地部里边,它采取这样子的说法。这都是解释为什么我们有一个生死流转的现象,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解释,都是依据佛经里边来讲的,讲的方式,讲的确实各式各样不一样,每一个部讲的都不一样。那么这个蕴,它死了之后能够转世,来世再结生,一直到什么时候完、结束呢?一直到成了阿罗汉或者成佛解脱了,所以这个蕴,有个名字叫“穷生死蕴”,这是化地部的主张:有这么一个东西,流转生死的,一直要到最后解脱之后,这个才结束,那是无始以来就有的,到解脱以后才没有,一般就是说无始有终,这个东西。
在解脱理论上,原始佛学都讲人空——“人我空”,因为他们只要把人、流转的人解脱了之后——这是先决问题。那么上一次我们讲过,人空了之后,把这个空的智慧再对向法的话,马上就是法空。这个道理,中观里边,《广论》也讲得很多。那么我们这里一段是讲,因为过去的汉地都认为原始佛教也好,部派佛学也好都是小乘,讲人空不讲法空的,那么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原始佛教里边固然重点是讲人空,但是上座部发挥三解脱门的空解脱门的时候,它也讲了法空、法无我。这一个理论在北方不大明了,在南方的上座部著作里边有很明白的解释,北方上座部的著作,却不太明显。所以说汉地一般认为小乘——实际是根本乘,不能叫小乘。这个话是过去大小乘里边闹矛盾的时候,一个骂人的话——你们是小乘,这是贬称。汉地都认为二乘不讲法空——法无我不讲的,只讲人空人无我,那么从这个地方证明,尤其是上座部的南传的里边就很明确的说,上座部里边有讲法空的。那么这也跟我们中观的应成派的见同的,中观里边也说,真正的证到人空的人决定证到一部分法空。如果法空没有空的话,人空证不到的,那你所证的是不是真的?补特伽罗空,还没有空掉,这个里边就合得上。
“并以此为大小乘区分的标准,这可能是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这就是说我们汉地一般以前有个偏见,以为二乘讲人空,大乘讲法空,并且以人空法空为区别大小乘的标准。这个主要也不是搞错了,因为北方的资料不全,就引了这么一些看法。那么这个我们将来学《菩提道次第》,后头止观章里边就是把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我们再重复一下,真正大小乘判别的标准是菩提心跟菩萨行,这二个是判别是不是大乘。有菩提心的、修菩萨行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不修菩萨行的,管你念什么样的经,怎么深,还是二乘。那么你没有出离心就不要说了——人天乘,你三界都不想出离,当然是人天乘。
这里讲了一些,主要是几个重点。一个就是说上座部里边他们讲的是解脱的方面,就是心是本净的,有客尘的烦恼所染污,那么只要把客尘的烦恼去掉,本身的清净的心体就可以显示出来;那么修行也是一样,要见道,见四谛,然后以这个四谛的见到的见道为指南,把烦恼一个一个断掉,用的方法呢,用禅定,要有般若,当然离开般若是不行的——固然禅定是个工具,主要的力量是靠般若、空;那么最后得到的效果,固然是人空,也有法空的一部分。这是上座部的一些学说。
乙三、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说一切有部的概况
下边我们介绍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它本来也是上座部,因为里边有一些分歧,那么它就分出来了,结果分出来之后,它的势力——因为它主要是弘扬论的,专门讲道理的,讲道理分析得非常仔细,结果势力大盛,把原来的上座部就压倒了,上座部就迁到雪山去了。
基本主张
“说一切有部从否认人我(补特伽罗)出发,承认五蕴是有,所谓补特伽罗,是由五蕴组合而成。”那就是我们前面学的,这个十二支,“无我唯诸蕴”,补特伽罗我是没有的,那么你流转生死是什么?“唯诸蕴”,只是五个蕴在流转。这五蕴就分了十二支,第一支无明,它的体是五蕴,但是依它的烦恼作用特别强,就安个名字叫无明,这个我们以前十二支的时候都学过了,你们可以回顾一下,去温习《三学》里边的那个十二支的《俱舍》的一个颂。
那么是五蕴合成的,“因为五蕴包含三世,由此发展到承认一切法三世有”。因为五蕴,过去的五蕴,现在的——这个经常有这个话,所以他们就从这个依据把它的理论发展到三世一切法都是有。
“他们认为一切法皆有其自性”,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是实在的有,不是由于他们因缘和合而起的有”。这个是怎么说呢?因缘和合而有是假有,就是现象,而本来的说,每一个法,它的体本来是存在的,这个他们的说法也就是后来的“性具”一样——我们的本性里边,本来具有一切法,这个意思差不多的,所以不要看小乘好象是讲得很肤浅,什么三世法都是实在有的,我们后来还不是有的吗?自性具足一切法,不是本来有的吗?
“他们认为一切法都是有自性的,实在的有,不是由它的因缘和合的假有,这个主张,主要是从阿毗达磨的解释推论出来的”。在三藏里边,他们经藏里边,《杂阿含》有二个经,这个文字里边可以作依据,这个我们将来可以把它念一道,它有资料,《杂阿含》的资料我们找到了。“这一派的构成”,它为什么产生这一派呢?因为它跟化地部,本来都是上座部,化地部是不承认过去未来的,就是上座部前面的,他们只承认现在。而有部从他们的理论方面推论出来,认为三世法都是有的,那么这个见就不一样了,结果他们分裂成了两部。
三藏
“据《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九卷的文”,怎么记?“佛灭度之后第一次结集三藏的时候”,就是五百结集,迦叶尊者倡导的第一次结集,他们对自己的传承,说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有部自己的三藏已经具备了,就是自己有了他们自己的三藏了。
经是哪个?“也是四阿含”,但是跟其他的部派的四阿含次第不一样,他们以《杂阿含》为根本,摆在第一位,《相应》就是《杂阿含》。那么汉译的《中阿含》也是属于这个有部的,所以我们《俱舍论》里边所引的《阿含经》基本上都是《中阿含》里引来的。过去我们有过一个考证,把《俱舍论》里边每一句《阿含经》的话,在《中阿含》里边哪一卷、哪一个经,以前他们有人都把它标出来了。但是这个资料在五台山文革的时候失掉了,现在也找不到了,不晓得哪里去了。汉译的《中阿含》属于这一部的,属于有部的。而《长阿含》跟《增一阿含》——有部的《长阿含》跟有部的《增一阿含》,我们汉地没有翻译。汉地翻的《长阿含》、《增一阿含》不是有部的。在每一个部都有它的阿含经,我们翻的《杂阿含》跟《中阿含》是有部的,而《长阿含》跟《增一阿含》我们翻过来却不是有部的。
有部的律,有广的略的两种。略的,《十诵律》,我们中国也有;广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也有,就是义净三藏译的。论,是《法蕴足论》,最原始的是《法蕴足论》,后来就是《发智》、《六足》。
“有部初期的学说,后世称为旧阿毗达磨师说”。因为后来《发智论》造了以后,有部大大地发展,成了新的阿毗达磨师,在以前初期的叫旧阿毗达磨师。有个那先比丘,他是很有名的,他把旧阿毗达磨的学说发展到很深,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精密。这是旧的范围,那么新的以后下边讲。
流行的重点地区
“在西元一世纪的时候,贵霜王朝势力侵入西北印度,定都在犍陀罗。”他们原来是地方很小,后来它这个王朝的势力慢慢扩展,一直到西北印度,他们首都在犍陀罗。“第三代王就是迦腻色迦”——第一代王也信佛,第三代迦腻色迦更信佛,更把佛教推到一个高度,那么都是支持有部,“因而有部的势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但有部内部他们的论发挥得很精密很仔细,外边的政治方面又这样子护法,来支持他们,所以有部势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犍陀罗,迦湿弥罗都是有部学说流行的地方,犍陀罗一带是重点的发展区。此外,凡是贵霜王朝他们势力达到的地方——如迦湿弥罗,也是属于他们所管的,所以有部学说也广为流行。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迦腻色迦王结集有部三藏就在迦湿弥罗结集的,所以迦湿弥罗是一个有部的重点的中心区。
但是,因为迦湿弥罗——这个…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