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32

  ..續本文上一頁惱嘛,但是你煩惱盡量的多,但是心的體本身是幹淨的,這也是上座系的學說跟其他派不同的一個特色,這個我們以後研究其他教派的時候可以做參考,現在不要求你們把它掌握的很仔細。

  上座部的實踐,就是修行,既然心體本淨,客塵煩惱所汙,那只要客塵煩惱把它去掉就行了,就是去掉客塵,煩惱去掉恢複本性——這個我們說佛教,基本上很多大乘的佛教也不是那麼回事情,采用的方法是用禅定,先是用見道——跟原始佛教是一樣的,先是見道,然後是修道,最後成功是無學道。見什麼?四谛的道理,現觀,這就是現觀四谛,修道就是修行,主要是用禅定。

  下邊關于輪回生死的現象,南方上座系以“有分心”——這個問題是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說我們流轉生死到底是什麼東西在流轉?那麼外道是一個靈魂,佛教裏邊是一個什麼?補特伽羅,這個補特伽羅到底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很多部派就是因爲這個問題解釋不同。那麼最突出的就是犢子部,他們說就是有一個補特伽羅這一個東西,它既不是五蘊也不是離開五蘊,是這麼一個不可說,是這麼一個東西,這是它的特殊的說法。上座部——這是南方的,就是南傳的,巴利文系的上座部,他們說有一個“有分心”,這個心可以貫徹生死流轉,等于說我們流轉的主體,有點相當于阿賴耶識這個情況。

  北方的化地部主張諸行(五蘊)有兩種運動的方式:一種是“一念蘊”,一念蘊就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一種是“一生蘊”,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一期生死相續”,就是從生到死這一段時間它可以不消滅,一直到死了之後才消滅——就是他說五蘊有兩種,一種是刹那刹那都要生滅的,一種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這是化地部裏邊,它采取這樣子的說法。這都是解釋爲什麼我們有一個生死流轉的現象,用各式各樣的方式解釋,都是依據佛經裏邊來講的,講的方式,講的確實各式各樣不一樣,每一個部講的都不一樣。那麼這個蘊,它死了之後能夠轉世,來世再結生,一直到什麼時候完、結束呢?一直到成了阿羅漢或者成佛解脫了,所以這個蘊,有個名字叫“窮生死蘊”,這是化地部的主張:有這麼一個東西,流轉生死的,一直要到最後解脫之後,這個才結束,那是無始以來就有的,到解脫以後才沒有,一般就是說無始有終,這個東西。

  在解脫理論上,原始佛學都講人空——“人我空”,因爲他們只要把人、流轉的人解脫了之後——這是先決問題。那麼上一次我們講過,人空了之後,把這個空的智慧再對向法的話,馬上就是法空。這個道理,中觀裏邊,《廣論》也講得很多。那麼我們這裏一段是講,因爲過去的漢地都認爲原始佛教也好,部派佛學也好都是小乘,講人空不講法空的,那麼這裏特別強調一下,原始佛教裏邊固然重點是講人空,但是上座部發揮叁解脫門的空解脫門的時候,它也講了法空、法無我。這一個理論在北方不大明了,在南方的上座部著作裏邊有很明白的解釋,北方上座部的著作,卻不太明顯。所以說漢地一般認爲小乘——實際是根本乘,不能叫小乘。這個話是過去大小乘裏邊鬧矛盾的時候,一個罵人的話——你們是小乘,這是貶稱。漢地都認爲二乘不講法空——法無我不講的,只講人空人無我,那麼從這個地方證明,尤其是上座部的南傳的裏邊就很明確的說,上座部裏邊有講法空的。那麼這也跟我們中觀的應成派的見同的,中觀裏邊也說,真正的證到人空的人決定證到一部分法空。如果法空沒有空的話,人空證不到的,那你所證的是不是真的?補特伽羅空,還沒有空掉,這個裏邊就合得上。

  “並以此爲大小乘區分的標准,這可能是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這就是說我們漢地一般以前有個偏見,以爲二乘講人空,大乘講法空,並且以人空法空爲區別大小乘的標准。這個主要也不是搞錯了,因爲北方的資料不全,就引了這麼一些看法。那麼這個我們將來學《菩提道次第》,後頭止觀章裏邊就是把這個問題講得很透徹。我們再重複一下,真正大小乘判別的標准是菩提心跟菩薩行,這二個是判別是不是大乘。有菩提心的、修菩薩行的就是大乘;沒有菩提心的,不修菩薩行的,管你念什麼樣的經,怎麼深,還是二乘。那麼你沒有出離心就不要說了——人天乘,你叁界都不想出離,當然是人天乘。

  這裏講了一些,主要是幾個重點。一個就是說上座部裏邊他們講的是解脫的方面,就是心是本淨的,有客塵的煩惱所染汙,那麼只要把客塵的煩惱去掉,本身的清淨的心體就可以顯示出來;那麼修行也是一樣,要見道,見四谛,然後以這個四谛的見到的見道爲指南,把煩惱一個一個斷掉,用的方法呢,用禅定,要有般若,當然離開般若是不行的——固然禅定是個工具,主要的力量是靠般若、空;那麼最後得到的效果,固然是人空,也有法空的一部分。這是上座部的一些學說。

  

  乙叁、說一切有部系學說的要點

  說一切有部的概況

  下邊我們介紹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它本來也是上座部,因爲裏邊有一些分歧,那麼它就分出來了,結果分出來之後,它的勢力——因爲它主要是弘揚論的,專門講道理的,講道理分析得非常仔細,結果勢力大盛,把原來的上座部就壓倒了,上座部就遷到雪山去了。

  基本主張

  “說一切有部從否認人我(補特伽羅)出發,承認五蘊是有,所謂補特伽羅,是由五蘊組合而成。”那就是我們前面學的,這個十二支,“無我唯諸蘊”,補特伽羅我是沒有的,那麼你流轉生死是什麼?“唯諸蘊”,只是五個蘊在流轉。這五蘊就分了十二支,第一支無明,它的體是五蘊,但是依它的煩惱作用特別強,就安個名字叫無明,這個我們以前十二支的時候都學過了,你們可以回顧一下,去溫習《叁學》裏邊的那個十二支的《俱舍》的一個頌。

  那麼是五蘊合成的,“因爲五蘊包含叁世,由此發展到承認一切法叁世有”。因爲五蘊,過去的五蘊,現在的——這個經常有這個話,所以他們就從這個依據把它的理論發展到叁世一切法都是有。

  “他們認爲一切法皆有其自性”,一切法都有自性的。“是實在的有,不是由于他們因緣和合而起的有”。這個是怎麼說呢?因緣和合而有是假有,就是現象,而本來的說,每一個法,它的體本來是存在的,這個他們的說法也就是後來的“性具”一樣——我們的本性裏邊,本來具有一切法,這個意思差不多的,所以不要看小乘好象是講得很膚淺,什麼叁世法都是實在有的,我們後來還不是有的嗎?自性具足一切法,不是本來有的嗎?

  “他們認爲一切法都是有自性的,實在的有,不是由它的因緣和合的假有,這個主張,主要是從阿毗達磨的解釋推論出來的”。在叁藏裏邊,他們經藏裏邊,《雜阿含》有二個經,這個文字裏邊可以作依據,這個我們將來可以把它念一道,它有資料,《雜阿含》的資料我們找到了。“這一派的構成”,它爲什麼産生這一派呢?因爲它跟化地部,本來都是上座部,化地部是不承認過去未來的,就是上座部前面的,他們只承認現在。而有部從他們的理論方面推論出來,認爲叁世法都是有的,那麼這個見就不一樣了,結果他們分裂成了兩部。

  

  叁藏

  “據《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叁十九卷的文”,怎麼記?“佛滅度之後第一次結集叁藏的時候”,就是五百結集,迦葉尊者倡導的第一次結集,他們對自己的傳承,說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有部自己的叁藏已經具備了,就是自己有了他們自己的叁藏了。

  經是哪個?“也是四阿含”,但是跟其他的部派的四阿含次第不一樣,他們以《雜阿含》爲根本,擺在第一位,《相應》就是《雜阿含》。那麼漢譯的《中阿含》也是屬于這個有部的,所以我們《俱舍論》裏邊所引的《阿含經》基本上都是《中阿含》裏引來的。過去我們有過一個考證,把《俱舍論》裏邊每一句《阿含經》的話,在《中阿含》裏邊哪一卷、哪一個經,以前他們有人都把它標出來了。但是這個資料在五臺山文革的時候失掉了,現在也找不到了,不曉得哪裏去了。漢譯的《中阿含》屬于這一部的,屬于有部的。而《長阿含》跟《增一阿含》——有部的《長阿含》跟有部的《增一阿含》,我們漢地沒有翻譯。漢地翻的《長阿含》、《增一阿含》不是有部的。在每一個部都有它的阿含經,我們翻的《雜阿含》跟《中阿含》是有部的,而《長阿含》跟《增一阿含》我們翻過來卻不是有部的。

  有部的律,有廣的略的兩種。略的,《十誦律》,我們中國也有;廣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也有,就是義淨叁藏譯的。論,是《法蘊足論》,最原始的是《法蘊足論》,後來就是《發智》、《六足》。

  “有部初期的學說,後世稱爲舊阿毗達磨師說”。因爲後來《發智論》造了以後,有部大大地發展,成了新的阿毗達磨師,在以前初期的叫舊阿毗達磨師。有個那先比丘,他是很有名的,他把舊阿毗達磨的學說發展到很深,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精密。這是舊的範圍,那麼新的以後下邊講。

  

  流行的重點地區

  “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貴霜王朝勢力侵入西北印度,定都在犍陀羅。”他們原來是地方很小,後來它這個王朝的勢力慢慢擴展,一直到西北印度,他們首都在犍陀羅。“第叁代王就是迦膩色迦”——第一代王也信佛,第叁代迦膩色迦更信佛,更把佛教推到一個高度,那麼都是支持有部,“因而有部的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不但有部內部他們的論發揮得很精密很仔細,外邊的政治方面又這樣子護法,來支持他們,所以有部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犍陀羅,迦濕彌羅都是有部學說流行的地方,犍陀羅一帶是重點的發展區。此外,凡是貴霜王朝他們勢力達到的地方——如迦濕彌羅,也是屬于他們所管的,所以有部學說也廣爲流行。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迦膩色迦王結集有部叁藏就在迦濕彌羅結集的,所以迦濕彌羅是一個有部的重點的中心區。

  但是,因爲迦濕彌羅——這個…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