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大概你們都沒有聽過《俱舍》——迦濕彌羅結集有部叁藏之後,他們因爲當時外道很多,就怕外道偷去。迦濕彌羅是一個地方,叁面環山,一面一個城,他們就——那裏的阿羅漢神通很大了,就命令藥叉神守護城門,不准哪個把《大毗婆娑》這個叁藏帶出境外,不能出境的。只能內部學,不能出境,所以說比較封閉的。

  那麼在犍陀羅地方,也是有部的中心區,他們那個地方比較開放,那麼學說也比較自由,經部的論師也經常在它那裏弘法,所以他們那邊,摻了一些經部的見、見解。所以後來就分了二派,一個是東方師,迦濕彌羅那一邊的;一個是西方師,犍陀羅那一邊的。慢慢慢慢,有部裏邊也分了東西二派,這一些我們學《俱舍》都是有關的,所以引在這個地方。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

  與化地部的異同

  “說一切有部實際上是從上座系的化地部裏邊分出來的,所以重要的學說跟化地部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就是跟它有矛盾,才分出來的,所以很多地方是對立的。有部——我們上面說,上座部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有部就說心性不是本淨的。因爲隨眠跟纏也不像上面一樣,一個是煩惱一個是習氣,一個是隨眠使,不是煩惱使,心不相應法。

  他們(有部)說隨眠也好纏也好都是煩惱,都是現行的,只是它們的範圍不一樣,那麼表現的作用也不一樣,名字不一樣,隨眠是根本煩惱,什麼叫隨眠?微細、隨逐、隨增的意思叫隨眠,因爲根本煩惱很微細,跟著你跑的,並且隨增,不斷地要增長;而纏是隨煩惱,隨了根本煩惱而起的,它不是根本的東西,是枝末煩惱,是根本惑的等流,從根本煩惱發生出來的,那麼這兩種都是煩惱:一個是根本,一個是等流出來的。那麼這個跟他們上座部就不一樣了。隨眠也不是心不相應行了,就是心所法,隨眠就是貪瞋癡慢疑見,都是心所法,而且是一向有的,有部說一切法都是一向有的。那麼既然煩惱一向有的,那心怎麼清淨呢?有煩惱的心怎麼叫清淨啊?所以說心性本來是並不清淨的,所以心是染汙的不是本淨的,他們把心“分成雜染心、離染心兩種,把雜染心去掉了,得到離染之後,才解脫”。這才清淨,所以原來並不清淨。

  那麼這兩派——上座部跟有部,固然因爲很多地方不同他們分了兩部,但是畢竟從一個源頭來的,也有相同之處。這一點我們就想起一個問題,過去的印度的部派都是一個佛說的法,但是因爲時間的遷流,每一個部主他所學的法側重于他自己學的那一方面,再又結合到當地的機的,地形,風俗習氣,那麼慢慢慢慢地幾百年以後就分了很多的部派。

  我們也感到現在就是要維持一個部派原來的本色不變確實是很困難的事情。就是我們海公上師,他在五臺山,開頭西藏回來五臺山,廣濟茅棚弘法,後來因爲廣濟茅棚裏邊顯教的——原來是顯教道場,顯密合在一起有矛盾,就離開五臺山,經過太原慢慢慢慢回四川。而四川那個時候,因爲他以前是軍界的,那時候的大軍閥劉文輝、劉湘這些都是他以前很熟悉的。所以說他要找個廟子,海公上師看中了一個近慈寺,那時候這裏邊屯兵的,有部隊屯在裏邊,結果他們幾個大軍閥聽, 說海公上師要這個廟,馬上一夜全部部隊撤退,讓出來。所以說他在近慈寺建了根本道場。

  後來解放之後,近慈寺搞鬥爭,他就離開近慈寺,到處說法,最後就回歸原地五臺山。但是並沒有到廣濟茅棚,到了五臺山之後,五臺山的宗教辦事處就很客氣,他說你要哪個廟,整個五臺山你選哪個廟就給你哪個廟,再大的廟也可以。海公上師一個也不要,有矛盾嘛。最後找了一個偏僻的地方,一個破破爛爛的清涼橋(笑)。那個地方就定下來了,那麼維持了十幾年,後來文革了,又解散了。那麼這樣子一個過程。

  到現在文革以後,從1966年文革開始到76年以後,慢慢地,到真正佛教的開放,八十年代左右,大概經過了十多年的時候,但是樣子都有點變了,各式各樣地方,每一個地方有一個特色,要維持原狀就很困難。那麼這也是一個大勢所趨,也就沒有辦法,無可奈何。我們總是想盡量的維持原狀,海公上師以前有的盡量維持,但是有些地方也是很困難。

  (9A開始)這樣,他的機不同,再加上每一個部主他對叁藏的側重點不同,就慢慢地化了很多的部派。那麼,這裏我們下邊看,他們共同之點,“兩派也有共同性的理論:例如,說一切有部將一切法最後歸納爲“名”“色”兩類”,開始是名、色,後來分了五類,““名”相當于上座系講的“心””,這是精神方面的,那就是五蘊裏邊“受想行識”四個蘊;那麼關于名與色的,色就是色蘊,物質方面的,“名與色的關系跟上座部一樣,以“名”爲出發點”,就是側重點在心;“講到有爲法的時候,有部跟上座系同樣是刹那滅”,我們不是講過嘛,有的部派認爲有的法可以刹那滅,有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而有部也好,上座部也好對一切法都認爲是刹那刹那滅的,不能繼續一段時間的,這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馬上就滅掉了,生住異滅,這個是上座部和有部原來相同的地方。

  

  世友尊者的發展

  那麼後來——“嗣後,以世友尊者爲代表,更進一步發展了有部的學說”,他們把有部的學說更整理、發揮了一下。經過世友尊者的努力,本來是把一切法歸納爲“名”、“色”兩類,就是精神的物質的兩類,現在世友尊者分成爲五類,“歸納成五事”。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百法也好,七十五法也好,都以這個方式來歸納的:第一個是色,色法,就是物質一方面的;第二是心法,心王;第叁心所有法,心的作用,很多;第四心不相應行法,既不是心也不是色,是色心裏邊的分位差別,那麼歸納成一類,心不相應的行,也是有爲法,行就是有爲法,遷流變化的;最後,第五類是無爲法。他們就是把一切宇宙的萬事萬物歸納成五個類,分得更仔細了,以前只是“名”、“色”兩類,現在分了五類。這個五類一直用到現在,百法也是這個五類。

  “每一類裏邊又列舉了可以作爲基本的,具有自性的法,由這些基本的法構成其他的複合的法。”就是色裏邊有十一個法,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加一個無表色,然後色香味觸裏邊各式各樣的變化,桌子、凳子、椅子、瓶什麼東西都是這些基本的色所變出來的,複合的。

  “還進一步說,這些法是相依、相待、以緣起的形式而存在,也是互爲因果,處在因果的聯系之中。”這是佛的本色,緣起論,每一個部派都不能離開緣起論。

  “認爲一切法實在,而且因也實在,又名“說因部”。”這個是有部的特色。有部講因,六個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等等,一共說了六個,那麼其他的部派,就沒有那麼仔細,所以說有部說因特別仔細,叫說因部。它不但是因講的仔細,“確立了因的實在,對因有所分析,這是有部的特色”。那麼有部還有個名字叫“說因部”,爲什麼原因呢?就是它把一個因廣泛地分別,從這一個方面,有部有一個名字又叫“說因部”,就是它的特色來安名的,一切有部也是從有部的立足點叁世一切法都是有的,從這一點來說叫一切有部。

  

  六因四緣說

  有部,又把緣——因是六個,緣是四個,我們在以前的論典裏邊緣講得很多,就是《成唯識論》也講得很多,它把它歸納成四種: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是主要的,其他的就是幫助的,對因緣分析得最多,它連同其他的爲緣之因,它的因緣就是有六個因,六個因裏邊有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這是親自能生果的,叫因緣,就是六因裏邊五個因是屬于四個緣裏邊的因緣。能作因,相當于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叁個疏緣,那麼能作因比較是疏的,就是相當其他叁個緣。所以說因緣的學說在有部的時候發展到非常完備,這是贊歎有部,也是介紹有部的因緣的學說。

  

  一切法叁世實有

  那麼從法的時間講,叁世來講,這在有部是突出的,認爲叁世一切法都是實在有的。這個很奇怪——實在也不奇怪,經裏有依據。“他們認爲法體是叁世俱存,而法用則是現在才有。”那麼既然你說一切法都是實在有的,那麼怎麼現在我們看到的過去未來現在,一會兒有一會兒消滅呢?那是作用有消滅,有生起來,有生滅;而法的體,叁世俱存。這個跟無爲法不一樣,無爲法是常有,有爲法叫恒有,恒就是說雖然是生滅法,但是它不消滅,它不會沒有,就是叁世都是有的,這是有部的特色。那麼爲什麼這樣講呢?它自有它的體系,非此不可,如果不這樣講,他們的體系就成立不了。

  

  建立勝義谛與世俗谛的標准

  有部的二谛的標准,這也是一個特別的,他們的基礎“是承認“無方分的極微”,“無時分的刹那”爲實有”。我們說一切東西分——因爲桌子是假的,分了是木頭,木頭也可以分,分了是木頭粉,分到最細不能再分了叫“極微”。那麼這個“極微”他們認爲是不可再分了,實在有的。時間也是假的,不斷遷流,叁世——過去未來現在,一會兒變這個一會兒變那個,但是時間把它分、分、分,分到最短的時間,這個叫“無時分的刹那”。就是空間來說最小的是“極微”,時間來說最小的是“刹那”。這一刹那就是時間裏邊的最小單元,不能再分了。

  我們說時間,假使說一天可以分十二小時,一個小時可以分60分鍾,一個分鍾又可以分60秒,一秒又可以分多少多少,但是分到最後,刹那沒有辦法分了,跟“極微”一樣的;我們說一個立方的可以把它剖開一半,一半又一半,不斷的“半”下去,分到最後的一個“極微”,沒有辦法再分了,最小的了,沒有辦法分了,跟虛空接近了。那麼這個空間的最小單位叫“極微”,時間最小的單位叫“刹那”,這兩個東西都是實在存在的,不可再分了,是有的。這是有部安立一切二谛的基礎,要承認“極微”跟“刹那”是實在有的。

  然後他們…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