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立它二谛的道理,他說一切東西,把它分析或者把它打破,我們心裏邊對它的概念還有沒有?如果有,這個是勝義谛;如果沒有,就是世俗谛。它這個瓶打破了,一堆爛的瓷片絕對沒有人說這是個瓶,你看這個爛瓷片怎麼曉得它是瓶呢?所以這個瓶是假有,這個是世俗谛。那麼你分、分——水也一樣的,水你分到最後,就是色香味觸,或者我們現代的話說是氫氧兩個元素,這些都是世俗谛。分下去不能再分的,那叫勝義谛,不會失去概念的,假使青顔色,這個青色,你再分也是青,再分還是青,再分,還是青,分到最後最小一點還是青,那麼這個是勝義谛,它的概念,青的概念不會消失的。所以說,他們的世俗谛跟勝義谛的分法,就是說把這個東西分或者是打破,我們主觀上概念,有沒有失掉它原來那個概念?沒有失掉,這是屬于勝義谛;假使失掉了就是世俗谛。這個《俱舍論》上,後邊講二谛的時候要講,我們現在先介紹一下,一個是真的,“實有,勝義谛;反之,分析或者破壞以後,主觀上消失其物的概念的叫假有,或者叫世俗谛”。
這個,我們說每一部都有安立它的勝義谛跟世俗谛的標准,這是《俱舍》的標准,唯識跟其他的。中觀,都有它的標准,都不一樣。那麼此中“實”、“假”,這個要注意,並不是說有作用沒有作用,而是說主觀上失去或者不失去它的概念來說,這是真的實在有的,這是假有的,並不是說它有作用叫真,沒有作用叫假,因爲什麼原因?“自宗”,就是有部,這個宗派……時間過了,我們回向。
第八講
叁世一切有的經論依據
我們講了,講到有部的,有部的我們昨天不是說,有部他們認爲叁世的法都是有的,這是他們的特征:“叁世一切有”。叁世的法都是有體的,實在有的,這一個跟其他的部派不同。那麼有部的分立出來,也就是跟化地部辯論這個問題。化地部我們前面上座部裏邊學過了,它認爲一切法,現在世的是有,過去未來的是沒有的,是假的,不是實在的。那麼有部的說法就是叁世一切都是實在的,這樣子他們就分了兩部。
那麼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部自己創造的呢?當然,我們說一個部主都是佛弟子,一般都是有成就的人,他不敢自己搞一套,也是根據經論來的。那麼他們的依據是什麼?昨天我們講了,他們是根據《阿含經》——《雜阿含》。昨天沒有念,今天我們就補充念一下。
有部的宗旨有八個字,大家可以記下來,那麼就是將來學《俱舍》的時候,我們把它掌握到,這是有部的最根本的宗旨,什麼叫一切有,就是這個地方。八個字就是:“叁世實有”,一般認爲過去未來是假的,沒有體的,而現在法起作用的時候是實在有的,而有部認爲叁世都是實有的,所以第一句是“叁世實有”,叁世——過去未來現在,(實在的實),實實在在是有的;第二句是“法體恒存”,法的體,(恒,恒常的恒),存在,恒存,這個法體,因爲它有爲法,不是無爲法,不是常的,有生滅的,所以不能叫常存,叫恒存,雖然它是有爲法,但是它不會斷掉,中間也不會隔開來——恒存。不但過去未來是有,而且它的體總是存在的,這是有部的特征,那麼一切有,也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那麼他們這樣子說是不是根據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說呢?當然也要有依據,他們的依據第一個——一般說有部的依據呢,兩經,兩個經兩個理,它們有兩個道理,有兩部經作依據。
這裏我們略略地說一下,這個資料我們以後會發,就是學《俱舍》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參考資料,這本書會發給大家,爲什麼現在不發?我們現在就是太不穩固了,很多人把東西拿起就走了,還有個別的人把大氅什麼東西、棉衣都拿走了,那你想想看,如果我們這裏來50個人,每個人住一個月,50套都拿走了,我們其他的人來了,怎麼辦呢?所以這些人,你說用功來修行呢,但是對常住的東西卻是不愛惜,侵損常住的行爲,這個不太好。因爲我們這是供應這裏學法的人的,你走了留下來嘛,你自己拿起走了,你怎麼說呢?以後來的人怎麼辦?如果來一百人都跑掉了,我們一年要供應一百套東西,全部,那麼第二年的人來了,又沒有了,這個負擔也太重了。
我們現在說這個《雜阿含》,第叁卷有這麼一個文,“比丘當知”——你們不要記,這個文將來會發的,這個資料我們有,每一個人都會有——“比丘當知,若過去色非有,多聞聖弟子中不應于過去色勤修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多聞聖弟子中應于過去色勤修厭舍”(待查),那就是佛對比丘說,“比丘當知”,假使過去的色是沒有的話,那麼我的多聞聖弟子對過去的色不應當去勤求修那個厭舍的心,就是把它厭掉,假使我們說男女色的話,那就是過去你見到的女色,你要把它厭舍,厭離它,舍掉它,那麼其他的色聲香味觸都一樣。修出離行都要厭舍,假使沒有的話,你不要厭舍了,它本來就沒有了嘛,所以說過去色是有的,“多聞聖弟子中”,應當對過去的色要精勤地修那個厭舍,這是第一個,肯定過去有,這是經上的;第二,“若未來非有,多聞聖弟子中不應于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多聞聖弟子應于未來色勤斷欣求”(待查),那就是說假使未來的是沒有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對未來的東西,五蘊,不要去精勤努力去斷去求,這是兩個事情,一個不好的要斷掉它,好的是要求到,那麼因爲未來的色是有的,所以“多聞聖弟子中應于未來色勤斷欣求”(待查)。這是證明過去未來是有的一個經,這是有部的依據。
那麼第二個,也是《雜阿含》,第八卷,“識由二緣生,其二者何?謂眼及色,廣說乃至意及諸法”,它說識有兩個因緣可以生出來,哪兩個呢?假使眼識的話,眼根色境那麼生眼識,這是十二處——十二處就是生識的地方,處就是生長的門。從這兩個地方可以生長識:假使眼根跟色法來說,生長眼識;耳根跟聲音來說可以生起耳識;乃至意根跟法境來說可以産生意識,那麼這個是經文。從這個經文裏邊就推論出來——我們說前面五個不要去管它,就是意識,它生起來的時候要靠意根跟法境,這個法境的範圍就寬了,可以是有爲法,可以是無爲法,心裏可以想緣它嘛,那麼也可以過去的,也可以現在的,也可以未來的。現在,假使我們想過去的法,如果過去是沒有的話,那麼這個意根跟法兩個緣生意識——過去的法假使沒有的話,那這個意根就不能生意識,那麼我們想過去,意識就生不出來了,既然意識能生出來,可見得過去法是有的;同樣我們緣未來的法,如果未來的法是沒有的,單是有意根生不起意識的,因爲未來的法是有的,你可以想象明天怎麼樣,後天怎麼樣,將來怎麼樣,意識還可以緣未來的——意識能生出來,那就證明未來的法是有的。
有部就根據這兩個經來成立它的叁世一切有,這個是它的依據。如果我們要跟人家辯論、寫文章,沒有依據是不能成立一個道理的,所以依據是很重要的,依據而且一定要根據正確的依據,不能依據外道的書或者世間的書,一定要以真正的佛說作依據,才能拿得出來。那麼這是有部的依據,我們大概念過了。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續)
六因四緣說(續)
下邊,我們昨天講到六因四緣,有部講因緣講得最多,六因四緣五個果,這個《俱舍》裏廣講。這裏,我們現在就出現的,六個因四個緣都有了,這六個因四個緣希望大家記住,我們重複一下:六個因,第一個是能作因——它這裏排在第六,我們照規矩第一個是能作因,第二個是俱有因,那麼相應因、同類因、徧行因、異熟因,一共是六個因,那麼這六個因是《俱舍》講得最仔細的分析,其他的部派沒有那麼多;緣是四個: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跟增上緣,這四個。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都屬于能作因的範圍,因緣就是前面的五個因——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有力的,能作因力量差一點。最有力的屬于因緣,那麼力量薄弱一點的就是其余叁個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個名相先把它記住,它的真正的分析以後在《俱舍》的時候會講。
一切法叁世實有(續)
下邊我們接下去,“從法的時間方面來說,有部主張叁世實有”,這個我們才把它補充了一下。“他們認爲法的體是叁世俱存”,實際上恒存更嚴格一點,因爲經書上用的都是“恒”,恒常的“恒”。“而法用現在才有”,法的體叁世都存在,法的用——作用,只有現在有。既然法的體叁世都有,那你現在過去未來怎麼差別呢?都是有的,現在也有,過去也有,未來也有。那你怎麼分別這個是現在,這個是過去,這個是未來呢?那就是說看它的作用什麼時候起,作用在起的時候,正在起作用的時候,現在;作用起過了,滅掉了,謝掉了,那就是過去了;作用還沒有起來,將來會起的,未來。以作用的起不起來判別過去未來叁世。
見的高低
這個有部我們不要看得很淺,有的人就看有部很淺。法尊法師在一本書裏邊,他就是說愛因斯坦(Einstein),就是我們近代的大科學家哲學家,他發明的相對論震動了全世界。他這個相對論第一次在國際上公布的時候,一起開會的都是有學問的人,只有六個人懂,這個很深。那麼現在當然懂的人多了,那就是說他這個很不容易,創造這麼一個學說。但是法尊法師來說,愛因斯坦的學說主要就是我們的空間有長寬高叁度,他加了個時間,跟空間兩個的關系湊起來了,這個就震動了全世界。而法尊法師的看法呢,愛因斯坦的思想還在有部的範圍裏邊,還沒有跳出有部,而有部在佛教裏邊是最基層的一部。那麼從這一點看,我們佛教的高度是可想而知——就是最基層的有部已經超過現在一切最高的哲學家,那麼上邊的經部、唯識跟中觀,那不曉得高超多少倍。
所以我們佛教徒對自己的法要起尊貴心,這是極可貴的,世界上的學問是比不上的,本來佛就是的——法寶嘛,無價之寶,…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