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部派雖然有二十部,真正有力量的大概這麼四部。其中說一切有部就是有部,而且說一切有部的力量很強。
下邊一個總結,這個總結倒是理論性的:宗派的分裂主要以見解不同。雖然我們看到前面是有了很小的事情,爲了個供養佛塔有沒有功德分了兩部;爲了對佛的看法——一說還是分別說,又成了兩部……那麼各式各樣的分歧,主要是見解不同,這一點我們掌握了,是原則性的東西。那麼這個見解呢,我們從叁法印來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最大的爭執在“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一般都能夠承認,不但是佛教承認,外道也承認,就是我們在哲學裏邊講一切法都是變化的都是互相運動的,都是無常的表現,這個好象是爭執少一點。“涅槃寂靜”也沒有什麼多說的,一切煩惱苦果息滅了,那就是涅槃,最清淨的,這個也沒有什麼大的爭論。就是“諸法無我”裏邊爭論最多,因爲怎麼樣子叫無我,這個裏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將來我們學中觀的時候就再學一部論,它就是專門把部派裏邊講無我的道理,這一派怎麼講無我,那一派又怎麼講無我,把它分得很仔細,那麼這個裏邊主要“諸法無我”有分歧,所以說各宗派見解的歧異,關鍵取決于各個宗派對無我見的差別不同。
那麼這個無我見爲什麼有差別呢?對緣起論的認識、理解有不同,所以說根本的原因就在緣起論上,對緣起論的看法有深的,有淺的,有執了一邊的,有執了全面的,各式各樣的看法——無我就是空性,這個空性就有各式各樣的看法了,因爲無我的看法不同,裏邊的我就是到底什麼東西也有不同了,那麼這樣子弄下來呢,每一個部派成了它自己的體系,就成了很多的部派,真正的關鍵就在對緣起論的理解、認識有不一樣。
那麼總的來說,中觀派認爲緣起是無自性,而其余的各派都認爲有一點自性,這個說法一般人不相信的,大家都是緣起,怎麼有自性呢?那就是說這個很微細,我們就是將來講《四宗要義》的時候會把它這個道理講出來,現在不能講得太寬了,講出來你們也不一定會懂。那麼他們認爲——他們有一個觀點,就是一切法是緣起是假的,假的必定要依一個真的,假必依真,後邊決定還有一個真的東西在後頭,那麼這個真到怎麼樣的程度,各式各樣的,深深淺淺的,就分了很多,不一樣。他們認爲緣起固然是因緣和合,是假的,但是後來必定還有個真的東西在後頭,假的——依了真才有假,沒有真怎麼叫假呢?所以說他們的觀點這樣子,而只有中觀派才認爲一切法就是無自性,一點真的都沒有,由于各式各樣的有法不同,于是各派的有我見就不同,有我見不同,無我見也有不同了,這個是研究部派佛學必須注意的。
那麼在這裏我們講了很多,也不要你們專門去考證那些部派裏邊分派的一些情況,它們每一派的教義,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不要求太高。
我們下邊接下去,部派佛學裏邊把幾個重要的,我們說不是歸納下來有四大體系,一個上座部,上座體系,一個是大衆部,一個正量部,一個說一切有部。我們就分這四個部略略地把內容介紹一下,這個要求也不高,就是一切有部,大家注意點就行了,因爲跟《俱舍》有關。其余上座部也好,正量部也好,跟整個的佛教史當然關系很大,而對我們學《俱舍》來說,關系卻不是很大。
乙二、上座系學說的要點
上座部的概況
上座部原來在北方的,後來因爲一切有部在北印度跟中印度占了勢力之後,他們就慢慢地轉移了,他們的情況也逐漸模糊了,就是不清楚了。有部的情況比較突出呢,他們的情況就模糊了,一般都是把化地部、法藏部這一系當作上座部的代表,這是北傳的;南傳的在斯裏蘭卡的,前後也有變遷,後來以大寺住一派爲主,只多林住就是前面說的一共……
(8B開始)北傳的以化地、法藏作代表,那麼我們是北傳的,我們就是昙無德部;另外,還有個雪山部,上座部的雪山部,這個雪山部哪裏來的?就是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分裂出去以後在摩揭陀一帶成了他們的勢力範圍了,那麼上座部勢力衰退下去就迫使他們向雪山那邊就是尼泊爾那邊轉移,以後,根本上座部就變了雪山部。這個雪山部就是本來是上座部,因爲有部的勢力強大以後,他們轉移到雪山那方面去,根據雪山的地方就叫雪山部,那麼他們的教義卻又改變了,後來慢慢慢慢轉變了。
各個部派的依據,每一個部派他們的學說,根據什麼,根據他們的叁藏——經律論,但是每一個部派的叁藏又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學說也不一樣。上座部的律,化地部的是《五分律》,我們中國翻的《五分律》就是化地部的;法藏部的是《四分律》,我們現在受戒都是《四分律》,那麼我們就是法藏部下邊的。經來說呢,我們這個有《增一阿含》片段,裏邊一部分,是屬于這個上座部的。論裏邊《舍利弗毗昙》,這個我們漢地翻的也有,這一些就是我們漢譯的北傳的資料,漢譯資料有這麼多——不多。南傳的上座部,巴利文系的資料,它們比較完整,那麼漢文翻過來的,有《善見律毗婆沙》,南方律都叫“善見律”,他們的毗婆沙就是論,論裏包含律,律裏包含戒,這就是上座部叁藏的大概情況,這個我們介紹一下。
那麼各個部派的主張,又反映在他們的叁藏裏邊,特別是論藏,論藏是他們發表他們的議論的一個重點的地方,系統地反映他們的學說觀點。
境——蘊、處、界
佛教的理論一般是從境行果方面來講、進行闡述的。什麼叫境?對世界的認識;行就是修持,實踐的活動;果——活動的達到的最後的效果,那就是對世界的淨化改造的效果。那麼行是對世界的淨化改造,果就是改造完成了,淨化完成了,境行果這叁個我們大家經常碰到的:一個是認識,一個是行動,一個是達到的果。
“境的理論,原始佛學的階段是把重點放在人生現象上”,因爲當世要求解脫,解脫當然人解脫,人解脫之後,非情也就解脫了。所以說我們天臺宗有無情也成佛,無情本來就是有情的一個附帶部分。我們假使講唯識來說,一個是有情就是阿賴耶識的那個見分,無情就是它的相分,本來就是一個東西,所以有情解脫了,無情就是淨土,馬上就是也解脫了。人是五蘊合成的,所以又歸結到對五蘊的分析,原始佛學基本上對五蘊講得很多。我們《心經》裏邊也講了,“照見五蘊皆空”等等。
後來十二處十八界慢慢慢慢發展越來越多。到了部派佛學階段,境的範圍,本來對象是五蘊——人就是五蘊:我們的色蘊就是物質,我們的身體;受蘊呢,我們的感覺;想蘊,我們的概念,思想;行蘊,各式各樣的行動;識蘊就是了別的心,那麼這個人的整個的作用就在五蘊裏包完了。所以有人就認爲五蘊就是我;外道說五蘊不是我,五蘊死掉了,你在哪裏啊?那麼你說受是你,你受痛苦的時候是你,苦受是你,那麼你受樂的時候,你苦受沒有了,你也不見了?所以這個地方仔細分析呢,五蘊都不是我。他認爲離開五蘊還有個靈魂,這個叫我。那麼這個我們將來說,各式各樣的說法很多。
到了後來部派佛學的時候,研究的對象範圍擴大了,不但是人生,擴大到宇宙的方面去了,分析對象也就是變成從五蘊到十二處,再到十八界——叁科,這叁科就是蘊、處、界。《舍利弗毗昙》對于叁科的看法,把“處”——舊譯爲“入”,入就是處,後來的新譯是處,舊的翻譯叫“入”——放在第一位,它是十二處爲重點,十二處分內外二類,內就是內六根,外就是外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十二處,這是根據人的認識來的,眼睛認識的是色、耳朵了別的是聲、乃至意識了別的是法,這也是根據人的根、境、認識來分十二處。上座部重點以十二處爲中心來講這個問題,宇宙的問題,特殊的地方——最特殊的就是“法處”講得很仔細,這個法處裏邊包羅宇宙的萬象,這是上座部《舍利弗毗昙》裏邊的特色。那麼這是介紹一個境的問題。
下邊,“外處非獨立存在,必與心相連”,講到境跟心是拆不開的,以心爲前提而存在。講“諸行無常”分析到刹那滅,也是聯系心來講的,因爲心是刹那滅的,被心所知的對象,就是境,也是刹那滅——就是你人認識的心是刹那滅,才推想到這個境也是刹那滅,如果你離開了這個心,你就不能知道這個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現象中只有這一刹那,上座部認爲這個現象的境當中,現在這一刹那是真的;過去一刹那過去了,就成了不是實在的了;未來的還沒有到,不實在的,所以說現在是有的、實在的,過去、未來都不實在。這是上座部的看法。而有部認爲叁世都是實在的,這個就不一樣了。
行,果——解脫理論與解脫方法
實踐方面,就是行、果方面,上座部將解脫的主體歸之于心,心解脫了,那麼整個的都解脫了。因爲心是重點,唯識也講心,只要心解脫其他的東西都跟著解脫了。他們認爲“心體本淨”——這是有觀點不同了,“心體本淨,客塵所染”,心是本來是清淨的,但是一些外來的煩惱把它染汙了,那麼你把煩惱去掉了,心就恢複到本淨,這個我們說跟禅宗有什麼差別,所以他們說它是小乘,我們看小在哪裏呢?它講的還是蠻深的。
煩惱有兩個方面,他們講煩惱,有兩種:一種是隨眠,煩惱的習氣,是一種潛在的勢力與心不相應,他們講隨眠,不是現行的煩惱,是煩惱的一種勢力,它隱伏在我們人身上的,不屬于心相應的心所法的;第二種——纏,這是煩惱的現行,是心相應的心所法,所以說上座部的隨眠和纏是不一樣。而有部,隨眠就是纏,都是現行的,這個又不一樣,這些我們知道就行了。煩惱的染汙並不影響心的本質,我們說客塵所染,那把它染汙了不是心不幹淨了嗎?他們就是說心跟天空一樣,你雲再多,天並沒有把它打髒,並沒有,只要把雲去掉了,天還是幹幹淨淨的,所以說,心盡管有煩惱同時生起,當你沒有解脫的時候——心裏有煩…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