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些五蘊是一期生死相續,中間是等流的,可以暫時的穩定下來,不滅的,那就是第二個,叫“一生蘊”。其實這一生蘊中間還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不過它前後相似相續看起來好象是連續下來的,但是每一個刹那都是中間一個小的生滅——小生滅,不像聲音那麼突出,聲音你說了之後,馬上第二個蘊沒有了,聲音就滅掉了,而這個呢,生了之後,第二個相續跟前面差不多——差不多——差不多,每一次生滅來一個新的,新的跟前面差不多,也看不出來它的生滅狀態。那麼安個名字,叫一生蘊,就是一期生死中間,從小孩子生一直到老死,中間這個相續叫一生蘊,沒有強調它每一刹那的生滅,但是就在一生蘊裏邊也是刹那生滅。

  但是上座部、化地部就是認爲兩種:一種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一種是可以暫時穩定一段時間。假如這個人可以活八十歲,這八十歲裏邊他是穩定的,到了八十歲以後他死掉了,那就是滅了。從小孩子生的時候是生,往生了就是滅,這個生滅有一段時間,叫一生蘊。那麼這就是我們說剛才一個人提的問題,刹那蘊跟一生蘊。總的來說有部是不承認一生蘊的,它認爲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雖然是相似相續一段時間,只不過是前面生的跟後面生的是相像而已,並不是說它中間沒有生滅,所以說有部跟化地部這一方面的觀點有差異。

  

  今天我們把有部的講完,明天是犢子部。犢子部跟有部是有大辯論的。在《俱舍論》的第九品,就是無我品,專門是對付犢子部的,辯論有我沒有我的問題。《俱舍》在講世間品的時候,就是我們以前學十二因緣的時候,它有個頌就是“無我唯諸蘊”,生死流轉當中沒有我的,只有五蘊在裏邊流轉,這裏邊就提出它的主張了——沒有我,而犢子部偏偏說生死流轉有一個我,這個我叫“不可說我”,你不能說它就是五蘊,也不能說它離開五蘊。說它離開五蘊的是外道,外道認爲一切靈魂,是不屬于五蘊的,是五蘊之外的,有這麼一個東西。那麼說它就是五蘊的,這個地方說得很多了,這個我們以後再說。

  那麼這一段,犢子部的跟大衆部的,就是部派佛學還有兩個科目,希望大家先看。有一個同學,他說他預習了之後,聽起來感到很有味道,如果這個書你預先沒有看,講的時候,看到講這個講那個,等于說你接皮球的話,不斷地丟過來,這個還沒有接住那個又來了,那個還沒有接住,那個又來了,把你弄得手足無措,招架不行,來不及了。那麼你如果看一看的話,把內容大概掌握住了,講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的手足無措,思想上接受不了:啊!這個東西,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

  我們以前在南普陀講《俱舍》的時候也有這個感覺,他們學生就是說《俱舍》裏邊法相名詞太多了,這個名詞還沒有消化了,那個又來了,這個還沒有那個又來了,不斷地連著地來,就是招架不住,簡直是——有的人害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熟悉了,不害怕了,爲什麼?就是那麼幾個人,天天來天天來,看熟了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多看幾遍就熟悉了。你跑到一個上千人的大會場,你看到每個人都是認不到的,都是陌生的,但是你如果天天開會的話,不但是熟悉了,還會交朋友,所以說要多看,多聞多聞——聞,包括看,看書也是屬于聞的範圍,那麼多聞多聞,智慧才出來,所以我們提倡預習,聽的時候正式“谛聽谛聽”,聽好之後再複習,這樣子肯定智慧增長。這是佛的原則性的東西,聞思修,你肯下功夫聞的話,決定思慧修慧會出來的,這是肯定的,現在我們講到這裏。

  

  第九講

  昨天討論的有一組提兩個問題,那麼我們今天先把這個問題解答了再說。我們這一次講,其他部派是比較略一點,有部是講得比較多。問題是這樣子:

  第一個,“阿毗達磨是不是就是現在說的論?”

  我們說,論,是叁藏之一——經藏、律藏、論藏,一般阿毗達磨藏就是論藏,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先把阿毗達磨是什麼講一下。阿毗達磨,我們的書上有:對法、數法,也有其他地方大法——廣大的法,無比法——最高無比的。這個裏邊,對法這兩個名字在《俱舍》裏邊就講得很多,一個是“對觀四谛”,修行的時候,用無漏的慧來觀察四谛——苦集滅道;一個就是向著目標——“對向涅槃”,修行的目的,要證到最高無上的涅槃,那麼這個無漏慧就是能夠觀四谛達到涅槃的一個法。所以說有部就是阿毗達磨,極力提倡的是無漏慧,那就是智慧,這個智慧至高無上的,那麼要追求的也是追求這個智慧,將來達到涅槃也是靠它,所以我們說有部是非常重于理智的一個宗派。

  那麼這個阿毗達磨——這個“阿毗”,不但是有分析對法的意思,還有現證現觀的意思,這個阿毗也有“現”的意思,所以說也可以翻“現法”,以無漏的慧來現觀那個實相的道理,以般若現證。所以說真正的阿毗達磨,是從觀察法相一直到最後現證實相,都是包在這個裏邊的,就是阿毗達磨的意思很廣。後來的一般人認爲阿毗達磨就是把法相分析得很仔細,這一點他們佩服,但是把修持的現證的一方面忽略了。我們說真正的阿毗達磨以前的原意不但是分析法相,還要現證,般若現證的意思都包在裏邊,那麼這是阿毗達磨的意思,。阿毗達磨是不是就是論呢?我們在《俱舍》裏邊有一個“對法藏論我當說”,“對法藏”就是“俱舍”,阿毗達磨俱舍,“俱舍”翻過來是“藏”——“對法藏論”,阿毗達磨後邊還有個論,這個論就是教授教誡弟子的一本書,叫論,也就是說把佛講的東西貫穿起來、系統起來、理論化起來,這樣子的書,教授教誡弟子的,叫論,爲什麼阿毗達磨叫論呢?這個意思我們再說一下……

  (10A開始)我們說世親菩薩做了一部,叫什麼優波提舍——好象是《往生論》,又叫優婆提舍,是論,那麼第一種論就叫優婆提舍;第二種——摩怛理迦;第叁種——阿毗達磨。這叁種論,數量是阿毗達磨最多,所以後來一般阿毗達磨就代表論藏了,前面二種,慢慢慢慢就少下去了,那麼有的人對它們也不熟悉了。所以說阿毗達磨論藏——阿毗達磨,它就是論的代表,不能說就是論,因爲大部分的論疏以講阿毗達磨的最多,有代表性的意思,所以阿毗達磨代表了論藏。真正的論,古代有叁種,優婆提舍、摩怛理迦、阿毗達磨叁種形式。那麼真正論的意思是把佛說的貫穿起來、系統化起來、理論化起來,來教授教誡弟子的叫論,因爲後來阿毗達磨的論是最多,一般論疏就以阿毗達磨代替,所以說經律論叁藏,論藏就是稱阿毗達磨藏了。這是關于阿毗達磨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恒有跟常有的區別在哪裏?”

  這個就是有部立論的關鍵,也在這裏。我們說假使一切法是常有的,那就是常見,一切法是永遠存在,那不會變了,那緣起也講不通了。既然有部是佛的緣起的論裏邊之一種,當然它不會立常。那麼常在有部裏邊——無爲法,沒有生住異滅的叫常;有爲法,有生住異滅,不能叫常。一切法實在有的,而且是恒有的,跟常有什麼差別呢?恒有,有爲法它有生住異滅,但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還是保持原來那個樣子,象我們這片山,對面那片山,它不斷地生滅,刹那刹那生滅,但是我們看過去,好象沒有變,那麼這個呢,還有稍稍的變;它這個恒有,基本上就是差不多,前後是差不多,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是有爲法。那麼我們說這個是什麼因果呢?在有爲法裏邊,我們講有因,講因果的,前面這個法生起後面那個法——同樣的,同類因、等流果,所以它們也是有因果在裏邊,前面一個法刹那生起了,滅掉了,那麼做後面的同類因,後面那個法生起了,它是前面那個法的等流果。所以我們再回顧一下有部的中道觀,它不但是一切現象的法都有因果關系,就是它恒存的法也是不斷地在生滅,不斷地等流下去,就是同類因等流果不斷地生滅生滅,所以它“果法生時,因法滅故”,我們就它的體來說,果法,等流果生的時候,同類因滅掉了,不是常,假使說是常存的話,那就是常見了,因爲是講緣起的,不能講常。所以說果法生的時候,因法就滅掉了,即使同類因、等流果兩個是一樣的,但是也有生滅,還是緣起。那麼“因法無間、有果法起”,前面那個同類因滅掉了,無間——中間沒有隔開一點點,馬上等流果生起來了,這還是離開斷邊,所以說還是緣起論。所以你不能說有部的叁世法恒有,成了個常見了——不是,還是緣起,這是他們爲什麼用心思,用恒、不用常的一個關鍵在這裏。那麼有部我們基本上講了兩天,今天開始要講犢子部。

  

  乙四、犢子系學說的要點

  犢子部及其叁藏

  犢子部在佛教的部派裏邊是很特殊的一個部,主要是它主張補特伽羅是有的。那麼在《俱舍》的論裏邊——我們說《俱舍》它的頌在印度或者西藏叫《六百頌》,它的論廣,叫《八千頌》,大概《八千頌》裏邊後邊又多一品,第九品——無我品,這個裏邊就是辯論到底我——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主要是針對犢子部的,其他的,對外道也有辯論。所以這裏我們先要把犢子部跟有部他們的原則立場知道以後,然後看到《俱舍》知道他們爲什麼要辯論了。

  這裏先犢子部的學說大概介紹一下。犢子系學說的要點,“從南傳跋耆結集的傳說”——這是根據南傳的,斯裏蘭卡,他們是巴利文系的。“犢子部有它自己的叁藏”,經律論叁藏,他們自己有他們自己的——每一個部派都有他們自己的叁藏,因爲叁藏不同,所以立的論點也不同——現在我們保存的只有一部,漢譯的,二十二個頌,就是《明了論》,是講律的一本論書。

  

  犢子部的主要學說

  “犢子部主要學說是與化地部對立的”,犢子部的分部——因爲跟化地部有很多地方不同的見,所以分的,所以說它跟化地部(上座部的本部)很多地方是對立的。有部也跟化地部對立的,他們兩個中間卻有一些相同,但是有部跟犢子部最大的分歧就是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

  

  與有部的不…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