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37

  ..续本文上一页些五蕴是一期生死相续,中间是等流的,可以暂时的稳定下来,不灭的,那就是第二个,叫“一生蕴”。其实这一生蕴中间还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不过它前后相似相续看起来好象是连续下来的,但是每一个刹那都是中间一个小的生灭——小生灭,不像声音那么突出,声音你说了之后,马上第二个蕴没有了,声音就灭掉了,而这个呢,生了之后,第二个相续跟前面差不多——差不多——差不多,每一次生灭来一个新的,新的跟前面差不多,也看不出来它的生灭状态。那么安个名字,叫一生蕴,就是一期生死中间,从小孩子生一直到老死,中间这个相续叫一生蕴,没有强调它每一刹那的生灭,但是就在一生蕴里边也是刹那生灭。

  但是上座部、化地部就是认为两种:一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一种是可以暂时稳定一段时间。假如这个人可以活八十岁,这八十岁里边他是稳定的,到了八十岁以后他死掉了,那就是灭了。从小孩子生的时候是生,往生了就是灭,这个生灭有一段时间,叫一生蕴。那么这就是我们说刚才一个人提的问题,刹那蕴跟一生蕴。总的来说有部是不承认一生蕴的,它认为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虽然是相似相续一段时间,只不过是前面生的跟后面生的是相像而已,并不是说它中间没有生灭,所以说有部跟化地部这一方面的观点有差异。

  

  今天我们把有部的讲完,明天是犊子部。犊子部跟有部是有大辩论的。在《俱舍论》的第九品,就是无我品,专门是对付犊子部的,辩论有我没有我的问题。《俱舍》在讲世间品的时候,就是我们以前学十二因缘的时候,它有个颂就是“无我唯诸蕴”,生死流转当中没有我的,只有五蕴在里边流转,这里边就提出它的主张了——没有我,而犊子部偏偏说生死流转有一个我,这个我叫“不可说我”,你不能说它就是五蕴,也不能说它离开五蕴。说它离开五蕴的是外道,外道认为一切灵魂,是不属于五蕴的,是五蕴之外的,有这么一个东西。那么说它就是五蕴的,这个地方说得很多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那么这一段,犊子部的跟大众部的,就是部派佛学还有两个科目,希望大家先看。有一个同学,他说他预习了之后,听起来感到很有味道,如果这个书你预先没有看,讲的时候,看到讲这个讲那个,等于说你接皮球的话,不断地丢过来,这个还没有接住那个又来了,那个还没有接住,那个又来了,把你弄得手足无措,招架不行,来不及了。那么你如果看一看的话,把内容大概掌握住了,讲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手足无措,思想上接受不了:啊!这个东西,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

  我们以前在南普陀讲《俱舍》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他们学生就是说《俱舍》里边法相名词太多了,这个名词还没有消化了,那个又来了,这个还没有那个又来了,不断地连着地来,就是招架不住,简直是——有的人害怕。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熟悉了,不害怕了,为什么?就是那么几个人,天天来天天来,看熟了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多看几遍就熟悉了。你跑到一个上千人的大会场,你看到每个人都是认不到的,都是陌生的,但是你如果天天开会的话,不但是熟悉了,还会交朋友,所以说要多看,多闻多闻——闻,包括看,看书也是属于闻的范围,那么多闻多闻,智慧才出来,所以我们提倡预习,听的时候正式“谛听谛听”,听好之后再复习,这样子肯定智慧增长。这是佛的原则性的东西,闻思修,你肯下功夫闻的话,决定思慧修慧会出来的,这是肯定的,现在我们讲到这里。

  

  第九讲

  昨天讨论的有一组提两个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先把这个问题解答了再说。我们这一次讲,其他部派是比较略一点,有部是讲得比较多。问题是这样子:

  第一个,“阿毗达磨是不是就是现在说的论?”

  我们说,论,是三藏之一——经藏、律藏、论藏,一般阿毗达磨藏就是论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把阿毗达磨是什么讲一下。阿毗达磨,我们的书上有:对法、数法,也有其他地方大法——广大的法,无比法——最高无比的。这个里边,对法这两个名字在《俱舍》里边就讲得很多,一个是“对观四谛”,修行的时候,用无漏的慧来观察四谛——苦集灭道;一个就是向着目标——“对向涅槃”,修行的目的,要证到最高无上的涅槃,那么这个无漏慧就是能够观四谛达到涅槃的一个法。所以说有部就是阿毗达磨,极力提倡的是无漏慧,那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至高无上的,那么要追求的也是追求这个智慧,将来达到涅槃也是靠它,所以我们说有部是非常重于理智的一个宗派。

  那么这个阿毗达磨——这个“阿毗”,不但是有分析对法的意思,还有现证现观的意思,这个阿毗也有“现”的意思,所以说也可以翻“现法”,以无漏的慧来现观那个实相的道理,以般若现证。所以说真正的阿毗达磨,是从观察法相一直到最后现证实相,都是包在这个里边的,就是阿毗达磨的意思很广。后来的一般人认为阿毗达磨就是把法相分析得很仔细,这一点他们佩服,但是把修持的现证的一方面忽略了。我们说真正的阿毗达磨以前的原意不但是分析法相,还要现证,般若现证的意思都包在里边,那么这是阿毗达磨的意思,。阿毗达磨是不是就是论呢?我们在《俱舍》里边有一个“对法藏论我当说”,“对法藏”就是“俱舍”,阿毗达磨俱舍,“俱舍”翻过来是“藏”——“对法藏论”,阿毗达磨后边还有个论,这个论就是教授教诫弟子的一本书,叫论,也就是说把佛讲的东西贯穿起来、系统起来、理论化起来,这样子的书,教授教诫弟子的,叫论,为什么阿毗达磨叫论呢?这个意思我们再说一下……

  (10A开始)我们说世亲菩萨做了一部,叫什么优波提舍——好象是《往生论》,又叫优婆提舍,是论,那么第一种论就叫优婆提舍;第二种——摩怛理迦;第三种——阿毗达磨。这三种论,数量是阿毗达磨最多,所以后来一般阿毗达磨就代表论藏了,前面二种,慢慢慢慢就少下去了,那么有的人对它们也不熟悉了。所以说阿毗达磨论藏——阿毗达磨,它就是论的代表,不能说就是论,因为大部分的论疏以讲阿毗达磨的最多,有代表性的意思,所以阿毗达磨代表了论藏。真正的论,古代有三种,优婆提舍、摩怛理迦、阿毗达磨三种形式。那么真正论的意思是把佛说的贯穿起来、系统化起来、理论化起来,来教授教诫弟子的叫论,因为后来阿毗达磨的论是最多,一般论疏就以阿毗达磨代替,所以说经律论三藏,论藏就是称阿毗达磨藏了。这是关于阿毗达磨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恒有跟常有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就是有部立论的关键,也在这里。我们说假使一切法是常有的,那就是常见,一切法是永远存在,那不会变了,那缘起也讲不通了。既然有部是佛的缘起的论里边之一种,当然它不会立常。那么常在有部里边——无为法,没有生住异灭的叫常;有为法,有生住异灭,不能叫常。一切法实在有的,而且是恒有的,跟常有什么差别呢?恒有,有为法它有生住异灭,但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还是保持原来那个样子,象我们这片山,对面那片山,它不断地生灭,刹那刹那生灭,但是我们看过去,好象没有变,那么这个呢,还有稍稍的变;它这个恒有,基本上就是差不多,前后是差不多,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是有为法。那么我们说这个是什么因果呢?在有为法里边,我们讲有因,讲因果的,前面这个法生起后面那个法——同样的,同类因、等流果,所以它们也是有因果在里边,前面一个法刹那生起了,灭掉了,那么做后面的同类因,后面那个法生起了,它是前面那个法的等流果。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有部的中道观,它不但是一切现象的法都有因果关系,就是它恒存的法也是不断地在生灭,不断地等流下去,就是同类因等流果不断地生灭生灭,所以它“果法生时,因法灭故”,我们就它的体来说,果法,等流果生的时候,同类因灭掉了,不是常,假使说是常存的话,那就是常见了,因为是讲缘起的,不能讲常。所以说果法生的时候,因法就灭掉了,即使同类因、等流果两个是一样的,但是也有生灭,还是缘起。那么“因法无间、有果法起”,前面那个同类因灭掉了,无间——中间没有隔开一点点,马上等流果生起来了,这还是离开断边,所以说还是缘起论。所以你不能说有部的三世法恒有,成了个常见了——不是,还是缘起,这是他们为什么用心思,用恒、不用常的一个关键在这里。那么有部我们基本上讲了两天,今天开始要讲犊子部。

  

  乙四、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犊子部及其三藏

  犊子部在佛教的部派里边是很特殊的一个部,主要是它主张补特伽罗是有的。那么在《俱舍》的论里边——我们说《俱舍》它的颂在印度或者西藏叫《六百颂》,它的论广,叫《八千颂》,大概《八千颂》里边后边又多一品,第九品——无我品,这个里边就是辩论到底我——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主要是针对犊子部的,其他的,对外道也有辩论。所以这里我们先要把犊子部跟有部他们的原则立场知道以后,然后看到《俱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辩论了。

  这里先犊子部的学说大概介绍一下。犊子系学说的要点,“从南传跋耆结集的传说”——这是根据南传的,斯里兰卡,他们是巴利文系的。“犊子部有它自己的三藏”,经律论三藏,他们自己有他们自己的——每一个部派都有他们自己的三藏,因为三藏不同,所以立的论点也不同——现在我们保存的只有一部,汉译的,二十二个颂,就是《明了论》,是讲律的一本论书。

  

  犊子部的主要学说

  “犊子部主要学说是与化地部对立的”,犊子部的分部——因为跟化地部有很多地方不同的见,所以分的,所以说它跟化地部(上座部的本部)很多地方是对立的。有部也跟化地部对立的,他们两个中间却有一些相同,但是有部跟犊子部最大的分歧就是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

  

  与有部的不…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