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你念这个咒就是要知道缘起性空,如果你这个咒念了,这个文也念了,而对缘起论一无所知,你想想看,你这座经念的效果大不大?肯定不大。为什么要学呢?你要修,学要结合的。如果你把这一段文也念了,咒也念了,而你缘起的知识一点也没有,那你想你效果是什么。
所以这里是离开常边,果生的时候,因就灭了,那么这是没有,不是常。“因法无间,有果法起故”,因灭掉之后,无间——没有间隔,中间没有隔开一点点,马上果就生了,那就是没有断,如果因没有,灭掉了,中间就空白了,那就是断了,因虽然灭掉了,无间就有果起来,就是没有断,离常离断,这是中道,“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这是有部的中道观。那么其他的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我们现在学有部,就把有部的中道观掌握好。
下边不是顶重要的,是结论性的东西。“有部的学说,基本上从阿毗达磨发展来的”,就是有部是重论的,他们重智慧的理解,不是照搬,要把经典上的道理贯穿起来、条理化起来、系统化起来,所以说有部的人特别强调智慧,强调理智,不重感情的信仰。当然,信,真正的信跟智慧是结合的、一样的,但是进门的,从信进门的,信生解——钝根;从理、见入门——利根,这个我们《俱舍》里有。那么这就是说有部开始创造的时候都是利根,所以他们的势力很大,本来是化地部的地盘,他们一出来之后,全部给他们占领了,化地部就跑到雪山去了,这也是他们弘扬阿毗达磨的成效。
那么我们现在呢,一般汉地有个习惯,不欢喜论,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说的,好象尊重佛的缘故,最好讲经,包括这个新乐庵她们的学生提出来她们要讲经什么东西,好象学论对她们说不感兴趣,实际上你讲经,你不学论,你经怎么学得通?“我看注解”,注解哪个注的?这个论就是菩萨注的注解,你不要学,你去看现在一个凡夫、什么什么居士做的注解,你这不是等而下之吗?这个菩萨注的注解把你条理化系统化,那么完整组织的论,你不要学,你说我拿本注解来学,学了半天就是依文解义,把文消一下,到底里面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的!所以真正要学好经,一定要通论,这个西藏印度是一致的一个看法,而偏偏汉地,对论是陌生,不太重视,所以说汉地佛教衰,这也是一个原因——不重视论;那么我们也不能强调,把论压倒一切,那也不是,太过分了。
有部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发展论的关系,力量极大,他们占据了很多印度的地盘,都成为他们有部的势力了。“阿毗达磨注重分析思辨”,阿毗达磨就要靠分析思辨,阿毗达磨是对法,是无上法——有好多解释,《阿毗达磨俱舍论》就是阿毗达磨的一种,那么他们主要是欢喜分析思辨的,靠动脑筋的。我们学佛不要偷懒,不想动脑筋:“啊——这样子就好了”。所以说很多人欢喜禅宗,其实禅宗要参的,也是要动脑筋,他们就是最好坐了一点也不要动,或者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不要动,什么都不要想了,好象是很舒服,但是你的智慧就不容易开了。你“阿弥陀佛”一句,法界藏身要包藏——四个、六个字要把三藏十二部都要包进去,如果你不学的话,你怎么包进去呢?所以你要把“阿弥陀佛”扩大到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藏的话,你非得要学。
“所以有部在实践中”,因为他们在学教的时候——教证二法,教的时候重于思辨分析,那么在实践、修的时候,修证法的时候,“也带有着重于知解的倾向”,就是重于智慧的倾向。他们修的禅定,在阿毗达磨的基础上来用禅定的,就是“禅数学”。“数”即是阿毗达磨,为什么叫阿毗达磨呢?阿毗达磨是印度话,阿毗——“达磨”是法大家都知道,“南无达磨耶”,是法,阿毗是无上,怎么怎么很多,在《俱舍》里边主要讲对法,“对向涅槃”,“对观四谛”,对法,也有的时候叫数法,什么叫数法?“用各式各样的法门,不断地加以分别、思考”,就叫数法。那么“禅数学”,就是以阿毗达磨来修禅,我们汉地翻的一部《达磨多罗禅经》,觉贤禅师译的,也是这一类的,而中国的禅宗以达磨为它的初祖。那么这是讲到阿毗达磨的一些简要的说法,总之阿毗达磨就是——有部是重视阿毗达磨的,他们结集的三藏,就是迦湿弥罗结集的十万颂的经藏、十万颂的律藏、十万颂的论藏,那就是特别强调阿毗达磨,翻过来就是我们《大毗婆娑论》,就是他们的论藏。
上座部学说——刹那蕴
今天就把有部的一些大概介绍了。现在有点时间,就是刚才一位居士,他提出一个问题,刹那蕴是什么?那就是上座部的——我们翻过去看看,在第十六页,上座部里边化地部,它说“五蕴有两种运行的方式”——我们这里看第二行,“北方化地部主张诸行(蕴)”,一切有为法就是五蕴,我们说无为法是五蕴之外的,不在五蕴里边,凡是有为法,不管你是色法也好,心法也好,心所法也好,心不相应行也好,都是属于五蕴的范围里边的,所以诸行——有为法,就是五蕴。
五蕴它们运行的方式,就是它们变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念蕴,就是刹那灭蕴,一念蕴就是——一个念就是刹那,很短的时间,这个蕴一刹那就灭掉了,才生就灭了,“生住异灭”,每一个法——这是有部的基本概念,就是说每一个法当它生出来之后马上就是灭,跟着“住异灭”就来了,实际上住的时候没有,生之后马上异灭,说是说“生住异灭”,实际上,就是生了之后马上就改变了,不能留住的。那么这个概念怎么生起来的呢?这个也很简单,从阿毗达磨推论出来的。
我们说这个大殿,假使说,是清朝的时候造的,造的时候是很新,但是到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了,如果没有人去修理的话,再过一段时间会垮了,成了瓦砾,全部倒下来,那么我们说从一个新的殿一直到垮得成了一片瓦砾的这个殿,是不是生灭?当然是生灭,但是你说什么时候开始变的,是突然之间新的垮下来了?不会,它慢慢慢慢旧下来。假使说一百年的话,五十年跟五十年前的样子差得很远了,二十年以后跟二十年之前新造的也差一点了,十年以后也不一样,五年以后仔细看看就不太像,油漆就没有那么亮了,隼头那些东西都已经易异了,总是有点改变了,那么一年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但是我们从理论推论一下:既然一百年里边它不断地在变,那么这个变是一点一点变的,一年里边也在变,哪怕一个月里边也在变,哪怕你才造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都走向毁坏的那个道路,“生住异灭”嘛,每一分钟都在变。这个从外边的物质来看还比较难看出一点,我们经常用钟来看,你说一个秒针在动,我们看得出来的,但是时针根本看了不动的,这个分针也看不出来它在动,那么你说它动不动?在动,怎么知道?秒针在动,秒钟动一格,分针就要动60分之一,那么时针呢,再它的六十分之一,都在动,我们眼睛看不出来;那么这个大殿造好之后,每一秒钟都在向这个“老”变,都在老变,但是我们的眼睛钝,看不出它在变,一定要到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之后,看到它全部变了;一个人也一样的,小孩子到老,你每天跟他打堆在一起的,看不出他在老,但是你十年不见,一看:你老了很多了,那就说我们的眼睛是粗的,看不出来;人的生理也一样,我们身上的细胞,每一刹那都在变,据一般的人——我好象看到什么杂志,它说人身上的细胞,从小孩子养下来到七年还是十二年,从母亲身上养来的细胞全部都变完了,全部是新的,改为新的了,那就是不断地在变。那就是从他严格的变,每一个月也在变,每一天也在变,每一个小时也在变,每一分钟也变,每一秒钟也变,一刹那一刹那地变,如果每一秒钟不变的话,怎么后来突然会变得那么厉害呢?就是它很小的变化看不出来,那么慢慢慢慢地积累起来,多了,我们就看出来了。
所以说刹那刹那都在生灭,每一个法只要是有为法,它生出来之后马上就消灭了。那么马上消灭,这东西还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说第一刹那生了,第二刹那马上就灭掉了,那么我们说大殿造好了,刹那生,马上就灭的——刹那生灭。那么第一刹那生了之后,下边第二刹那就灭掉了,没有了,殿就看不到了,不会!因为它的因缘还在,它这个造殿的因缘、缘起,第一刹那跟第二刹那基本上相同的,但是时间久了,慢慢慢慢地它的因缘就改变,改到最后,一百年之后全部改掉了,“哗”一下就倒下来了。所以说改变是不断的改变,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这个唯物辩证法也讲的,每一个物质它都在改变,没有一个时候停下来的,学过现代哲学的这个没有问题。那么从心理上看,更看得出来了,我们的念头你去抓抓看,哪一个时候你能定住一分钟一秒钟?修定的人要把念头定下来,要经过九个次第,内住、等住、安住等等,要修得那个心,心一境性,是多困难的。我们自己静下来——念佛的人经常这样说:我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妄想更多,我刚刚念了二句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这就是念头刹那刹那都在改变。所以说内心来看,心的刹那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而从心的刹那推论,外边的物质也是刹那刹那地变,这就是上座部的刹那变,从心里边出发能够推论到外面的物质同样是刹那刹那在改变,有部也采取这个说法。
那么这个五蕴它就是说有两种,一种是一刹那一刹那变的五蕴,那就是说——我们说五蕴里边,色蕴里边有声音——声音我们说,这个话我才说,马上声音就没有了,我说“一”,“一切法”,说“一”的时候——“一”,等到说“七”的时候,“一”就没有了,等我说“八”的时候,“七”也没有了,那就是刹那刹那在变的,这个是很容易体会到,从心的刹那变要推论到物质的刹那刹那变,这叫刹那蕴,这个五蕴都是有为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
但是上座部却认为,固然某些五蕴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还有一…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