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不要,有的人,尤其是文革的时候,看到那些文章说佛教是唯心主义,感到很难为情:我们学了半天搞了个唯心主义,真是,好象很丢脸一样的。这就是你自己没有学好,佛教到底怎么回事,你把这个价值你自己估计错了。佛教真正来说价值是极高的,你越学的话,就会相信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说尽管人家赞叹佛教高高高,你不学的话,高在哪里你不知道,人家有个人指出这个是低的,你就信了,感到自己站不住脚了,低下来了;那么你学好了之后,知道佛教确实高的话,你再说低,(笑)低是你的低,佛教不低,为什么?你看得这么低,是你把佛教看错了,曲解了,你的这一套理论套到佛教上去了,那么低的是你自己那套理论,佛教并不是你这一套理论。所以佛教不低,你自己低。这个我们要学得多一点就会这样子,那么就是自己稳定了。
一般人的还俗,不能说他都是——在文革的时候还俗的很多,不能说他都是为了五欲,贪图享受还俗的,有的人就是他知见上感到自己站不住脚了,好象是跟现在的哲学比起来,他自己认为佛教是落后了,是古代的一些陈腐的东西了,赶不上时代了。他要赶上时代呢,就是放弃了他的出家身份。这样子的人,说起来是比较理智的,就是因为学得不透,那么就是站不住脚了。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站稳自己的脚根的话,非要学好不可,你在这整个的末法时期,见浊,各式各样的见多得不得了。就是佛教内部的见,似是而非的那些相似佛教的见,也是多得不可计数,你如果自己没有学得站稳的话呢,不晓得哪一天你会改变你的信念——都难说的,因为是凡夫嘛,没有见道。我们说真正对三宝的信心能够不退的,什么时候?见道。见了道之后,对三宝的信心再也退不掉了。我们说上海有个法幢寺的以前那个住持,就是叫持松老法师,他在文革的时候,人家说你搞佛教是迷信,怎么怎么的叫他放弃佛教,就打,说,“你说佛教对不对?”打得很凶,打过之后,“你说佛教对不对?”“我说对的”——还是对啊,又打,打了好久?打得不堪了,最后老法师说“打死也是对的,我还是相信的”,这样子的信心不简单了。我们说现在这样子的人有没有?很少,他已经是死亡的关口来了,他是不放弃他的信仰。我们说他有成就啊!没有成就的人到这个时候不敢,过不了这个关,这不是开玩笑了,这正是生命交关的时候,他就是说打死也是相信的,因为它是真的。
我们说这样真正能够做到对佛法的信仰不退的话,非要在见道以后。在见道以前都是毛道凡夫,灰尘一样的,风这边吹往这边倒,风那边吹那边倒,你不要看他今天头头是道说得一大套,明天——他过了几天听到人家一吹呢,他又感到这个不对了,那个对了,又搞那边去了。这样的人我们看得很多,开始是劲头大得不得了,但是没有好久,还顶不上一个比较稳的人,人家倒还稳在那里,他却是一百八十度地转弯了。我们不是提过嘛,我们清凉桥第一批的沙弥,沙弥头,最聪明的。他们两个人都是在受戒之后,不但是《比丘日诵》背下了,《比丘戒本》背下了,甚至于后来把这个《广颂辨识阿含》,通本背下了,只有两个人,通本背的。但是这个人,开始来势汹汹很用功,后来到北京去,一学习,好了,思想全部变了。现在在他的家乡做干部了——当然人是很聪明,也很好,就是知见没有稳固。现在好象听说他对佛教——他是宗教干部,对佛教还是照顾的,但毕竟还是干部,身份不一样了。
那就是说我们要学,不要说度众生要学法,你要把自己度了,自己要不退,自己能够稳下来,你还得要真正地把它学好。你如果自己没有学好的话,自身难保,泥菩萨过河,自己都难保,你说度什么众生呢?那是很靠不住。
建立胜义谛跟世俗谛标准的基础
每一个部都有胜义谛跟世俗谛两个谛,那么我们要讲有部的胜义谛跟世俗谛,就一定要先讲这个有部的两个观点:第一个,从空间来说,所有的东西,凡是占空间的,就是摆在这个空间它要占一个体积的,这个东西你把它分、分、分,分了再分,一半一半不断地分下去,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这个东西有部认为实在有的,叫极微,就是一切物体分到微细、微细、微细……最微细的叫极微。这个东西已经跟虚空相近,再分下去就没有了,再不能分了,最后还存在一点点东西叫极微。无方分,无方分叫什么呢?我们说每一个东西都有长宽高,有长宽高就可以再分,假使长一尺二,那你一分就是六寸,假使你六寸,可以分三寸,三寸分一寸半,一寸半可以再分、分、分,你方分都没有了,长也没有了,高也看不出来,没有了,量不出了,厚也量不出来了,那么这个东西不好分了,就是极微。这个东西有没有?在有部认为是有的,实在的,其他东西可以说假有,这个是一定有的。那么在唯识里边就要辩论这个问题了,这个以后再说。从空间来说,把它的一个体积不断地分、分、分,分到无可再分,再分下去跟虚空相近,碰到了,那就是叫极微,它是没有方分,什么叫方分?就是长宽高——都没有了,有长就可以分,有高也可以分,有宽也可以分,但是长宽高都没有了,那就无可再分了,这是在空间说;时间来说,我们说一天有24小时,一个小时可以分60分钟,一分钟可以分60秒,一秒钟……
(9B开始)不能再分了,这个叫什么?叫刹那,这个刹那就是最微细的时间,时间的单位,再小没有了,其他的时间都是刹那刹那连起来加起来,就是说一分钟一秒钟,而刹那本身就是时间分到不能再分了,叫刹那。将才我们上课之前有人问刹那蕴刹那蕴,这个刹那就是这个东西。《俱舍论》里边说刹那,它用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式,说一个壮士,就是很有力的人,他弹指,为什么说壮士弹指呢?壮士弹指快,他一弹指,里边的时间就有六十个刹那,那么这个刹那好象看起来还是比较粗的,实际上,它就是说一个法的生灭就叫一刹那,那就是说时间最小的单位,小得不能再小,叫刹那。这个我们量不量得出来?再精密的仪器量不出来,没有办法量的,这就是刹那的意思。
那么这两个概念我们先要知道,就是说,空间来分,分到不可再分是极微;时间来分,分到不可再分叫刹那。这两个东西,刹那也好,极微也好,是实在有的,这是有部的基本认识,在这个认识上才能谈到这个胜义谛跟世俗谛,先把这个基本概念掌握住了,然后我们进一步,什么叫有部的胜义谛,什么叫有部的世俗谛。这个讲好了,我们再把那一位居士提的刹那蕴,我们来补充一下。因为昨天不是有刹那蕴、一期蕴嘛,这是上座部里边的,我们附带刹那的时候可以讲一下。
那么这两个概念已经掌握好之后,就看什么叫胜义谛,什么叫世俗谛。《俱舍》的胜义谛、世俗谛跟其他的部派不同,它说一个东西,你把它分,或者把它打烂,分到不可再分,不断地分下去——假使我们说一个瓶,你把它打烂了,成了一堆碎片片,那么这个瓶的概念是不存在了,看到的是一个烂片片,不是瓶了;那么分,假使分,水,我们可以分是地水火风里边的水份,它的温度就是火,如现在科学分,水就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那么不断地可以分,分下去之后这个水的东西就没有了,水的概念就没有了,这一种东西就叫世俗谛,就是经过分析或者是经过破坏,它这个概念就会消失的,那叫世俗谛。假使说反过来,经过分析或者经过破坏以后,在我们的思想上还没有消失它的概念的,这个叫胜义谛。那么我们说青的颜色,你把它分,固然一片天的一片大青那是青,你把它小的一块也是青,把它分成一点点还是青,那个再小还是青,你不能变其他东西,这个——它的青的概念不会失掉的,这个叫胜义谛。那么这样子的概念来判别胜义谛跟世俗谛。
胜义谛是实在有的,世俗谛是假有的,是一个影像。那么假有也好实有也好,并不是说假的就是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假有(世俗谛)实有(胜义谛),主要的看它分析破坏以后,在我们的主观思想上对它的概念消不消失,是这样子看的,并不是它没有作用了,而且“自宗许二谛法皆是有作用的实物有”,不管你是世俗谛的法或者是胜义谛的法——自宗就是有部,有宗,它认为这二种法都是有作用的,实在的东西,假有的也是实在有,可以起作用,为什么实在有?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它分下去是极微,极微是有的,那极微堆出来的当然还是有的。那么这样子呢,虽然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作用都是有的,它本身也是实在有的,这是有部的特征。那么我们说辩论的时候,如果你不把有部的胜义谛跟世俗谛的意思弄清楚,你把自己的那一套套上去,那就是互不相干了,因为每一部它的胜义谛、世俗谛的标准不一样,你跟他辩论的时候,你要知道他的标准,他的标准你不知道,你硬套套了一个跟他不相干的话,那没有意思了,辩了半天是空事。那么这是有部的二谛。
有部的中道观
中道观就是缘起论的观点。什么叫有部中道观呢?它的主要的话就是:“果法生时,因法灭故。”当一个果生的时候,因就灭掉了,不会果生的时候因还在,这个不可能。那么果生了,因就灭了——“远离常边”,假使因还在的话,这个因不但能生果,因本身还存在,那是常,就是上帝一样的,上帝造了万物,他上帝还在,那上帝是常,我们这里离开常边。
这个我们先说一下,你们念《五字真言》的,在修这个咒的时候,“嗡,桑巴瓦,(许+勿)达,萨瓦达嘛,桑巴瓦,(许+勿)埵行”——观空咒,念了之后,这一段文你们念念看,记不记得?照新(一学僧)你背背看,“应观自蕴及圣福田”背下去,(下面要求学员背诵,对话)。“远离断常等边”,缘起法就是离开断、离开常,所以说我们这里中道观就离断、常。当然,一切法没有断常,八不中道中间主要的是断常,所以——“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这是缘起…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