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部分了四部,後來主要的就是正量部,在玄奘法師那個時候,印度正量部的勢力極大。

  這個我們說把犢子部的介紹一下。

  

  乙五、大衆系學說的要點

  大衆系及其分化

  下邊大衆系的。大衆系的,跟《俱舍》的關系不大,但是我們既然說了,把這四種重要的學說都提一下。大衆系就是大衆部的學說,在第二次結集的時候,上座大衆分二部,分出來的。當時,贊成它的人多,流行普遍——上座部七百結集,上座部只有七百個人,而大衆部上萬人,所以說“大衆”。這個是人數多,因爲人多,流行很普遍。

  但是我們這裏要強調一個,人多,並不等于是對的,我們說“取籌”,就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是無可奈何的時候,采取的辦法。如果個別的人,他是對的,而大多數人,是錯誤的,那麼少數對的也只好服從錯的,那就是說這個原則性就喪失了,因爲要保持和合,才采取這個辦法,假使小的,不是原則性的,這個關系也不大。

  海公上師講經的時候經常打一個比喻,他說我們假使殿上要擡一個桌子進來,擡桌子進來呢,你從大門進來不是很方便嗎?擡進來好了,但是有的人要從邊門進來,邊門進來的人——主張邊門進來的人多,而邊門小,怎麼辦?他們主張把桌子拆了,把它拆了之後搬進來,之後再裝起來,那麼這個方式也可以搬進來,當然也可以的,但是不如這裏直接進來好。但是大多數人要邊門進來,少數的主張正門進來的人也可以將就他們,反正總是一個桌子擡進來,你花點工夫,就花點工夫,免得起鬥爭:好,你邊門進來也可以——邊門進來,他們把它拆開來,進來又把它釘起來,還不是一個桌子。這個情況之下要服從多數,和合,不要我犟起來了:你們這個不對!大吵。這個在僧團裏不好,這不是原則性的東西,應當要追求和合,少數服從多數。

  但是原則性的——我們就看到大天的事情,這五百阿羅漢,他們認爲,你們既然要行大天的那些方法,他們就走了,這個是原則性問題。所以,日常法師經常說,最能夠破壞佛教的,兩個東西:一個是取籌,一個是相似佛法。相似佛法就是帶了佛教的標簽,來講不是佛教的東西,甚至于反對佛教的東西,甚至于破壞佛教的東西;那麼取籌就是說少數服從多數。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時候,你一定要服從多數,錯的,那就是一個破壞佛教的事情。但是要追求和合呢,有的時候也不能不采取這個方式。

  “後來上座系的化地部與有部在北印占有優勢,它們的力量逐漸被削弱,而大衆部在南印度則比較發達”,這是說它的部派的力量了,當時分出來的時候人數很多,流行得很廣。但是後來上座部、化地部起來了,那麼他們的勢力削弱了,後來有部,分出來了,他們用阿毗達磨的方式,很有說服力。結果,他們的勢力就占了整個北方的印度,西北,都全部占了,中印度那一帶。那麼這個大衆部的力量就被他們削弱,慢慢慢慢向南方去,所以南方,比較他們還是很發達。

  大衆部又叫“一說部”,前面我們講過,一說部。清辨論師又有一個解釋,它爲什麼叫一說部?他說“佛以一刹那智,能知一切法而施設言說”,佛一刹那的智慧,一切法都能知道,用哪一個方式來講,都可以弄的恰當其分的,這樣子叫一說。他們大衆部裏邊認爲佛就是這樣子的,那麼他們的主張,既然這樣子,就叫他們一說,這是清辨論師解釋的一說部。《異部宗輪論》的一說部,我們前面翻過了,講過了,這裏也引出來了,《異部宗輪論》則說此部認爲一切法皆沒有實體的,只有假的名字——“名”就是“說”,擺在嘴裏就是“說”,擺在心裏就是“名”,所以也叫一說部,一切都是言說,都是名字,假名,叫一說部。

  這個一說部,後來大衆部裏邊又要分化。認爲佛所說的法都是出世間的,這一類叫“說出世部”,這一部是注重論藏的,也專門宣揚論藏,對經律不大弘揚;另外有一派住在灰山的,叫“灰山部”,根據它的地名安部的;更有——還有些弘揚迦旃延毗昙的,這一部,因爲這個毗昙裏邊分了九個分,九分就是九個段落,每一個段落都有“施設”的樣子——這個名字,“施設”就是翻成“假”或者“分別”,那麼他們這一部,既然弘揚迦旃延毗昙的,叫“說假部”或者“說分別部”,因爲說的都是他的施論裏的各式各樣的“施設”,施設就是“假”或者是“分別”,于是叫“說假部”、“說分別部”。

  再後些——這是一步步分了,大衆部——大概知道就是了,我們不一定去專門研究這些部派的問題。

  再後一些時間,對佛說的法,用“論門”來解釋了,這個論門,也是阿毗達磨,這是南傳的佛教裏邊叫蜫勒,它們也是論藏的一種形式,他們以這樣子的來解說佛的經律。那麼這樣子,他們分析得更仔細了,在《大智度論》談起這個蜫勒的問題,他們說如果用這個方式講經的話,其義無窮,說不完的,每一個法可以不斷地說,各式各樣樣子說出來,那就是論義很豐富。什麼叫論門呢?他這裏舉了個“隨相門”、“對治門”。我們說,就是把一切法,把它分了類,一類一類的,就是一門一門的來研究它,這個叫論門。但是我們在《俱舍》裏邊,第一品對叁科(蘊處界),主要是十八界,分了二十二個門來研究: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這些都是從某一個方面的角度來觀察這些法,這樣子的方式,就叫論門——有見無見門就是說,所有一切法哪些可以見的,哪一些是見不到的;有漏無漏門就是所有一切法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無漏的,這樣子一門一門地來觀察這個法,那就是把所有的法搞得非常清楚,這樣子可以把所有的那些法的情況,能夠得到充分的理解。這是一種佛教的研究方法,方法論。

  (10B開始)我們一般說對于論藏裏邊用論門的方法來研究佛教,這是用論門的方式來解釋,那麼它這個解釋整個叁藏的範圍就更擴大了,因爲論門,就把它的內容無邊地擴大。“由其學說深廣”,它的學說又深又廣,又得到個名字,叫“多聞部”。多聞部我們以前說過了,在《異部宗輪論》中多聞部的來源,卻是另外一個說法,就是一個阿羅漢,佛在世的時候,他在入定,後來背出很多深的法來,那麼這個叫多聞部。這是北傳的說法,跟南傳的又不同——這個不奇怪,因爲古代的佛教裏邊,一方面傳承不同,一方面沒有曆史記載,沒有文字,很多都是傳說。

  

  大衆部的學說

  對佛的看法

  《異部宗輪論》裏邊舉了很多大衆部對佛的看法,大概這裏,引了十五條,來表示他們跟上座部的不一樣。《論》中說:

  一,“諸佛世尊皆是出世”,這個《異部宗輪論》我們可以看原文,那裏有注解,原文——卷中的第十四頁,大衆部的一些說法:“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他說佛都是出世的,“四部同說”,看到注解——“世尊之身,並是出世,無可過故,唯無漏故”,釋迦牟尼佛的身、身體,都是出世的,沒有過失的,“唯無漏故”,都是無漏的;“謂諸異生說名爲世”,這個世就是異生,世間就是一切凡夫,凡夫叫世間,“可毀壞故”,我們前面講過,什麼叫世間呢?就是可以毀壞的,那麼就是凡夫,凡夫的話就可以——有漏法都可以毀壞的,那麼聖者,尤其是佛,他的法都是無漏的,佛身上一點有漏的東西也沒有,“劣諸聖故”,就是凡夫叫世,爲什麼?他比聖者是差一點,下劣,跟聖者比起來是下劣;“二乘有學,下過異生,劣無學故”,二乘有學,雖然是聖者——就是初果二果叁果,他超過異生,但是,比無學來說還是差一點,二乘無學,比有學是好一點,但是比佛又差一點;“非超彼之身,唯無漏故,非不可壞”,只有佛是全部無漏,不能壞的。所以說一切,他認爲——大衆部認爲佛世尊,不管那一尊佛,都是出世的,都是無漏的,超過一切有壞。這是大衆部一說的意思,前面我們說這是一說,一邊的說法。

  二、“一切如來,無有漏法”。第二個,一切如來,所有的佛,他的——“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非漏相應,非漏所縛,故名無漏。”佛所有的叁業也皆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所有佛的色身,他的身口意叁業,都是無漏的。所以說一切如來,沒有有漏的法,那麼其他的部認爲佛身上還是有點有漏東西的,這是不同。

  叁、“諸如來語。皆轉*輪”——佛要麼不說話,一說話就是轉*輪;“佛所說語。皆爲*輪”——都是轉*輪;“故佛*輪。非唯八道”——不但是八正道是轉*輪,所有一句一語一言全部是轉*輪,這是大衆部的特色。我們說有部也好,其他的經部也好,叁轉十二行相*輪,要講經的時候叫轉*輪。而大衆部,只要佛說一句話,都是轉*輪,這也是一邊的說法,所以又叫一說部。

  那麼“薩婆多說八聖道支是正*輪”,有部認爲,轉正*輪就是講八正道,“見道稱輪。亦非佛語皆爲轉*輪。”見道的時候“皆(稱)輪”,這個我們講過了,八正道以一個輪子來比喻,轉*輪,就是當你見道的時候,生起見道來了,好象個輪子轉起來了,見道很快,一上一下,等等,我們上次講過了——那麼這個是有部認爲這樣子,它並不是說,所有佛的話,都是轉*輪。

  而此部說,“非唯見道,獨名爲輪。佛所說語無非利益,故佛所說皆是*輪。”不但是見道的時候叫轉*輪,佛說的話,都是對衆生有利益的,都能叫*輪,“摧伏轉動說名爲輪”,把那些動轉的煩惱等等,可以摧伏,這就叫輪,輪子有壓伏摧毀地上一些路障的功能,那麼佛說話對衆生都有利益,都能斷煩惱等等;“佛語轉動在他身已,摧伏他身無知惑等故稱爲輪”,佛的話,從佛的口裏,轉到衆生的身上的時候,能夠把衆生身上的無知、煩惱等等,把它壓伏,把它斷掉,所以叫輪,它解釋轉*輪是這樣子解釋的。

  那麼它又提問——“佛問阿難。天雨否”,經上有的時候,佛跟阿難講話,他說天上下了雨沒有啊?“問諸比丘汝調適否”,佛有的時候,關心比丘,他說你身…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