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40

  ..續本文上一頁體好不好啊等等,你這樣子說佛的話都轉*輪,那麼經上也有,佛也說這些話:天有沒有下雨啊,你們身體好不好啊,難道這個也是轉*輪嗎?答:“此皆利益”,這個也是,大衆部的說法,這個也是轉*輪。爲什麼?“爲令阿難,審谛事故。佛無不知,尚問天雨,況未圓智,不審谛耶。”他說佛問天上下不下雨,這個是叫阿難,對事情要仔細地觀察,不要隨隨便便地回答人家的話。佛本身無所不知的人,他還要問一問今天下不下雨,那麼你阿難,還沒有成就無學,沒有圓滿佛的智慧,你考慮問題,怎麼不要仔細呢?那就是說佛故意問天下不下雨,就是叫阿難:你做事情要仔細,不要隨隨便便回答。這是大衆部認爲佛就是這一句話,也是轉*輪,要摧伏阿難的疏忽麻痹大意的思想。“欲除余人增上慢故。佛知尚問,況不知者。于余未知諸法性相不審谛耶。”這個什麼意思?就是說,要有些人,自以爲了不得,增上慢起來了,所以佛明明知道的,知而故問,那麼你不知道的——佛知道的,什麼都知道的人尚且要問一下,那麼你什麼都不知道,你那個增上慢:我什麼都知道了,這個當然不行了,所以說這是叫人家要謙虛一點,不要增上慢。“如是多意”,那麼這樣子,很多的意思,一層一層地講,這是大衆部回答這個問題,佛裏邊有很多意思,第一個是教阿難,第二個是教其他的人,都不要起增上慢,還有很多的意思都沒有舉了。

  那麼第二個問題,佛說你們比丘身體好不好啊——這個話是不是轉*輪呢?這裏有解釋了,他說這是顯佛的慈悲的原因——“若不問者,謂佛無慈悲,不知弟子安危之事,故發問耳。爲令比丘歡喜修道,佛問說我,生大歡喜而修學道故,亦令未來行此事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說此語,他說佛說你的身體好不好,這個也是轉*輪,有很多原因:一個是顯佛有慈悲,假使你不問的話,那麼佛沒有慈悲了,弟子的身體好不好,安不安適都不問,所以要問;第二個要使得比丘歡喜修道,因爲佛對我們那麼關心,他就生大歡喜,那麼修道就勁道也大起來了,這是第二個;第叁,“亦令未來行此事故”,將來的人——佛在世,尚且要關心比丘,何況不是佛,也要學佛一樣,經常關心。所以說,這一句話,好象是沒有意思的話,好象是很膚淺的話,實際上也是轉*輪。所以大衆部說,佛一切話全部是轉*輪,那麼舉了兩個例。

  四、下邊又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這個,我們一般都根據大衆部的意思,大家都通行了——佛一個聲音,但是聽到的人都對他——各別的,針對他說法一樣,可以說一切法,甚至印度人聽到是印度話,中國人聽到是漢話,英國人聽到是英語,這樣子,佛有這麼大的智慧。這是佛的功德圓滿、神通不可思議所致,這就說佛的功德。

  五、下邊,第五條,“世尊所說,無不如義”,佛所說的,沒有虛話,都是有重大利益的,“佛所說語,令他利益,無有虛言,不利益者”——不如義的話,就是空話,對人沒有什麼好處的空話,“義謂義利”——不如理就是對人家沒有好處,義就是義利,對人家有好處,“皆饒益故”——佛說的話都是饒益衆生的話。那麼這個其他部就不一樣,薩婆多,就是有部:“諸佛世尊,亦有不如義言”,有部就是說,佛說的話,不一定都是饒益人家的,有的時候不如義的話也有。這是針對它,所以大衆部說佛說的話都是如理,如義的。

  六、下邊,佛的——“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大衆部就是說,佛經過多劫修得報身圓滿,充滿法界,沒有邊際。這個色身指的是報身,所見一丈六尺的,不是真的佛身,是應化身,這樣子說,佛的色身,充遍法界,沒有邊際的。

  七、下邊,“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身體尚無邊際,他的威力更無邊際了,神通廣大,佛的威德、神力,“故名威力”。“佛不作意,一刹那中,能遍十方一切世界”,但是,其他部派,假使不作意的話,只能到叁千大千世界,假使作意的時候,能遍十方,那麼這個,大衆部就把佛的威力說得比其他部派更大一些。因爲過去,一般講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一個佛所化的,這裏大衆部——所以說大衆部後來接近于大乘,這些地方我們也看出來了,跟大乘的教義都相近的,說佛的威力,可以通遍十方世界,不單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

  八、“諸佛壽量,亦無邊際”,這個跟《法華經》裏邊的說法是一樣的了,“報身無限,多劫修得”,故實際佛的壽命——“亦無窮盡,爲利有情,多劫修道,有情界不盡,壽命亦無窮”。佛是爲了利益有情修道的,修道成就了,只要有情界沒有完的話,佛的壽命也沒有完的,這個《法華經》講得很仔細,《如來壽量品》裏。“利益有情,無息日故。若隨宜化,亦隱雙林。若由神足,引令壽長,諸部何別。今說實命,故無邊際”,這是說佛的實在的報身的壽命,無量無邊,那麼“雙林示寂”,這是應化的,當然也有,跟其他的部一樣,並不是說否定佛的“雙林示寂”,沒有這個事,這是應化身,報身壽命是無盡的。

  九、下面又一條,“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佛化有情,令彼有情深生信樂,佛無厭足之心”,使他能夠生起淨信了,佛並不以此滿足,“此部意說”,佛利益的心是無量無邊的,不會因爲幾個人生起信心了,就感到夠了,滿足了。所以說,佛因爲這個利益心無邊,他也不入涅槃,慈悲無限,壽命無際,永遠地窮生死際利益衆生。

  十、再一條,“佛無睡夢”。佛不睡的,不做夢的。“睡心昧略,唯居散位故,佛無不定心,”,“那伽常在定”,佛一天到晚在定中,根本沒有睡意,也沒有夢,“佛無睡夢”,“(夢)由思想、欲等所起”,夢是我們心裏邊有思想,有欲望,這個引起我們的夢,那麼佛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這些凡夫的思想他沒有了,所以也沒有夢。而薩婆多師(有部的論師),他卻是說佛有睡眠而沒有夢,佛要睡的,但是夢沒有,“以無妄思欲念起故”——跟這個一樣,妄想、欲念等等,世間的一些心,佛沒有,所以佛不會有夢。但是有部認爲佛還要睡眠,而大衆部,卻說佛“行在定,住在定,那伽常在定”,行住座臥都在定中,不要睡覺的。

  十一、那麼再下邊一條,“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回答人家的話的時候,不要考慮的,直接就回答,現量的。“此部意說,佛無加行,不思惟所說名句字等,方爲他說”,他要回答人家話的時候,不是像我們一樣要想一想:該怎麼說能夠使他滿意,該怎麼說能夠使他幸福,佛不要考慮的,一說起,恰好,一點也不錯,起最大的好的作用,那就是佛的不思議的力量功德所成就的。

  十二、再一條,“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這裏接下去,它說佛說法,“任運宣說”,不要思惟名句文身的,佛就是不要考慮的,他法爾有這個功能,一下就說出去了,他定中也不要用名句文身,但是我們聽到的——衆生卻聽到佛用名句文身來給我們說法,這是佛的不可思議功德的一種。我們說佛是不要動念頭的。提婆達多要害佛,放一個大象,吃醉了,他知道佛要從那個道來,就把那個醉象放在路上,渾身是髒的,想把佛壓死,結果佛看見那個象來了,他也沒有考慮該怎麼降伏它,就是把五個指一伸,自然這五個手指頭出來五個大獅子,一吼,把那個象嚇得倒在地下,屎尿都拉出來了,動也動不來了,癱瘓了,嚇它的獅子——五個獅子一吼,嚇倒了,這個,佛並沒有考慮:我放五個獅子來把它降伏。一下子就這麼現出來了,這是佛的神通的功德。

  十叁、下面,“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所有法都能全部了。那麼有部就不一樣,有部的說法,一刹那心,不能了一切法的,這個我們講《俱舍》的時候要說。他(大衆部)這個,佛能夠。當然佛不是凡夫,是可以了一切法。

  十四、“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缺)

  十五、還有,“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佛,盡智、無生智就是成了佛以後的無學的智慧,這個經常隨他生起的,一直到涅槃,中間沒有斷的,這個也是大衆部的說法。

  那麼,他們舉了那麼多,“由此可見大衆系在方法論采用一說”。就是用極端的說法,全部肯定,叫一說,這是我們前面說的一說部的意思。上座系呢,相反,分別說法,有些是這樣子的,有些不是那麼樣子的,佛的說話有些是轉*輪,有些不一定是轉*輪,這是上座部的說法。我們從實際的、一般的研究的說法,好象是上座部的,把這個佛看成是人間的佛,那麼大衆部有點神化了,就是把佛擡高了,那麼是不是神化呢?這個話我們不能說,因爲佛就是有那麼大的神力,因爲在他的化身,應化身,就是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實際上他的神力是有的,那麼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看到的是這樣的佛,他看到的是那樣的佛,當然各人各樣的看法不同,見到的佛也不同了。

  

  關于心性及其解脫的主張

  “關于心性及其解脫的問題”,這是個重大問題,到底心性是怎麼回事,那麼如何得到解脫,“大衆系的主張與上座乃至有部都是對立的”,因爲上座部跟有部是對立的,他們兩個不一樣,而大衆部跟上座部跟有部都是對立的,他們跟他們兩個又不一樣。

  前面我們講過,“上座系講“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淨心解脫””,他說我們本來的心,它的本質,原來是清淨的,但是爲什麼現在這個煩惱的?受那個果呢?因爲客塵,這個煩惱是客,它把它染汙了;而這個染汙,對于心的本質說來,並沒有改變,只要把這些煩惱去掉了,這個清淨的心就得到解脫。那就是說天上的青天,烏雲把它遮掉了,這個烏雲雖然存在,青天是遮掉了,但是烏雲並不能染汙這個青天,等到烏雲散掉了,原來青天就可以清淨。這個,我們說跟大乘的說法是一回事的,當然有幾部是這麼說的。

  那麼大衆部,它講什麼呢?“心性本淨”,這個他也承認,這個心性的…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