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好不好啊等等,你这样子说佛的话都转*轮,那么经上也有,佛也说这些话:天有没有下雨啊,你们身体好不好啊,难道这个也是转*轮吗?答:“此皆利益”,这个也是,大众部的说法,这个也是转*轮。为什么?“为令阿难,审谛事故。佛无不知,尚问天雨,况未圆智,不审谛耶。”他说佛问天上下不下雨,这个是叫阿难,对事情要仔细地观察,不要随随便便地回答人家的话。佛本身无所不知的人,他还要问一问今天下不下雨,那么你阿难,还没有成就无学,没有圆满佛的智慧,你考虑问题,怎么不要仔细呢?那就是说佛故意问天下不下雨,就是叫阿难:你做事情要仔细,不要随随便便回答。这是大众部认为佛就是这一句话,也是转*轮,要摧伏阿难的疏忽麻痹大意的思想。“欲除余人增上慢故。佛知尚问,况不知者。于余未知诸法性相不审谛耶。”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有些人,自以为了不得,增上慢起来了,所以佛明明知道的,知而故问,那么你不知道的——佛知道的,什么都知道的人尚且要问一下,那么你什么都不知道,你那个增上慢:我什么都知道了,这个当然不行了,所以说这是叫人家要谦虚一点,不要增上慢。“如是多意”,那么这样子,很多的意思,一层一层地讲,这是大众部回答这个问题,佛里边有很多意思,第一个是教阿难,第二个是教其他的人,都不要起增上慢,还有很多的意思都没有举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佛说你们比丘身体好不好啊——这个话是不是转*轮呢?这里有解释了,他说这是显佛的慈悲的原因——“若不问者,谓佛无慈悲,不知弟子安危之事,故发问耳。为令比丘欢喜修道,佛问说我,生大欢喜而修学道故,亦令未来行此事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佛说此语,他说佛说你的身体好不好,这个也是转*轮,有很多原因:一个是显佛有慈悲,假使你不问的话,那么佛没有慈悲了,弟子的身体好不好,安不安适都不问,所以要问;第二个要使得比丘欢喜修道,因为佛对我们那么关心,他就生大欢喜,那么修道就劲道也大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亦令未来行此事故”,将来的人——佛在世,尚且要关心比丘,何况不是佛,也要学佛一样,经常关心。所以说,这一句话,好象是没有意思的话,好象是很肤浅的话,实际上也是转*轮。所以大众部说,佛一切话全部是转*轮,那么举了两个例。
四、下边又说,“佛以一音,说一切法”,这个,我们一般都根据大众部的意思,大家都通行了——佛一个声音,但是听到的人都对他——各别的,针对他说法一样,可以说一切法,甚至印度人听到是印度话,中国人听到是汉话,英国人听到是英语,这样子,佛有这么大的智慧。这是佛的功德圆满、神通不可思议所致,这就说佛的功德。
五、下边,第五条,“世尊所说,无不如义”,佛所说的,没有虚话,都是有重大利益的,“佛所说语,令他利益,无有虚言,不利益者”——不如义的话,就是空话,对人没有什么好处的空话,“义谓义利”——不如理就是对人家没有好处,义就是义利,对人家有好处,“皆饶益故”——佛说的话都是饶益众生的话。那么这个其他部就不一样,萨婆多,就是有部:“诸佛世尊,亦有不如义言”,有部就是说,佛说的话,不一定都是饶益人家的,有的时候不如义的话也有。这是针对它,所以大众部说佛说的话都是如理,如义的。
六、下边,佛的——“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大众部就是说,佛经过多劫修得报身圆满,充满法界,没有边际。这个色身指的是报身,所见一丈六尺的,不是真的佛身,是应化身,这样子说,佛的色身,充遍法界,没有边际的。
七、下边,“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身体尚无边际,他的威力更无边际了,神通广大,佛的威德、神力,“故名威力”。“佛不作意,一刹那中,能遍十方一切世界”,但是,其他部派,假使不作意的话,只能到三千大千世界,假使作意的时候,能遍十方,那么这个,大众部就把佛的威力说得比其他部派更大一些。因为过去,一般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一个佛所化的,这里大众部——所以说大众部后来接近于大乘,这些地方我们也看出来了,跟大乘的教义都相近的,说佛的威力,可以通遍十方世界,不单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八、“诸佛寿量,亦无边际”,这个跟《法华经》里边的说法是一样的了,“报身无限,多劫修得”,故实际佛的寿命——“亦无穷尽,为利有情,多劫修道,有情界不尽,寿命亦无穷”。佛是为了利益有情修道的,修道成就了,只要有情界没有完的话,佛的寿命也没有完的,这个《法华经》讲得很仔细,《如来寿量品》里。“利益有情,无息日故。若随宜化,亦隐双林。若由神足,引令寿长,诸部何别。今说实命,故无边际”,这是说佛的实在的报身的寿命,无量无边,那么“双林示寂”,这是应化的,当然也有,跟其他的部一样,并不是说否定佛的“双林示寂”,没有这个事,这是应化身,报身寿命是无尽的。
九、下面又一条,“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化有情,令彼有情深生信乐,佛无厌足之心”,使他能够生起净信了,佛并不以此满足,“此部意说”,佛利益的心是无量无边的,不会因为几个人生起信心了,就感到够了,满足了。所以说,佛因为这个利益心无边,他也不入涅槃,慈悲无限,寿命无际,永远地穷生死际利益众生。
十、再一条,“佛无睡梦”。佛不睡的,不做梦的。“睡心昧略,唯居散位故,佛无不定心,”,“那伽常在定”,佛一天到晚在定中,根本没有睡意,也没有梦,“佛无睡梦”,“(梦)由思想、欲等所起”,梦是我们心里边有思想,有欲望,这个引起我们的梦,那么佛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这些凡夫的思想他没有了,所以也没有梦。而萨婆多师(有部的论师),他却是说佛有睡眠而没有梦,佛要睡的,但是梦没有,“以无妄思欲念起故”——跟这个一样,妄想、欲念等等,世间的一些心,佛没有,所以佛不会有梦。但是有部认为佛还要睡眠,而大众部,却说佛“行在定,住在定,那伽常在定”,行住座卧都在定中,不要睡觉的。
十一、那么再下边一条,“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回答人家的话的时候,不要考虑的,直接就回答,现量的。“此部意说,佛无加行,不思惟所说名句字等,方为他说”,他要回答人家话的时候,不是像我们一样要想一想:该怎么说能够使他满意,该怎么说能够使他幸福,佛不要考虑的,一说起,恰好,一点也不错,起最大的好的作用,那就是佛的不思议的力量功德所成就的。
十二、再一条,“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这里接下去,它说佛说法,“任运宣说”,不要思惟名句文身的,佛就是不要考虑的,他法尔有这个功能,一下就说出去了,他定中也不要用名句文身,但是我们听到的——众生却听到佛用名句文身来给我们说法,这是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一种。我们说佛是不要动念头的。提婆达多要害佛,放一个大象,吃醉了,他知道佛要从那个道来,就把那个醉象放在路上,浑身是脏的,想把佛压死,结果佛看见那个象来了,他也没有考虑该怎么降伏它,就是把五个指一伸,自然这五个手指头出来五个大狮子,一吼,把那个象吓得倒在地下,屎尿都拉出来了,动也动不来了,瘫痪了,吓它的狮子——五个狮子一吼,吓倒了,这个,佛并没有考虑:我放五个狮子来把它降伏。一下子就这么现出来了,这是佛的神通的功德。
十三、下面,“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所有法都能全部了。那么有部就不一样,有部的说法,一刹那心,不能了一切法的,这个我们讲《俱舍》的时候要说。他(大众部)这个,佛能够。当然佛不是凡夫,是可以了一切法。
十四、“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缺)
十五、还有,“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佛,尽智、无生智就是成了佛以后的无学的智慧,这个经常随他生起的,一直到涅槃,中间没有断的,这个也是大众部的说法。
那么,他们举了那么多,“由此可见大众系在方法论采用一说”。就是用极端的说法,全部肯定,叫一说,这是我们前面说的一说部的意思。上座系呢,相反,分别说法,有些是这样子的,有些不是那么样子的,佛的说话有些是转*轮,有些不一定是转*轮,这是上座部的说法。我们从实际的、一般的研究的说法,好象是上座部的,把这个佛看成是人间的佛,那么大众部有点神化了,就是把佛抬高了,那么是不是神化呢?这个话我们不能说,因为佛就是有那么大的神力,因为在他的化身,应化身,就是示现跟我们凡夫一样,实际上他的神力是有的,那么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看到的是这样的佛,他看到的是那样的佛,当然各人各样的看法不同,见到的佛也不同了。
关于心性及其解脱的主张
“关于心性及其解脱的问题”,这是个重大问题,到底心性是怎么回事,那么如何得到解脱,“大众系的主张与上座乃至有部都是对立的”,因为上座部跟有部是对立的,他们两个不一样,而大众部跟上座部跟有部都是对立的,他们跟他们两个又不一样。
前面我们讲过,“上座系讲“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他说我们本来的心,它的本质,原来是清净的,但是为什么现在这个烦恼的?受那个果呢?因为客尘,这个烦恼是客,它把它染污了;而这个染污,对于心的本质说来,并没有改变,只要把这些烦恼去掉了,这个清净的心就得到解脱。那就是说天上的青天,乌云把它遮掉了,这个乌云虽然存在,青天是遮掉了,但是乌云并不能染污这个青天,等到乌云散掉了,原来青天就可以清净。这个,我们说跟大乘的说法是一回事的,当然有几部是这么说的。
那么大众部,它讲什么呢?“心性本净”,这个他也承认,这个心性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