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质是净的,但是说原来却不净的,等于说金矿一样,矿——金子本来是金,但是在矿的时候,不能说它本来已经成了金,那还没有,但是它将来有达到清净的可能性,就是金的矿能够达到炼出真金来——矿不是金,但是,可以炼出金来,“未来可达到净的境界,一旦达到清净则不退回染污”,再也不会退回染污的地方去了。
什么东西保证它不退回染污?这个我们考虑考虑,因为我们经常有人思想有点模糊,他说,“一切法,我们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清净,……”他们讲了半天,怎么你现在是凡夫呢?——一念无明生起来了,成了凡夫了,那么你把无明除掉了,你不是成了佛吗?但是问题在无明除掉成佛了,本来清净恢复了,会不会再起个无明,又流转了,会不会?你们想想看,这个问题会不会,为什么不会?
(下面回答略)主要是有智慧了,以前就是没有智慧,智慧有了之后,就再也不会退掉了——这样子开玩笑了,(笑)你成了佛,好容易成了佛,一会儿又成了迷掉了,那不是没完了,这样搞起来。所以说,强调智慧重要性。这个智慧,尽智、无生智出来之后,再也不会——烦恼不会起了,永远征服了,所以说,“一旦达到清净之后,则再也不退回染污。这样强调的是染心得解脱”,开始的心,并不是象上座部一样,原来是干干净净的——这个里边有点微细,我们看看好象是都对(笑),《起信论》不是说的吗?好象心是金矿一样的,一经过修炼之后,把矿里的金提出来了——这个看看对,“自性本来清净”,好象《六祖坛经》也这么讲的,到底哪一个对?这个问题大家考虑考虑。
那么有部,却是跟他们都不一样,它主张是染的,心本来是有染污的,就是业跟烦恼一起生起来的,解脱的时候把烦恼的去掉,那么另外一个清净的心生起来,这个又是一个说法。
“化地部认为心性本净”——这是上座部,一样的,“去掉染污,就出现净心”,主张就跟有部也不一样,跟大众部也不一样。
这里我们举了一些解脱的样子,我们说所谓部派佛学,一般认为是二乘的,我们看看跟大乘到底差别在哪里,基本上差不多。
案达派的发展
“以后,案达派”,就是案达地方的几个部派,“大量地发展和丰富了大众系的学说”。他们把大众部的学说更发展更加丰富。“他们断定四大是可见的”,他们的主张——我们说四大,地水火风,能不能看到?这个在《俱舍》里有辩论,《俱舍》里辩论,这个辩论为什么来的,就是这些地方来的,大众部认为四大是好看得到的,是有实质的物体,地水火风就是地、水、火、风,那么《俱舍》里就辩论了:真四大跟假四大,人看到的是假四大,而真四大是见不到的,《俱舍》里就讲这个问题,那么真正的四大是什么东西呢?下边说。
我们先说这个大众部的,它说四大,地水火风是有物质的东西,当它的四大分到最小的时候,就是极微的时候,还是看得到,这个是强调:当然是天眼见,不是说肉眼好见,分到最细最细的时候,因为还有那个东西,最好的天眼一定能看到,那么“承认了极微的物质性”,那就是有唯物的一些倾向了。
有部,它就主张不一样的,它说四大不可见,不要说分到极微不可见,就是你一大堆,你也见不到,为什么?四大又不是眼睛的对象,四大是什么呢?坚、湿、暖、动,坚硬的、湿的、暖的、动的,这个东西是坚硬的还是暖的,你眼睛能不能看出来?眼睛看不出来的,眼睛,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好象是很硬,结果你碰上去,却不是硬梆梆的。最容易搞错的,就是吃饭的时候,这个汤,摆了盐巴的汤,影子没有的,看不出来的,但是烫呢,特别烫,你这个汤,暖不暖,靠眼睛看,看不来的。据说有一个笑话,以前日本人侵略中国,那么中国人对日本人很气——非常之仇恨,有一次一个日本的外交官到我们中国来谈判什么事情,那么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就整他冤枉,就烧了一碗圆子,烧得非常烫,而样子看不出来,那么他们吃饭的时候——因为外交官最讲礼节,席上不能做一些不礼貌的事情或者是粗的样子不能现出来。那么来了嘛,他们招待客了,当时你日本人是客——请请请,叫他先请,他们也一样,舀起来,放在嘴里吃。日本的这个外交官看看大家在吃了,他拿起来,一口吞进去——啊呀,烫得不得了,吐也吐不出来,又不好吐,闷在那里吃下去,结果后来说烫死了。就这么(笑),看不出来的!这个烫不烫看不出来的。那么坚也看不出来,暖也看不出来,湿也看不出来,动的——动的我们说一般还能看得出来,但是真正的微细的运动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呼吸,这个气进来出去,你怎么看得出来?所以说这是坚湿暖动,是什么的对象呢?身的对象,碰到才知道,你碰到这个东西硬的,碰到这个东西软的,碰到是湿的,碰到是暖的,碰到它在动的。
所以《俱舍》里认为真四大呢,“坚湿暖动性”,就是坚湿暖动为它的体性,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眼睛看到的是假四大,这个在《俱舍》里特别开了一个科,分辨这个事情,有个颂专门讲真四大,假四大。“有部不然,以为四大不可见,只可由身触觉察”,那是触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是身的对象,“四大可分成极微,然而只是人的意识分析成的,因之极微是假设的,不是实在的”,有部认为四大,是可以分成极微的,但是这个极微并不是真的把它一个东西分,一块一块的分小,这是用我们心的力量,把它分析到极细,那么这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并不是可以拿出这么一个东西——极微这个东西拿出来。我们现在科学研究原子、电子、质子,越分越小,越分越小,小得不得了,到最后,到底哪一个,到现在还没有结论,也拿不出,也看不到东西。
“其次案达派对三界中的无色界认为不是绝对的无色,不过色微细一些,这就承认物质的普遍存在了”,这都有带唯物的倾向,他们认为——我们说三界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标志,欲界就是说有男女欲的,在欲界里边,“五趣杂居地”,不论你是天也好人也好……
(11A开始)叫欲界;那么色界就没有女相了,纯粹是男相,这个男相——男女是相对而论的,没有女相,实际上也谈不上男相,就是端严的相,一般就是三十二相,就是端严的相,这是色界;无色界根本连这个色身也没有了,皆是精神的东西,五蕴里边只有四蕴——受想行识,但是大众部却认为,无色界也有色,这个色很微细,肉眼看不到,但是最高的天眼还是看得到。这个他们有没有依据?也有依据,据说好象还是《阿含经》——哪一个阿含记不起了,它说佛涅槃了,无色界的天人也感到很伤心,他们是痛哭,眼泪就像春天的毛毛雨一样,不断地流下来——这个经大概一般也听到过,那就是说无色界也有色,这就承认物质遍三界,整个的三界,无色界也有物质。
“对大乘学说的形成,佛教各部派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说大乘,就是从根本乘来的,当然每一部都有影响。“然而一般认为大乘与大众部的关系更密切些”,因为大众部我们前面说过了,它的主张就是我们现在大乘的——很多是一样的,那么所以说,后来,当大乘的学说兴起来之后,大众部也不见了(笑),哪里去了?混在大乘佛教里去了,并进去了,独立的大众部,就不大有了。
大众部跟佛教的大乘有关系,我们说上座部的也有关系,这个我们举一下,就是经部——我们将来要讲--经部里边讲,我们有一个微细的识,这个细识,就是后来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的前驱,这里他们没有讲到第八识,就是说有一个很微细的识,将来就发展到阿赖耶识;还有一些——看东西,就是识缘境,不是直接缘的,是带着相分缘的,这个也是唯识宗里边——后来就是唯识宗接受了这个说法。所以说,每一个部派和大乘的教义都有一定的关系,这里就是说大众部的多一点罢了。
到这里为止,我们把原始佛教讲完了。原始佛教我们回顾一下,是一味的,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涅槃,这一百多年中间所有的学说都是没有分歧——一味,那叫原始佛教。后来分了大众部、上座部,就是第二次结集就分了两部,这个时候部派慢慢兴起来了,从根本的大众上座两部之后,大众部里又分,上座部里也分,一共分了十八部,连那根本的两部——二十部。这个里边,把主要的四个体系:一个是上座部的,一个是一切有部的,一个是犊子部的,一个是大众部的——当时在二十个部派里边最占势力的,学说比较最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么四个体系。我们现在呢,把这四个体系讲完了。
明天我们就开始讲初期大乘,那就是龙树的中观出现了,那么以后,还有一个——初期大乘之后,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这个小乘我们辨一下,不是真的小乘,是当时大小二乘互相争论的时候,是大乘的人喊它小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小乘,不要误会,这个我们后边讲。讲这个地方,有部我们讲得更仔细,因为这个时期就是跟世亲菩萨有关系的事情。那么经部——跟着就是经部,最后是正量部,这三部都是跟《俱舍》有关系的。这个过了之后,再过去就是中期大乘,那就是世亲菩萨他们的唯识宗的成立了。最后,晚期,就是开始--密宗开始了。大概就是分了这么几期。
第二个阶段——部派佛学我们基本上讲过了,希望大家把它总的概念树立起来,有些跟将来有关的,就是有部的一些主张,要把它大概地能记下来。主要是根据我们提纲,提纲里边能够掌握好了,那基本上也总的纲领性东西有了。那么我们要不要考呢?还是要考一下(笑),大概一半的时候考一下,因为太多了,你不考——他们说猴子掰玉米,拿了这一把,丢了那一把,拿了那一把,又丢了这一把,这样子搞了半天,累得来满头大汗,手上拿到的就是最后一把,前面的掉完了——那么我们也不要这样子,这样子的话,白费心血了,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多气力,…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