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果拿到的就是最后一把,什么都没有拿到,我们要把重要的东西记一下,那就得要经过考试一下,不过考试也是个麻烦事情,大概我们考试之前休息两天,好复习。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甲四、初期大乘佛学
第十讲
部派佛学基本上讲完了,今天我们要接下去,第二十五页,第三个单元——初期大乘佛学。这个我们这里介绍的不多,因为讲中观的时候要广讲,现在,部分都提出来,因为太高,也不容易马上就理解。我想这一个讲完,从六期来说,讲了三期——一半;从页数来说,超过一半,我们想考核一下。考核,不要害怕,考核主要是希望大家学的东西巩固一下,因为大家都有经验,听大座就是记不住——讲过,忘掉;讲过,忘掉——听得再多也没有用,我们现在就是说学好的东西,把它巩固一下,在巩固当中也可以深入一番,所以这个是对我们学法有好处的一个方式。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课,一方面采取古代的讲经的方式;另一方面,近代学校可取的比较好的办法我们也采取,这样子两面的长处把它结合起来,那么一些短的地方避免掉,使学的效果更大一点。
概况
大乘佛学开始的标志
我们现在是初期大乘佛学。我们回顾一下,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见道以后,经过四十九年说法,把佛教广播到整个印度,把那些当时的外道的各派都降伏了。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在一百多年之间,弟子们都能够受持佛的教诫,这样子各个地方去游行教化,而佛教的内部没有产生分化,因为离开佛的时间近,所以各方面的学说都是一致的,这一段时间我们说叫原始佛学时期,主要的特征就是教理没有分教派,佛教内部没有分化。
后来,一百年以后,因为时间久了,离开佛的时间长了,那么各个部主他教化的地方,当地的人的机,同时对他自己学法的偏重哪一方面,所以,意见有分歧。最初是大众部跟上座部的对立;后来上座部又慢慢分,分化地部跟一切有部,对立;后来犊子部又从一切有部分出去,又是成了另外一派;慢慢犊子部又分了四派;大众部里边也分了好几派,总的来说一共是分了十八派,再加上根本的大众、上座二部——二十派,这个是大约的数字。那么这些部派重点的一些学说,就是有部的、上座部的、犊子部的跟大众部的,四大体系,我们基本上介绍一下。
现在是大乘的佛教的开始,这个大乘佛教,是怎么样子叫大乘,跟小乘的关系,我们下边要讲。
“一般佛教史的分期,以大乘经典的出现”,这个出现——当然我们不能从只是历史的观点看。在佛在世的时候,讲了很多经,因为那个时侯的根机,这些经没有广泛地弘扬,到后来这些经就广泛地弘传起了,这个时期就是大乘开始的标志。那么这个出现——当然本来就是有的——就是弘扬的广泛的一个标志。“初期大乘佛学的开始,大体来说”,这是——大乘初期时代,大概是西元一世纪中叶——一世纪半,到四世纪这个时候。印度那个时候的政治是案达罗王朝中期(将教材中“朝”改为“期”——整理者注),到岌多王朝的初期为止。这是印度的历史,两个王朝中间,有这么一段时间,我们叫初期的大乘佛学。
一般来说,大乘佛学特征是《般若经》——一切我们的经典,不管大乘小乘,都是般若的智慧贯穿的,那么大乘的佛学,特别发挥般若的这一方面——空的那一方面,所以说以般若为重点。《般若经》的内容,主要讲对佛法不要执着,法无自性,就是法空。我们前面说部派佛学并不是说不讲法空,因为他们主要是讲人生的解脱,重在人空。人空绝对附带到一部分的法空——这个我们在讲中观的时候,一开始介绍的时候,讲过一些——人空法空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这个在以后讲中观要广讲,《广论》里边后边毗钵舍那那一部分也讲得很多,你们也可以自己看。
般若思想——性空幻有
这个法空的思想,说明一切法“性空幻有”的道理。什么叫法空思想呢?就是说一切法,它自性是空的,但是缘起的有,如幻的,是有的。“性空而幻有”——这个道理,性空是说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然而空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呢?虽然没有自性,但是假的现象,如幻的现象还是有的,叫幻有。
这里我们要讲什么叫自性,凡是称为自性的,就是这个法,它有这么一个独立性,不依靠人家的,可以自己站得住的,这个叫自性。我们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如果有自性的话,就不要因缘了,就自己可以站住了,独立了,存在了,所以说一切法,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空”,就是什么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空”就是“有”的一个前提:我们说一个房间,你把它打空了,才可以放东西,人才可以去住,才可以里边做事情、开会、学习,如果这个房间满满的,你怎么进去?什么事情作用起不来了,所以说空性正是有的一个前提,有了“空”,才能缘起;如果空不了,缘起也就顶住了,起不来了,所以说缘起性空,两个是一个事情的两面观,并不是绝对的、相反的两个概念。
所以说“幻有”有两个意思:一个,幻有并不是没有,就是强调,不要说空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幻有,是还有这个东西,缘起是有的——“即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的”,就是说这个“幻有”的“有”,不是实实在在的、有自性的“有”,是缘起法,因缘和合了,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法生出来,如幻的,但是说,不是没有生出来,是有的,但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有自性的“有”,所以叫“幻有”。第二个意思,“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是要有条件的,就是因缘和合而生成的,并不是自己无缘无故生出一个东西来了。这个也是——那是变无因论了,我们缘起论者,一切法的生起来,都是有因缘条件的。所以说,“幻有”也不是随便来的——我们不要想到幻有,假的,做梦一样的,乱七八糟的梦都自己会变出来的,这也不是那回事。
般若的思想,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性空,一切法没有自性——独立存在的,不依靠人家的,这个性——自性是没有的,空;它自性空了之后,并不妨碍它一切如幻的缘起法的生起。所以说这个一方面是性空,一方面是幻有,这一双范畴构成的,这两个东西,“二互不违”。不但是不违,而且是相助,互相相辅相成。所以不能单执一边,不要说“空”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说“有”了,又是空不了了,这个就是不符合般若的思想。
那么我们说,追到部派佛学的时候,也讲空——性空的思想,本来部派佛学里也有。我们前面讲过的,上座部讲补特伽罗人空,同时也讲法空;那么大众部也讲法空的,因为大众部一般说是最接近于大乘佛教。
后来传到方广(大众部的一部),它就是空,空得过分了,走向极端了,把幻有也否定掉了,把缘起因果否定掉了,所以这叫做——龙树菩萨就诃斥它为“恶取空”。古代佛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方广道人恶取空”,因为方广道人把这个——他们这一派,把这个空推到极端去了,那就是把空过分了,成了个堕入恶趣的空。什么叫“恶取空”呢?它这个空将来要堕三恶道的,这个空错了,搞错掉了,而且不讲因果的空。在佛经里边有这么一个说法,方广道人——方广的这一派,他们甚至于提出,修行的人,比丘、比丘尼,只要他们的意志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意(信念、信仰、宗教仪式等等)都是相同的,可以结为夫妇,可以搞淫欲事情,那就是空到一边去了,就是什么都——把戒律都空掉了,那就是错误了。所以龙树菩萨说他们是“恶取空”——你这样子空,将来要感恶趣的。
那么这里我们就联想到一个我们以前讲过的“野狐禅”,也就是说“恶取空”。他这个恶趣——因为他还是一个比较持戒修行的人,所以堕了一个野狐,没有堕地狱,总算是还比较好一点。假使你不修行的人,再执着那个见的话,那就是要下地狱的。所以这个叫“恶取空”,至少是三恶道,这是把空推到极端去了,搞错了。
这部,这个方广一部——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就是这一部把一切如幻的因果都否定掉的,这一种在哲学上叫虚无主义——什么都没有的,都是假的。它跟般若的“空”的思想不是一致的,一点儿也没有共同之点,就是说般若的“空”跟他们的这个“恶取空”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说我们讲空,这个界线很难判断:讲一点点过分了,又错了;讲得不到了,差一点点,还没有够,将来我们学《四宗要义》的时候就会看到。有部,当然,它讲一切有,它空的思想是没有发展的;到了经部,发展了一部分的空,但是跟后边的唯识讲还差得远;到唯识,更进一步,把一切境都空完了,只剩一个依他起的阿赖耶识了,但是跟中观来比又差远了;中观里边又有自续派跟应成派两种,自续派的空还差一点点,应成派的空才彻底的完整,那么就是空的圆满不圆满,里边层次还是很多。
那么要真正彻底地圆满,能够符合佛的《般若经》的意思的话,那就是龙树菩萨是最善于阐发这一些意义的。那么继承龙树菩萨的有提婆,后来就是佛护跟月称论师,再后来阿底峡尊者,再下边宗大师——一直传下来,这是最正确的中观见。所以这个中观与其他部派的辩论,尤其是跟中观内部的自续派的辩论,《广论》的毗钵舍那这一章就讲得非常多,而且用的是因明的方式,看起来很吃力,但是非常重要。
所以说过分地空了,跟般若的思想是违背了,没有共同之点,这是龙树菩萨诃斥的;但是,你走向另一边,又说有了,像有部,一切法都是有自性的——这个刚才有个同学给我提了个问题,都有自性的,在有部说,当然它自己是把它的体系完整了,没有问题。但是从高一点的,尤其是从中观来看呢,那是不行的,它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般若思想对这一种的看法也是反对的,就是说既反对过分的空,又反对执着一个有,就是说——一般说“非空非有”。但是…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