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空非有”,我们在中观里边又不赞成用这句话。一切法你要么说有,要么说空,怎么非空也非有,到底怎么回事情,你拿得出来一个非空非有的东西吗?这个东西好象是戏论,就是诡辩那个形式,在中观里边不用。而我们中国里边,汉地的佛法最爱用这个名词,因为这个两边不着——既不着空也不着有,看起来很解脱。在唯识里边也有这个名词。但中观里边就不用这个名词,它的空就是那个“无自性空”,这一个就够了,不需要你来一个非空非有的解释,这个我们以后慢慢会讲的。
那么般若的思想,到底它主张佛说的是什么东西?既不是实在的有——自性有,没有;而是幻有,缘起如幻的有,是有的。那么提出它的“中道正观”——它的中观见,扩大了部派佛学的中道思想。中道思想我们说部派佛学本来有,有部的——我们说过了,一切法,前因,因断了果又生出来,因灭了有果——不是断;要果生出来之前,因就要灭掉的,也不是常,这是有部的中道思想。中观的中道思想就比他们要高得多了,有部的还是执着一个有,那还是有问题的。
大乘经典的弘扬
那么这里呢,除了《般若经》之外,还有《宝积经》,《华严经》,这个时候都比较普遍地弘扬了。影响比较大的,尤其是《华严经》,它把成佛的范围扩大了。因为在部派佛学,它对世间宇宙的问题,不太研究,只着重于人生的解脱,出三界,所以说世界有多少,宇宙有多大,这些问题他们不去讨论的。那么《华严经》里边,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了,它认为在空间,十方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既然世界那么多,也有无量无边的佛,可以一时成道——本来在部派佛学里边,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不可能有两尊佛同时出来,在一个世界里边这样子的,在十方世界呢?每一个世界里边都有佛,那么这一个世界的佛跟那一个世界的佛同时成道,那个没有矛盾,所以说一个世界里边,一佛所化,当然不同时生两个佛;那么十方世界呢,十方世界所化,十方的无量无边佛所化,那当然可以无量无边佛同时一起成佛,这个没有矛盾。所以说十方成佛的思想,这个时候是突出的一个主张,是《华严经》里边特别强调的一个说法。那么就是把我们宇宙观扩大了,扩大到十方的世界去了,就是“华严世界”。后来我们汉地的华严宗就来个“法界缘起”,这就把整个法界的都放在缘起的一个网里边。
《华严经》里边也考察了宇宙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这个心我们不要误会,不要认为是我们的意识,那个东西,这样子想当然成唯心主义了。那么一般研究学问的人,他们把佛教称为唯心主义,也就是看到《华严经》的“三界唯心”,唯识宗的“万法唯识”,以为识是心,心也是心,那就是唯心主义,那一点也没有错。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心”、“识”,跟我们第六识——一般地所谓心理学的识,不是一回事。我们单从唯识来说,阿赖那识这个“识”,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全部包进去。你说这个是唯心还是唯识?它把物质也包在里头,把我们人也包在里头,人的根身,当然是第八识,但是山河大地,也是第八识的相分,并没有离开第八识,这样子的“识”,跟我们一般的唯心主义的“识”,那不能谈了。
当然,有的人说,“你们唯识讲的这个外界是假有的,只有心是真的,那么这讲起来还是唯心嘛。因为你们说的这个外境都是心的相分,而心、识是实在有的,那么到底你还是唯心主义。”这个,我们就是在中观的见地里说,阿赖耶识是假安立的,没有真正那个阿赖耶识——这个说法一般人听了要吓一跳的。那一次我们印一部《入中论》,前面写了一篇序,把中观的一个“八难”的问题提了一下,就是把阿赖耶识就是假安立的这个。那个时候承印的那个居士,他马上写信来,他说:“哎呀!你这个东西写出去行不行啊,阿赖耶识是有的,你说是没有的,将来这个书出来了人家要批判了怎么办?”这个中观里边是说没有的,《入中论》里边也讲了这个问题的。所以说我们真正佛教,真正缘起论彻底地讲的话呢,不能说是唯心主义。
此外,还有《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等,这个时候都比较盛,弘传起来了。它们的主要思想都是般若思想以为中心,采取“中道正观”的方法,所得到的就是“诸法实相”。“中道正观”所观察的宇宙真理,宇宙就是一切法空的一个实相,实相什么相呢?“实相无相”,你说出一个相来,就不是实相,你不能想象是怎么一个样子——你说一切法空,你空空洞洞的一个“空相”,也是一个“相”,“实相”也要把它空掉——没有,那么你说“实相”到底是什么“相”呢?你不要想了,你想出来的都不是“实相”,真正的“实相”是没有“相”的。你只要举心动念有这么一个“相”的话,就不是“实相”。那么实相怎么得到呢?就是要把一切戏论息下去,用无分别智直接去证到那个真如,那才是得到实相,所以说不是我们分别心可以去理解的。
这个里边,我们说禅宗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你证到了空性之后自己知道,你要话说出来的话,总是隔一层了。不但是隔一层,它而且说的——你指月亮的手,手叫你指月亮的,就是我们的名言,说的思想概念,就是一个手指一样,他叫你从手指上面去看月亮,你把手指执着了,你月亮就看不到了。所以凡是落于言诠的,可以思议的,都是手指的事情,你要脱开名言,从手指那里追求月亮,才真正是实相——实相是离名言的,不可思议的——心不可思,嘴不可议,那么只有唯证,只有自己直证,亲证才能知道。
根本中观师
这个时期的学说,主要哪些人提倡这些学说?马鸣菩萨,龙树,提婆,他们三个代表,马鸣是《起信论》,我们知道,《起信论》……
(11B开始)还有这个心。龙树提婆,就是彻底的什么都空掉了,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心也没有自性,识也没有自性。那么最彻底的是龙树菩萨,能够继承龙树菩萨的是提婆。“此中尤其是龙树父子,被推崇为最能无倒”——最最能够无倒,就是没有颠倒地解释佛的般若思想的,称之为根本中观师——中观师有好几种,最根本的最彻底的就是龙树、提婆,他们既不着有,也不着空,在中观里边称为根本的中观师。从他后边,都是以龙树菩萨、提婆的学说发展了很多,那些是从根本上分出来的。
龙树菩萨认为佛陀提出的缘起论是全面的,不单说是“有”,或者说是“无”,而是有无的统一。就说是有、无,都是缘起的两面观,从这一面看它是性空,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但是就在性空当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切缘起法都在里边可以生得起来,你有点障碍的话就生不起来了,或者生得不多,不能全部的生,正是它一切法自性全部是空的,所以什么缘起都可以生出来,只要你什么因、什么缘,什么法就都可以生。他著名的“八不中道”观,认为只有“灭诸戏论”,才能得出对现象的认识,达到真实,叫实相。戏论就是什么呢?我们的名言,说它有啊、无啊、常啊、断啊这些,都是我们的思想范畴可以达到的,都是跟实相不相干的,都是隔靴抓痒的。真正的实相是离名言的,所以说要把这些戏论全部除掉才能得到实相。他的理论从认识论出发。什么叫认识论呢?我们观察宇宙的现象,怎么样子认识它,怎样子正确地认识,这个哲学里边叫认识论——他就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如何对这个宇宙的现象认识,怎样认识才能够比较恰当、正确。
龙树菩萨
那么特别要介绍的是龙树菩萨,昨天我们就是第一个要把这个概念印下去,佛的般若的思想,后来继承它最完整地最正确地就是龙树菩萨,这在佛在世的时候曾经授过记的:将来什么什么地方出一个什么人,他最能继承佛的般若思想。
那么龙树菩萨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他在南印度——本来是一个婆罗门种,是一个外道种子,外道家里生的。他生下来特别聪明,这个人,他还在喂奶的时候,还没断奶的时候——我们说,不是婆罗门教有四吠陀,他听了——在喂奶的时候,听到其他的一些婆罗门念这个四吠陀的书,一共有多少个颂——四万个偈,他听了之后,都能够背下来,这个聪明得不得了。所以这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还没有断奶的时候就这么了。到了他年纪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出名了,到处都能够辩论,都没有人跟他辩得过。
他曾经——这个公案,大家一般都知道——他学外道,什么东西,他只要一看就会。他的师父知道他太聪明了,有些东西不教他,有一种药,吃了身体可以隐下去的,他把那个药——怎么配方没有告诉他的——他就把那个药一看,它里面几个方子要多少份量都能搞清楚。结果他自己做了之后,就吃了那个药,跟他的几个师兄弟,一吃,吃下去,身体就看不到了——看不到,身体还在,就是人看不到了,人的肉眼看不到了。他们那个时候是外道——所以说外道,神通大就是有坏处——他有了隐身术呢,那就是好做坏事。宫殿里边有些宫娥彩女很漂亮的,他们几个师兄弟就跑到里边去,天天去搞那些奸污的事情。那么这个宫殿里边闹得天翻地覆,莫名其妙——怎么人也没有看到,很多的宫女就被人家奸污了。
这个时候皇帝就非常愤怒,就一定要想办法把他除掉,后来就请大臣,大家商量。最后一个大臣他说他们这些人肯定是隐身术,靠隐身术来的。那么有什么办法?他说有办法,地下铺满石灰,铺满石灰呢,把那些刀斧手都埋伏好,藏好,看到地下有脚印的就砍,不管你是空的,就砍。结果,这一次他们,龙树跟其他几个人来了之后,这些事情——正在作案的时候,那些刀斧手出现了,看到有脚印的地方的就砍,结果他几个师兄弟就砍死了。龙树——那个时候还不叫菩萨,他还是外道,那个时候他是聪明的,最聪明的人,他就躲在国王的身后头,国王跑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那么那些刀斧手国王后头…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