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非空非有”,我們在中觀裏邊又不贊成用這句話。一切法你要麼說有,要麼說空,怎麼非空也非有,到底怎麼回事情,你拿得出來一個非空非有的東西嗎?這個東西好象是戲論,就是詭辯那個形式,在中觀裏邊不用。而我們中國裏邊,漢地的佛法最愛用這個名詞,因爲這個兩邊不著——既不著空也不著有,看起來很解脫。在唯識裏邊也有這個名詞。但中觀裏邊就不用這個名詞,它的空就是那個“無自性空”,這一個就夠了,不需要你來一個非空非有的解釋,這個我們以後慢慢會講的。

  那麼般若的思想,到底它主張佛說的是什麼東西?既不是實在的有——自性有,沒有;而是幻有,緣起如幻的有,是有的。那麼提出它的“中道正觀”——它的中觀見,擴大了部派佛學的中道思想。中道思想我們說部派佛學本來有,有部的——我們說過了,一切法,前因,因斷了果又生出來,因滅了有果——不是斷;要果生出來之前,因就要滅掉的,也不是常,這是有部的中道思想。中觀的中道思想就比他們要高得多了,有部的還是執著一個有,那還是有問題的。

  

  大乘經典的弘揚

  那麼這裏呢,除了《般若經》之外,還有《寶積經》,《華嚴經》,這個時候都比較普遍地弘揚了。影響比較大的,尤其是《華嚴經》,它把成佛的範圍擴大了。因爲在部派佛學,它對世間宇宙的問題,不太研究,只著重于人生的解脫,出叁界,所以說世界有多少,宇宙有多大,這些問題他們不去討論的。那麼《華嚴經》裏邊,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了,它認爲在空間,十方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既然世界那麼多,也有無量無邊的佛,可以一時成道——本來在部派佛學裏邊,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不可能有兩尊佛同時出來,在一個世界裏邊這樣子的,在十方世界呢?每一個世界裏邊都有佛,那麼這一個世界的佛跟那一個世界的佛同時成道,那個沒有矛盾,所以說一個世界裏邊,一佛所化,當然不同時生兩個佛;那麼十方世界呢,十方世界所化,十方的無量無邊佛所化,那當然可以無量無邊佛同時一起成佛,這個沒有矛盾。所以說十方成佛的思想,這個時候是突出的一個主張,是《華嚴經》裏邊特別強調的一個說法。那麼就是把我們宇宙觀擴大了,擴大到十方的世界去了,就是“華嚴世界”。後來我們漢地的華嚴宗就來個“法界緣起”,這就把整個法界的都放在緣起的一個網裏邊。

  《華嚴經》裏邊也考察了宇宙本體是什麼的問題,說“叁界所有,唯是一心”——這個心我們不要誤會,不要認爲是我們的意識,那個東西,這樣子想當然成唯心主義了。那麼一般研究學問的人,他們把佛教稱爲唯心主義,也就是看到《華嚴經》的“叁界唯心”,唯識宗的“萬法唯識”,以爲識是心,心也是心,那就是唯心主義,那一點也沒有錯。但實際上我們這個“心”、“識”,跟我們第六識——一般地所謂心理學的識,不是一回事。我們單從唯識來說,阿賴那識這個“識”,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全部包進去。你說這個是唯心還是唯識?它把物質也包在裏頭,把我們人也包在裏頭,人的根身,當然是第八識,但是山河大地,也是第八識的相分,並沒有離開第八識,這樣子的“識”,跟我們一般的唯心主義的“識”,那不能談了。

  當然,有的人說,“你們唯識講的這個外界是假有的,只有心是真的,那麼這講起來還是唯心嘛。因爲你們說的這個外境都是心的相分,而心、識是實在有的,那麼到底你還是唯心主義。”這個,我們就是在中觀的見地裏說,阿賴耶識是假安立的,沒有真正那個阿賴耶識——這個說法一般人聽了要嚇一跳的。那一次我們印一部《入中論》,前面寫了一篇序,把中觀的一個“八難”的問題提了一下,就是把阿賴耶識就是假安立的這個。那個時候承印的那個居士,他馬上寫信來,他說:“哎呀!你這個東西寫出去行不行啊,阿賴耶識是有的,你說是沒有的,將來這個書出來了人家要批判了怎麼辦?”這個中觀裏邊是說沒有的,《入中論》裏邊也講了這個問題的。所以說我們真正佛教,真正緣起論徹底地講的話呢,不能說是唯心主義。

  此外,還有《法華經》、《維摩诘經》等等,這個時候都比較盛,弘傳起來了。它們的主要思想都是般若思想以爲中心,采取“中道正觀”的方法,所得到的就是“諸法實相”。“中道正觀”所觀察的宇宙真理,宇宙就是一切法空的一個實相,實相什麼相呢?“實相無相”,你說出一個相來,就不是實相,你不能想象是怎麼一個樣子——你說一切法空,你空空洞洞的一個“空相”,也是一個“相”,“實相”也要把它空掉——沒有,那麼你說“實相”到底是什麼“相”呢?你不要想了,你想出來的都不是“實相”,真正的“實相”是沒有“相”的。你只要舉心動念有這麼一個“相”的話,就不是“實相”。那麼實相怎麼得到呢?就是要把一切戲論息下去,用無分別智直接去證到那個真如,那才是得到實相,所以說不是我們分別心可以去理解的。

  這個裏邊,我們說禅宗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知道,你證到了空性之後自己知道,你要話說出來的話,總是隔一層了。不但是隔一層,它而且說的——你指月亮的手,手叫你指月亮的,就是我們的名言,說的思想概念,就是一個手指一樣,他叫你從手指上面去看月亮,你把手指執著了,你月亮就看不到了。所以凡是落于言诠的,可以思議的,都是手指的事情,你要脫開名言,從手指那裏追求月亮,才真正是實相——實相是離名言的,不可思議的——心不可思,嘴不可議,那麼只有唯證,只有自己直證,親證才能知道。

  

  根本中觀師

  這個時期的學說,主要哪些人提倡這些學說?馬鳴菩薩,龍樹,提婆,他們叁個代表,馬鳴是《起信論》,我們知道,《起信論》……

  (11B開始)還有這個心。龍樹提婆,就是徹底的什麼都空掉了,一切法都沒有自性,心也沒有自性,識也沒有自性。那麼最徹底的是龍樹菩薩,能夠繼承龍樹菩薩的是提婆。“此中尤其是龍樹父子,被推崇爲最能無倒”——最最能夠無倒,就是沒有顛倒地解釋佛的般若思想的,稱之爲根本中觀師——中觀師有好幾種,最根本的最徹底的就是龍樹、提婆,他們既不著有,也不著空,在中觀裏邊稱爲根本的中觀師。從他後邊,都是以龍樹菩薩、提婆的學說發展了很多,那些是從根本上分出來的。

  龍樹菩薩認爲佛陀提出的緣起論是全面的,不單說是“有”,或者說是“無”,而是有無的統一。就說是有、無,都是緣起的兩面觀,從這一面看它是性空,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但是就在性空當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切緣起法都在裏邊可以生得起來,你有點障礙的話就生不起來了,或者生得不多,不能全部的生,正是它一切法自性全部是空的,所以什麼緣起都可以生出來,只要你什麼因、什麼緣,什麼法就都可以生。他著名的“八不中道”觀,認爲只有“滅諸戲論”,才能得出對現象的認識,達到真實,叫實相。戲論就是什麼呢?我們的名言,說它有啊、無啊、常啊、斷啊這些,都是我們的思想範疇可以達到的,都是跟實相不相幹的,都是隔靴抓癢的。真正的實相是離名言的,所以說要把這些戲論全部除掉才能得到實相。他的理論從認識論出發。什麼叫認識論呢?我們觀察宇宙的現象,怎麼樣子認識它,怎樣子正確地認識,這個哲學裏邊叫認識論——他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如何對這個宇宙的現象認識,怎樣認識才能夠比較恰當、正確。

  

  龍樹菩薩

  那麼特別要介紹的是龍樹菩薩,昨天我們就是第一個要把這個概念印下去,佛的般若的思想,後來繼承它最完整地最正確地就是龍樹菩薩,這在佛在世的時候曾經授過記的:將來什麼什麼地方出一個什麼人,他最能繼承佛的般若思想。

  那麼龍樹菩薩是怎麼樣一個人呢?我們大概介紹一下,他在南印度——本來是一個婆羅門種,是一個外道種子,外道家裏生的。他生下來特別聰明,這個人,他還在喂奶的時候,還沒斷奶的時候——我們說,不是婆羅門教有四吠陀,他聽了——在喂奶的時候,聽到其他的一些婆羅門念這個四吠陀的書,一共有多少個頌——四萬個偈,他聽了之後,都能夠背下來,這個聰明得不得了。所以這個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還沒有斷奶的時候就這麼了。到了他年紀到二十歲的時候,他就出名了,到處都能夠辯論,都沒有人跟他辯得過。

  他曾經——這個公案,大家一般都知道——他學外道,什麼東西,他只要一看就會。他的師父知道他太聰明了,有些東西不教他,有一種藥,吃了身體可以隱下去的,他把那個藥——怎麼配方沒有告訴他的——他就把那個藥一看,它裏面幾個方子要多少份量都能搞清楚。結果他自己做了之後,就吃了那個藥,跟他的幾個師兄弟,一吃,吃下去,身體就看不到了——看不到,身體還在,就是人看不到了,人的肉眼看不到了。他們那個時候是外道——所以說外道,神通大就是有壞處——他有了隱身術呢,那就是好做壞事。宮殿裏邊有些宮娥彩女很漂亮的,他們幾個師兄弟就跑到裏邊去,天天去搞那些奸汙的事情。那麼這個宮殿裏邊鬧得天翻地覆,莫名其妙——怎麼人也沒有看到,很多的宮女就被人家奸汙了。

  這個時候皇帝就非常憤怒,就一定要想辦法把他除掉,後來就請大臣,大家商量。最後一個大臣他說他們這些人肯定是隱身術,靠隱身術來的。那麼有什麼辦法?他說有辦法,地下鋪滿石灰,鋪滿石灰呢,把那些刀斧手都埋伏好,藏好,看到地下有腳印的就砍,不管你是空的,就砍。結果,這一次他們,龍樹跟其他幾個人來了之後,這些事情——正在作案的時候,那些刀斧手出現了,看到有腳印的地方的就砍,結果他幾個師兄弟就砍死了。龍樹——那個時候還不叫菩薩,他還是外道,那個時候他是聰明的,最聰明的人,他就躲在國王的身後頭,國王跑到哪裏,他就走到哪裏。那麼那些刀斧手國王後頭…

《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